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
無可否認,一部熱播的美食紀錄片成就了一個新的流行詞。
於是,網上網下,新老媒體,目之所及,各路「舌尖」洶湧澎湃,此起彼伏。
看多了,是不是覺得「挺煩」?
「舌尖」雖好,濫用無益。
觀點碰撞
■美食固然令人心動,可非要讓受眾把舌頭伸向那些根本不能吃的東西,估計只會眾叛親離
不可否認,《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的片名十分巧妙。用味覺來體驗國家這樣的命名方式大膽而新奇,道行遠遠高於《美食探秘》這種難以引人側目的老生常談。然而,這項創新之舉的美感正因簡單的複製、利用而破壞殆盡。
如果只是簡單地用「美食」、「甜點」或是其他地名來替換「中國」,觀者還是能夠較為容易地理解其背後表達的含義。改編者的動機一目了然,即在向這部紅得發紫的紀錄片致敬的同時,也能借其美名,讓自己的作品也吸引一點眼球。可當諸如《舌尖上的樓市》、《舌尖上的A股》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標題出現在報章新聞裡的時候,除了生搬硬套以外,著實難以讓人產生移情的好感。美食固然令人心動,可非要讓受眾把舌頭伸向那些根本不能吃的東西,估計只會眾叛親離。
從廣受追捧到乏人問津,這種流行詞盛極而衰的例子不勝枚舉,「甄體」也算其一。用繁複瑰麗的語言文字來說一些無聊平淡的日常會話,再接上一句「說人話」,這種反差常常能夠帶來爆笑的效果。可當廣播裡頻頻響起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亦古亦今的對話時,由於欠缺考慮而製作的廣告創意,不禁讓人感嘆牽強附會、新意凋零。
「舌尖」現象源於對中華美食的熱捧與文字精妙的運用,而簡單的挪用只會出現水土不服。這樣積極正面的例子固然值得學習,但譁眾取寵必然無法滿足受眾的挑剔口味。只有因地制宜,發揮真正的創新精神,創作出適合自己作品的標題與立意,才能用真心實意贏得大家的青睞。(水草)
■當滿目的「舌尖」如洪水猛獸般撲面而來時,再美好的聯想也難免攪得人陣陣反胃
「舌尖」火了,在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7集美食紀錄片贏得掌聲之後。勢如破竹一般,「舌尖」已成為微博上連日來的「刷屏利器」,並高居話題榜關鍵位置,相當奪人眼球。
或許連這部紀錄片的主創人員都始料不及,這股「舌尖風」還帶來了一系列線下效應。第一波,《舌尖上的中國》被當做「吃貨指南」瘋狂傳播,很多人表示看片狀態是一邊垂涎三尺,一邊淚水漣漣。第二波,是片子引發的真實版「吃貨效應」。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高達數百萬次,例如片中出現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長了48倍;據說,還有不少人是按圖索驥,邊看電視邊下訂單。第三波,也是後勁更足、影響面更廣的,即網上網下、微博報紙、雜誌電視甚至各種廣告上,各種「舌尖體」洶湧襲來,令人避之而不及。
本來,因為這部「帶著對食物的敬意」製作的紀錄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在一夜之間將人們對美食的熱情集體點燃,不能不說是一樁令人振奮的文化事件。然而,當滿目的「舌尖」如洪水猛獸般撲面而來時,再美好的聯想也難免攪得人陣陣反胃,且不說雷同到使人審美疲勞的「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童年」,至少內容和「舌尖」還有那麼點聯繫,但是請問,諸如樓市、舞蹈、高考,甚至剛剛開幕的歐錦賽,又哪裡和「舌尖」有「半毛錢」關係?
近日打開電視,《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甄傳》等口碑不錯的熱播劇,出現率頗高。這個臺金太郎剛結婚,那個臺李小璐就在跟公公鬧彆扭;上個臺小主剛進宮,下個臺甄化著濃妝就快扳倒皇后……故事的各個階段幾乎都能找到,按一圈遙控器,一個電視劇的梗概基本完整。遇到這種狀況時,觀眾的心情就跟看了一大堆「舌尖體」報導一樣:再好的東西,也不該這麼往死裡撐吧?
正如毀掉一首好歌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它設成起床鈴聲,毀掉一個原本美好的詞語,也只需鋪天蓋地地濫用它。
饒了「舌尖」吧。 (裴軍)
■這不是腦力勞動,只是文字遊戲,有時還是拙劣的文字遊戲
如果巴爾扎克來到今天的中國,這一個多月發生的事,估計足夠讓他老人家寫出一部新的「人間喜劇」——「舌尖喜劇」。
源起是一部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它以食物為線索,完成了對中國各地方文化的一次精彩呈現和總結。
然而,高潮卻在之後。
這本來是一次以微博造勢為始的自製紀錄片嘗試,但是,在眾多商人眼裡,「舌尖」兩字通身閃耀著熠熠利潤之光。
很多餐館搜羅了影片中提到的35道菜餚,然後打出「舌尖」之名招徠生意;在淘寶網店,打著「舌尖」字號的食材賣到脫銷;甚至房地產、服裝等等看似與食物完全不搭界的商品,也被商家煞費苦心地冠以「舌尖上的精緻樓盤」、「舌尖上的夏日清涼裝」。同時「舌尖」熱還迅速延伸到更廣泛領域。以「舌尖上的故鄉」、「舌尖上的母校」為代表的「舌尖文體」應運而生。
之前也有「梨花體」、「凡客體」、「和諧體」等等「前浪」,曾經流行,然後被下一波流行拍死在沙灘上。而在每一波「XX體」的流行中,我們樂此不疲地在各種場合運用這些語詞,自我感覺無比時髦,卻沒有意識到——自以為走在時代前端的我們,其實都是二手炒作者!
我們每一個現在用著「舌尖」的人,都並非是這個詞、這個概念的發明者和創造者。我們只是將它拿來,放在不同的新語境中——也不管它是否真的適合或是否真的萬能百搭——然後沾沾自喜。
然而這並不是創新,這只是一個創新概念的二手販賣,簡單的組合和拼貼。這不是腦力勞動,只是文字遊戲,有時還是拙劣的文字遊戲。
真正的創新是什麼?在我們這部喜劇中,是提出「舌尖」美食紀錄片概念的主創人員,是構思拍攝整部紀錄片的編導。是他們,最先用這樣一個簡潔而充滿想像空間的詞勾連起中國人的美食記憶,然後又用一系列唯美的視覺畫面,賦予這些記憶鮮活的生命力。《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這了不起的創意,在食物和情感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才能讓人「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如此,再反觀這股「舌尖」熱,仿佛東施效顰,漫天席捲的二手狂熱在真正的創新面前,黯然失色。
其實「舌尖」熱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多是被商業利益驅動的商家。也許,在我們周圍,這棵叫做「創新」的果樹太低產了,以至於好不容易長出一顆叫「舌尖」的小果子,就被飢餓的人們貪婪地扯下,然後像擠海綿一樣用力吮吸,直到果汁一滴不剩。前陣子史蒂夫·賈伯斯的肖像,印在他的盜版自傳上出現在大街小巷,那真像一個絕妙的反諷:我們不能不承認——國人崇拜創新,但自己卻不去主動創新,甚至扼殺創新。
複製的成本最低,風險最小。但,卻最不可持續。
要知道,一個新遊戲,如果在短時間內被不停地重複玩,哪怕再有趣,都會迅速失去吸引力。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卻在中國的「舌尖」現象上得到了極致的反面體現。
於是,在這部「舌尖喜劇」裡,我們是演員,同時也是導演;我們是助推者,同時也是受害者。這值得每一個被裹挾在這股潮流中的人,都認真思考。
現在最緊要的,並不是僅僅去批判「舌尖」現象。我們的問題是:要怎麼去複製「舌尖」的成功模式,而非單純的「舌尖」現象? (張航)
■請不要刻意歪曲一個本意美好的詞彙,熄滅那一道難得的微光
如果同樣想表述「吃早飯」,用淘寶體就是「親,餓了嗎?有早飯包郵哦」;咆哮體為「餓死了有木有!木有早飯吃有木有!」而甄體則是「該是早膳的時辰了,可傳御膳房給本宮擺膳」;至於「舌尖體」,這句話就能被清華的同學唯美展開為「清華的早晨是忙碌的,無心顧及什麼美味,往往見到人少的隊伍便排在後面。一碗方便麵或許是最快捷的,廚師顧慮到了方便麵的營養偏少,便在燒面的時候,加入了青菜,點上一個剝好的雞蛋。不下五分鐘便吃完了,跨上自行車,沿著主幹道,奔向教學樓,開始新一天的學習。」
或許最近你已經被它弄得不甚其煩,隨便翻開一張報紙或一份雜誌,可能都會有一個「舌尖風格」的標題「盯」著你。
在你為了這鋪天蓋地而來的「舌尖」而煩惱的時候,同時又有成千上萬個「舌尖」滋生。
一個詞,讓十幾億人民同時產生共鳴,並為之歡欣,本身就是一道點亮中國的微光。可惜的是,作為一個流行詞,也免不了被誤用和被拿來炒作,不少媒體以為自己抓到了亮點,不論什麼話題都非要套上「舌尖」不可,由此出現了「舌尖上的廣告」、「舌尖上的營銷」等等不知所以然的名詞,既無關美食,也無關中國。用流行詞固然沒什麼不對,但和成語一樣,用對了是恰到好處,用錯了就是貽笑大方。當一個流行詞出現的時候,媒體要首先擺正態度,否則,原本是勾起無數美好微光的「舌尖」,被扭曲本意而使得人們對其充滿誤解,豈不可惜?
一方面,我們期待有更多如同「舌尖」一般打動人心的詞彙出現,帶來更多美好的回憶和嚮往;另一方面,請不要刻意歪曲一個本意美好的詞彙,熄滅那一道難得的微光。 (何小荷)
■過多關於「舌尖」的轉載、變形把我們丟進一個「舌尖」的包圍中,令我們不得不承認,現今中國在文化現象上確實「勇於拷貝,鮮于創新」
隨便一搜,跟「舌尖」有關的詞條就跳出上千萬個。前幾天打開郵箱,發現專做電器網購的某電子商城也發來了個連結——「舌尖上的某某商城」,頓時樂了。
「舌尖」這個詞,確實形象。但是,過多關於「舌尖」的轉載、變形把我們丟進一個「舌尖」的包圍中,令我們不得不承認,現今中國在文化現象上確實「勇於拷貝,鮮于創新」——難得出一個好點子,最終也被大眾自己鬧成了視覺疲勞。這樣慘烈的例子,比如鳳凰衛視的 《鏘鏘三人行》、《魯豫有約》、《天天讀報》,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等,以這些節目為母體複製、衍生出的電視產品、流行詞彙、惹眼標題等在其他各大媒體上屢見不鮮。但諸位作者、製作人有沒有統計過,到底這頂變形的帽子為「新」節目、作品帶來了多少實際效益呢? (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