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說東周之眾叛親離

2020-12-19 寫乎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尤磊

(鄭國禮樂器青銅編鐘)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駐馬店市作協會員。喜歷史人文。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州籲弒兄篡位

按照周禮,天子停靈七月而葬。因王室貧窮,偏天王葬儀繁雜,用度侈費,分赴豪富之國打秋風的使者尚未全部回還,因此,直至年底方敲定下葬日期。

翌年二月,接到周王訃告,衛桓公收拾收拾,便動身前往洛邑致祭。

弔喪要出西門,西門外,公子州籲早已擺好了餞行酒。

兄侯,您看這事下臣又替不得,您這一去鞍馬勞頓的,愚弟特備薄酒,請滿飲一爵。

衛桓公接過,一飲而盡。這幾年,州籲一改往日驕蠻,彬彬有禮起來。衛國地近戎狄,若有個變故,還是要靠近支宗親,上陣親兄弟不是。

(鄭韓故城城牆)

寡人這一去少不得要在王城多盤桓幾日,國內瑣事賢弟多費心了。說著,衛桓公示意寺人將酒爵滿上遞於州籲。他是個善良人,即是兄弟也要回敬。

州籲一個沒接住,酒爵「噹啷」一聲掉在地上。

衛桓公哈哈一笑,賢弟也老大不小了,還是如此毛手毛腳。說罷,命寺人取盞更斟。

州籲蹲下身來,假裝拾爵,忽地騰身躍至桓公背後,抽出短劍猛勁一刺。那劍乃吳子進貢,鋒利無比。桓公刃透於胸,瞬時倒地身亡。

四下裡石厚率五百重裝甲士鼓譟而出,陪駕諸臣見對方兇狠,慌慌舉手降順。

州籲率眾入宮,託言桓公暴疾,眾人心內清楚,只敢怒不敢言。於是,州籲自立為君,拜石厚為上卿。

(鄭國國都青銅禮器窖藏坑)

(二)五國聯軍向鄭國殺來

衛桓公兇信傳至新鄭,鄭莊公不由長嘆一聲:吾國怕要遭逢兵禍了!

眾人不解。

莊公道:想那州籲殺兄篡位,國內民情洶洶,正欲殺伐立威。因逆滑之事,我國與他已結怨仇,彼若出兵,非我其誰?

不消一月,探馬來報:衛主州籲率宋、魯、陳、蔡五國聯軍向新鄭殺來。

想州籲一篡逆之人怎生就指使得了那四國?

原來,陳、蔡弱小,向來尊奉周王,看鄭國欺侮天子,早就心懷不滿,加上衛國在他們面前也是使了錢的,與州籲那是一拍即合;宋國公子馮逃亡在鄭,宋殤公出兵,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魯國卻是權臣公子翬收了州籲重賂,不顧魯隱公訓誡,帶領自家甲士強行出兵。這只是面上的,究其根源,鄭國是個外來戶,並且弄的風生水起,這些土著諸侯早就心酸眼熱了。

(鄭國周邊的形勢)

卻說魯國本系周公旦封國,因為周公要在王城輔佐周王,他的嫡長子伯禽就封。而在洛邑周公是世襲的,其職位大致相當於後世的人大委員長。

因周公功勞大,周成王特許魯國可以郊祭文王。按照周禮,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子,現在魯國也可以了,那可是天大的面子。魯國又是聖人周公嫡系,所以說周禮盡在魯,換言之,魯國便是各諸侯國習學周禮的老師。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弗湟薨,嫡子允尚小,便由庶長子息姑攝政稱公,那意思,等弟弟長大了,是要還政於他的。事實上,魯隱公與衛桓公一樣,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攝政期間,一直以魯允為太子。

州籲聯合出兵的戰報傳至魯隱公案頭,隱公猶豫不決,便詢問智囊眾仲。

眾仲道:戰爭就好象整理亂線,只能越整越亂。那個州籲,依仗兵力而本性殘忍。依仗兵力不會得民心,本性殘忍就不會有親近的人,如此眾叛親離,肯定不會成功的(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戰亂象火一樣,不加止息就會燃及自身啊(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這段話很厲害,出現了三個成語:安忍無親、眾叛親離、玩火自焚。

卻說魯隱公的爺爺魯孝公有子六人:長子弗湟為魯惠公;次子豫,後人史無記錄;三子益師,字眾父,眾仲是他的兒子,他的後人以「眾」為氏。四子展,後有展氏。五子彄,字子臧,後有臧氏。六子鞏,封於郈邑(山東東平),後有郈氏。

魯隱公本就是個心軟的,再說,魯、鄭、衛本是同姓,他不想看到同室操戈的局面,因此便將衛國戰報壓了下來。那石厚是個明白人,玩了一招曲線救國,用金錢美女打通了隱公堂叔公子翬的關節。公子翬是個賊大膽,根本沒將隱公這個老侄子放在眼裡,不就是個假國君嗎?你不讓出兵我偏出。

宋為公爵,級別最高,在宋殤公的帶領下,五國兵車共一千三百乘,將新鄭東門圍了個水洩不通,因此,這次戰爭又被稱作「東門之役」。

(鄭國國都地下冷藏室)

(三)東門之圍,不戰而解

衛國是我的人逃亡在他國他來打我,宋國是他的人逃亡在我國他也來打我,奶奶的,到哪兒說理去!陳國也是鹹吃蘿蔔,那衛完怎麼說也是他家外甥,不打仇家也來打我,還有正義感嗎?魯國就不說了,魯息姑就是個擺設。偏那蔡國蕞爾小邦,也敢太歲頭上動土,反了!

鄭莊公這個氣啊!

眾大夫議論紛紛,一時之間戰和難定。

鄭莊公瞅了瞅祭足,那傢伙正若有所思,似乎嘴裡還念念有詞。

老祭,你來說說。

噢,主公,您叫我?

莊公「撲哧」一樂,裝什麼大瓣蒜,出主意的事兒不靠你靠誰?

我倒覺得咱沒必要動肝火,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您看啊,宋國是為了公子馮,這是禿子頭上的蝨子,那咱就將公子馮移徙他邑。當然,為將來計,尚需一員大將保護。再與宋君去信一封,將問題說明白,宋兵自會離去。帶頭大哥一走,魯、陳、蔡三國必然作壁上觀,他們才不會為逆賊賣命,與禮不合不是。那衛國更不消多慮,州籲立足未穩,還怕別人抄了他的老巢,如果不出吾之所料,不消五日,吾國兵禍必解。

(河南鄭韓故城首次發現城門和甕城)

(四)州籲溜走之前,還不忘割了東門附近的麥子

什麼叫聰明,這就是。所謂聰明不是非要有過人的技能,而是必須有參透時局的睿智。

大夫暇叔盈引一枝兵馬護送公子馮去了長葛,宋殤公接到鄭莊公書信,果然帶兵奔長葛而去。魯、陳、蔡三國本就抱定混水摸魚的決心,見宋兵離去,馬上鬆懈下來。

石厚看這架勢,急往中軍尋州籲議處。

主公啊,咱也回老家去吧。

說什麼呢?州籲眼睛一瞪,那親娘都不疼的傢伙龜縮在城中苦膽都嚇破了。再說,我還計劃著撈他一把,給你發點福利,怎麼就想回家呢?

我的主公啊,你也不想想,咱在外時間長了,朝歌有個變故,咱可是連根據地都丟了。

(河南新鄭鄭國車馬坑)

一語點醒夢中人,說走咱就走,這時候也不講什麼江湖道義了,州籲連招呼也不和那三國打,玩了一招溜之大吉。走之前將東門之外的旱稻割了不老少,他鄭寤生不是割了周王的麥子嗎?這次也讓他嘗嘗被別人割稻子的滋味。所以說,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老家儘管矛盾重重,但是老家溫暖啊。

可是州籲哪裡知道,這次回國真是他媽回老家了。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眾叛親離
    【成語】:眾叛親離 【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 【解釋】: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成語故事】:
  • 「眾叛親離」原本只是一個人的預判,沒想到結果太準了!
    「眾叛親離」這個詞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比較壞,沒有人願意幫助他。不過這個成語的出現的語境卻和我們想像的並不是完全吻合。話說在春秋時期的衛國,衛國的國君有一個兒子叫做州籲。於是趕緊說「老爹,你先別生氣,其實我覺得弟弟還是可以的,那樣吧,我把兵權分給弟弟一半何。」衛莊公覺得這個可以,而且是你提出來的,我也不用落人話柄,說什麼護犢子之類的話。於是就欣然同意了。
  • 東周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磚瓦文化
    東周時期龐大的宮殿建築從單體獨立變成集群發展,據文獻記載各諸侯國競相建造高臺宮室,正所謂「高宮室,美臺榭」。為了建築可以更加的高大恢弘,單體的建築規模也變得更大,空心磚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進行燒制,可以說戰國時期的技術是奠定磚瓦部件在秦漢時期走向鼎盛並影響後世的關鍵。
  • 成語說東周之噬臍莫及
    鄾國是你的附庸,你說吧,這事兒是不是你指使的?哪成想鄧侯吾離根本不吃這套,矢口否認。結果只有打。楚武王命鬥廉率楚、巴之師伐鄾。吾離毫不示弱,派大夫養甥、聃甥帥師救鄾。鬥廉使楚軍在正面迎擊鄧軍,巴國軍隊則在兩側列陣。戰爭開始不久,鬥廉率楚軍佯敗,鄧軍不知是計,一路猛追,導致自身隊列大亂。
  • 瘋狂猜成語之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 2013-08-23 11:3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西周、西周國,東周、東周國,到底怎麼區分?
    但還是很容易引起混淆,他們和西周、東周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又怎麼區分?我們今天來把這個問題理清楚。一、西周西周很好分,它是從周武王姬發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起,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姬宮湦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歷時275年,史稱「西周」,定都於豐鎬(鎬京和豐京)。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於是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嵬即位後不久,便將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封給了弟弟姬揭自成一小諸侯國,是為西周桓公,疆域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至周赧王八年時(前307年),周赧王因拒絕秦武王試舉周鼎的要求,被秦武王嬴蕩逐出周王宮,周赧王只得徙居西周王城,此後周王畿大權開始落入西周君手中。
  • 虛位以待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寧可虛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濫位。」近義詞有:虛左以待,虛位以待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指留著位置恭候。 虛位以待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虛位以待(xū wèi yǐ dài) 成語釋義:留著位置等待。
  • 爺爺說:人再有本事,也要懂得善待這三個人,否則會眾叛親離
    文:陸心說我的心事,說給你聽,點擊右上角「關注」,開啟一段暖心之旅。古人說,福禍相依。這句話告誡了我們,在失意時,不能氣餒,因為也許轉機就在前方;在得意時,也不能傲慢,因為得意忘形,便容易闖出禍端。爺爺說,在這世上,最被人看不起的,就是忘恩負義的人,因此,即使你再有本事,也要善待曾幫助過你的恩人,否則,你很可能會面臨眾叛親離的遭遇。
  • 直言無隱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視君國之危亡,故敢直言無隱。」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三回:「年兄宜直言無隱,某亦有肺腑相通。」近義詞有:直言不諱、直言無諱、直言勿諱,直言無隱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書面語。
  • Windows Vista眾叛親離
    核心功能慘遭縮水,破解、盜版技術防不勝防,兼容性問題力不從心,硬體要求眾說紛紜,價格體系眾口難調……回顧Windows Vista一年多來的歷程,這一集雷德蒙軟體巨頭萬千寵愛於一身的Windows作業系統甚至已經走到了「眾叛親離」的邊緣。
  • 【成語故事】馬首是瞻
    馬首是瞻,漢語成語,拼音是mǎ shǒu shì zhān,意思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後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 正中其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孝公聞『伯術』二字,正中其懷。」近義詞有:正中己懷、正中下懷,正中其懷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形容符合心意。正中其懷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正中其懷(zhèng zhòng qí huái)成語釋義:正:恰好;中:投合。
  • 如夢初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信陵君如夢初覺,再拜稱謝。」近義詞有:如夢初醒、如夢方醒、似夢初覺,反義詞有:執迷不悟,如夢初覺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突然醒悟。如夢初覺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如夢初覺(rú mèng chū jué)成語釋義:見「如夢初醒」。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信陵君如夢初覺,再拜稱謝。」
  • 議論紛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新令既出,百姓議論紛紛,或言不便,或言便。」近義詞有:爭長論短、眾說紛紜、說長道短,反義詞有:啞口無言、萬馬齊喑、噤若寒蟬,議論紛紛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主語、定語;指意見不統一。
  • 一意孤行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近義詞有:自以為是、固執己見、死心塌地,反義詞有:博採眾長、虛懷若谷,一意孤行是貶義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 一天一個成語: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 【成語拼音】yī yì gū xíng 【成語釋義】一意孤行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成語出處】《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 自相戕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2回:「我與將軍以勇力齊名,好漢惜好漢,何忍自相戕賊乎?」近義詞有:自相魚肉、自相殘殺、自相戕賊,自相戕賊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內部戰爭。自相戕賊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自相戕賊(zì xiāng qiāng zéi)成語釋義:戕賊:傷害,殘害。自己人互相殺害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2回:「我與將軍以勇力齊名,好漢惜好漢,何忍自相戕賊乎?」
  • 《大秦賦》中呂不韋滅掉的東周國是東周王朝嗎?
    諸侯大敗犬戎立太子宜臼為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之後周天子的權勢日益縮小,諸侯的權勢日益高漲,先後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可謂是風雨飄搖。公元441年周貞王去世,留下四個兒子。先是老二姬叔殺死老大姬去疾,又是老三姬嵬殺死老二姬叔成為周考王。也就是歷史上的三王並立。
  • 東周王室為什麼弱勢?看開國之君就知道了,怎一個弱字了得!
    與西周第一任天子只在位很短的時間不同,東周的第一位天子姬宜臼在位近五十年。因為他當周王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他在位的時候,還熬死了一位太子,至於後來立的另一位太子姬狐,雖然沒有被他給熬死,但是卻沒能活到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