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鮮的人群中,一種能夠傳播到人體中的寄生蟲的豐度急劇增加。這可能意味著當吃壽司時,你吃到的不僅僅是壽司,還有寄生蟲。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種寄生蟲的數量增加了283倍,以前每100個海魚體內擁有平均不到1個寄生蟲,現在幾乎每個海魚體內都有寄生蟲。這可能會對不經意間吃到它們的人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的健康產生了影響。
有58%的人類傳染病是由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這些寄生蟲牽連著整個食物鏈。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t’s a wormy world: Metaanalysis reveals several decades of change in the global abundance of the parasitic nematodes Anisakis spp. and Pseudoterranova spp. in marine fishes and invertebrates」。
數以千計的論文記載了在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時間裡研究,這種稱為異尖線蟲(Anisakis)或者鯡魚蠕蟲(herring worm)的豐度。但是,這是首項研究將這些論文結合在一起來探究這種寄生蟲的全球豐度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的研究。論文通訊作者、華盛頓大學水產與漁業科學學院助理教授Chelsea Wood說,「這項研究將許多論文結合在一起,展示了近40年來的全球變化情況。這很有趣,這是因為它顯示了人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面臨的風險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了解這一點很重要,這也有助於了解海洋哺乳動物種群並不興旺的原因。」儘管有了這個名字,但鯡魚蠕蟲可在各種海洋魚類和魷魚物種中找到。當人們吃了活的鯡魚蟲後,這種寄生蟲就會侵入腸壁,引起類似於食物中毒的症狀,如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寄生蟲在幾天後就會死亡,這些症狀也就消失。
Wood解釋道,這種稱為異尖線蟲病(anisakiasis)的疾病,但很少被診斷出來,這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只是遭受了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在這種寄生蟲在海洋中孵化後,它們首先感染小型甲殼類動物,如底棲蝦或橈足類動物。
當小魚吃了受感染的甲殼類動物後,這種寄生蟲就會轉移到它們的體內,當大魚吃了較小的受感染魚後,這種情況仍然會繼續下去。
圖片來自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 doi:10.1111/gcb.15048人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吃了含有這種寄生蟲的魚後,就會被感染。它們在人的腸道中不能繁殖,也不能存活幾天,但在海洋哺乳動物體內,它們可以持續存在並繁殖。Wood解釋說,海鮮加工者和壽司店的廚師在發現魚中的這種寄生蟲並在它們到達雜貨店、海鮮市場或壽司吧的顧客面前將它們挑出來方面是很有經驗的。這種寄生蟲的長度可以達到2釐米,大約相當於美國5美分硬幣的大小。Wood說,「在海鮮加工和壽司製作的每一個環節,人們都善於從魚身上發現這種寄生蟲,並將它們去除。」不過,部分寄生蟲在這些篩選步驟中未被挑出來。儘管如此,研究了一系列海洋寄生蟲的Wood說,她很喜歡吃壽司,而且經常去吃。對於仍然擔心這些寄生蟲的壽司消費者,她建議將每塊壽司切成兩半,並在吃之前尋找它們。為了進行分析,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們在網上搜索了所有提到異尖線蟲以及另一種稱為擬地新線蟲(Pseudoterranova)或者說「鱈魚線蟲(cod worm)」的寄生蟲的存檔文獻。他們根據設定的標準對這些文獻進行刪減,最終只保留了在特定時間點上估計了每種寄生蟲在魚類中的豐度的文獻。雖然異尖線蟲的豐度在1978年~2015年的研究期間內增加了283倍,但是擬地新線蟲的豐度沒有變化。雖然這些海洋寄生蟲對人類的健康風險相當低,但是科學家們認為它們可能會對海豚、鯨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寄生蟲實際上是在這些動物的腸道中繁殖,並通過海洋哺乳動物的糞便釋放到海洋中。Wood說,雖然科學家們迄今為止並不知道這些寄生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生理影響,但是它們可以在哺乳動物體內存活多年,這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Wood說,「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是,我們如今知道海洋哺乳動物存在這種大規模的、不斷上升的健康風險。人們通常並不認為寄生蟲可能是一些海洋哺乳動物數量沒有反彈的原因。我希望這項研究能促使人們將腸道寄生蟲作為限制瀕危和受威脅的海洋哺乳動物種群增長的潛在上限來看待。」這些作者們還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過去幾十年來異尖線蟲的大量增加,但是他們說,氣候變化、由化肥和徑流帶來的更多營養物質以及同期海洋哺乳動物種群的增加都可能是潛在的原因。自1972年以來,海洋哺乳動物一直受到《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的保護,這使得許多海豹、海獅、鯨魚和海豚的種群得以增長。Wood說,由於這些寄生蟲在海洋哺乳動物體內繁殖,而且它們的增長與哺乳動物的增長發生在同一時間段,這是最合理的假設。Wood 說,「一些海洋哺乳動物種群的恢復也可能使得它們體內的異尖線蟲得以恢復。因此,寄生蟲的增加實際上可能是一件好事,這表明生態系統運行良好。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一種海洋哺乳動物種群因保護而增加,而它們體內的異尖線蟲又從這種增加中獲利,那麼這可能會使得其他更易受感染的海洋哺乳動物種群面臨感染增加的風險,這可能會讓這些瀕危種群更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