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說東周之噬臍莫及

2020-12-13 寫乎

作者:尤磊

(一)楚、鄧之間的甥舅淵源

和他爹一樣,楚文王也是雄心勃勃,隨國KO了,他又把目光瞄向了申國。

滅申必經鄧國,他的計策是:先賜以小恩小惠,再施以軍威,如此胡蘿蔔加大棒,舅舅鄧祁侯焉敢不借道?儘管只是名義上的舅舅。

其實早在公元前703年,楚武王就與鄧國幹了一仗。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巴國(四川境內,子爵)想與鄧國盟好,一直想著自己是蠻夷中的蠻夷,很自卑,因此,先拉攏了南方盟主楚國。楚武王派出專使道朔,與巴使韓服一起出使鄧國。

途經鄧國附庸鄾國(湖北襄陽市襄州區)時,鄾人殺了道朔與韓服,劫了財物。楚武王哪受得了這氣,譴使責鄧。鄾國是你的附庸,你說吧,這事兒是不是你指使的?哪成想鄧侯吾離根本不吃這套,矢口否認。結果只有打。

楚武王命鬥廉率楚、巴之師伐鄾。吾離毫不示弱,派大夫養甥、聃甥帥師救鄾。鬥廉使楚軍在正面迎擊鄧軍,巴國軍隊則在兩側列陣。戰爭開始不久,鬥廉率楚軍佯敗,鄧軍不知是計,一路猛追,導致自身隊列大亂。楚軍突然調頭反擊,巴軍也趁機從後方合攏,打得鄧軍措手不及,幾乎全殲。養甥、聃甥率少量殘軍逃入國都,鄾人潰散。

鬥廉不依不饒,率楚巴聯軍圍了鄧城,這下吾離傻眼了。

那什麼,咱把閨女送他吧?

大夫們大眼瞪小眼,誰也不表態,閨女是你的,愛送不送。

那怎麼行,咱家公主正當妙齡,那楚王可是人老珠黃了。養甥早就看上公主了,人一急,口不擇言,人老珠黃好像是比喻女人的。

吾離無奈地笑了笑,愛卿的心意寡人明白,回頭再給你討個更好的,咱跟楚國結了親,以後也好有個依靠不是?

這下他算徹底明白了,楚國真不是好惹的。就這樣,他的掌上明珠鄧曼嫁到了楚國。楚武王后位空虛多年,見到聰明賢淑的鄧曼,眼神一亮,立馬讓她做了夫人,鄧國那點破事也就既往不咎了。

其實在國際上,這樣的事兒很多,鄧侯若是聰明,主動道個歉,監管屬國不力,得罪上國,該死該死云云,然後再賠點錢,那楚國蠻子也並非蠻不講理,也就破財消災了。結果呢,吾離是自大還嘴硬,這下好,賠了夫人又折兵。

直到死去,楚武王就沒再騷擾鄧國,他愛鄧曼,不忍看她傷心。後來,楚文王登了位,情況就不一樣了。

(二)對於楚文王來說,「假鄧伐申」是一條上策

公元前688年冬,楚文王攻打申國,朝鄧國借道。

周立國之初只有一個申國,地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附近,周宣王時,封西申國公子誠——他親大舅子於南陽盆地北緣,這才有了南申國。帶犬戎入周的是西申國,春秋初滅於秦國。後來說到申國那就專指南申國。

為什麼打申國?申國和隨國均為戰略要地,降服或者乾脆吃掉,那就等於撕開了一條進軍中原的口子。為什麼借道鄧國?鄧國處於「隨棗走廊」西端,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兵貴神速,若是繞道桐柏山,由鄂西入申,恐怕黃花菜都涼了。況且,鄧國是他的嫡母鄧曼的祖國,於情於理,「假鄧伐申」當是一條上上之策。

(三)鄧祁侯猶疑不定,反被楚文王一口吃定

楚文王帶領輕軍入鄧,大軍被隔離在城下。

禮物很豐厚,感情很真摯。

老舅啊,這麼多年了也沒來看望您老人家,都是做外甥的不是。走的時候母后是千叮嚀萬囑咐,你舅父眼看也步入老年了,可一定要和和氣氣的,要保證楚鄧世代盟好,親不親咱們可是一家人啊!那周王向來是厚待同姓國、姻親國,對我們這些異姓國那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再說,申侯狗仗人勢可是沒少欺負您呢。外甥此來呢,是想跟舅父借條道,我去滅了他為舅父報仇。聽說申侯可是攢了不少寶貝,回頭少不了舅父您的。

鄧國國君現在是吾離的兒子鄧祁侯,楚文王一席話說的鄧祁侯眼淚都快下來了。

你母后說的對啊,這十來年,我們鄧國可是跟定上國,不敢有二心。外甥啊,我鄧國舉國上下可就仰仗你保全了。

這說的什麼啊。聃甥和養甥交換了一下眼色,養甥站了起來:主公,騅甥伐鄾歸來,有要事面稟。

鄧祁侯看養甥眼神急切,只得向楚文王告了假,與聃甥和養甥走出宮去。

彭仲爽走到楚文王身邊,耳語了幾句。楚文王冷哼一聲,諒他不敢!

卻說這彭仲爽原是申國國內彭姓族長,這傢伙自恃族大才高,常常謗訕國政,申侯看見彭仲爽就不爽,於是,找個藉口將其流亡國外。你不稀罕有人稀罕,楚文王聽說此事,第一時間將彭仲爽接到楚國,並且接替鬥祁做了令尹。

此次伐申,彭仲爽已與申國彭氏接上了頭,屆時裡應外合,不愁申國不滅。

再說聃甥、養甥、騅甥,廊柱之下就與鄧祁侯咬上了耳朵。

天賜良機,趁他兵微我們做了他,若不然,等他咬到我們肚臍眼,後悔就來不及了(噬臍莫及)!養甥咬牙切齒道。

鄧祁侯默然。

主公難道還看不出來嗎,熊貲那是野心勃勃啊,他若滅了申,我們鄧國就在他的包圍之中,吃掉我們那是分分鐘的事。騅甥又加了把勁。

可是,他是我家外甥,他又沒招我惹我,還送了不少東西不是嗎?鄧祁侯很為難。

主公,我們也是鄧國外甥,我們是鐵了心地追隨主公,您覺得楚子這個外甥,他會向著鄧國嗎?聃甥也急了。

鄧祁侯心道:你們族小勢微,還指望我照著呢,不鐵了心追隨我還有第二條路嗎?但這話不能對這三個老表說啊。你說我無緣無故地謀殺外甥,真要那樣做了,怕是要招人唾棄的,不行不行,堅決不行!

其實楚文王說到了點子上,鄧祁侯不見得沒有殺他之心,只是不敢罷了。

(四)十年之後,楚國一舉滅鄧,南陽盆地盡入楚國囊中

就這樣,楚文王順利地做到了假鄧伐申。在楚國大軍和彭姓大族的夾擊之下,申國很快就滅亡了。周邊諸侯也都是些沒眼光的,均表示樂見其敗。

滅申之後,楚文王將申國遺民遷往信陽做附庸,為東申國,所以,後來信陽市又簡稱「申」,原因就在這裡。

楚文王俘虜了申侯,讓他做了楚國大夫。就這樣,楚國人在申國舒舒服服過了元日,拉著申國的寶貝返程了。

楚文王又一次路過鄧國,鄧祁侯沒看到朝思暮想的申侯傳國重器,倒是聽到了楚兵一片喊殺之聲。

外甥,不帶這麼欺負人的,沒寶貝也就算了,竟然以德報怨,還打我?

打你,打的就是你!楚文王也不和他白話,手一揮,楚軍架著雲梯就往城上衝。

鄧祁侯臉都白了,楚軍挾滅申之勢,一個個狼崽子一樣,他能不怕嗎?

快,快去找公主!他衝身後的養甥一聲吼。

眼看鄧都北門岌岌可危,正指揮軍隊猛攻的楚文王收到了太后鄧曼送來的帛書。

未亡人牽念家國父老,祈大王放鄧國一條生路!

還說什麼呢?畢竟是父王最愛的女人,等她死了吧。一念至此,楚文王示意旗官鳴金收兵。

十年之後,鄧曼薨了。楚文王高唱著「曾經是朋友,不再有問候」,又一次對鄧國發動了猛攻。結局又一次被您猜到了,鄧國亡了。這樣,方城(河南省方城縣,南陽盆地北緣,楚國在此地修築長城以抵禦中原諸侯,謂之方城)就變成了楚國的北大門,南陽盆地盡入楚國囊中。

在此之前兩年,楚文王還滅了息國,並且成功地將息侯的老婆變成了他的老婆。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基層幹部,市級作協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成語說東周之眾叛親離
    說著,衛桓公示意寺人將酒爵滿上遞於州籲。他是個善良人,即是兄弟也要回敬。州籲一個沒接住,酒爵「噹啷」一聲掉在地上。衛桓公哈哈一笑,賢弟也老大不小了,還是如此毛手毛腳。說罷,命寺人取盞更斟。州籲蹲下身來,假裝拾爵,忽地騰身躍至桓公背後,抽出短劍猛勁一刺。那劍乃吳子進貢,鋒利無比。桓公刃透於胸,瞬時倒地身亡。
  • 東周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磚瓦文化
    東周時期龐大的宮殿建築從單體獨立變成集群發展,據文獻記載各諸侯國競相建造高臺宮室,正所謂「高宮室,美臺榭」。為了建築可以更加的高大恢弘,單體的建築規模也變得更大,空心磚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進行燒制,可以說戰國時期的技術是奠定磚瓦部件在秦漢時期走向鼎盛並影響後世的關鍵。
  • 瘋狂猜成語之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 2013-08-23 11:3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西周、西周國,東周、東周國,到底怎麼區分?
    但還是很容易引起混淆,他們和西周、東周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又怎麼區分?我們今天來把這個問題理清楚。一、西周西周很好分,它是從周武王姬發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起,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姬宮湦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歷時275年,史稱「西周」,定都於豐鎬(鎬京和豐京)。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於是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嵬即位後不久,便將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封給了弟弟姬揭自成一小諸侯國,是為西周桓公,疆域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至周赧王八年時(前307年),周赧王因拒絕秦武王試舉周鼎的要求,被秦武王嬴蕩逐出周王宮,周赧王只得徙居西周王城,此後周王畿大權開始落入西周君手中。
  • 虛位以待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寧可虛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濫位。」近義詞有:虛左以待,虛位以待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指留著位置恭候。 虛位以待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虛位以待(xū wèi yǐ dài) 成語釋義:留著位置等待。
  • 直言無隱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視君國之危亡,故敢直言無隱。」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三回:「年兄宜直言無隱,某亦有肺腑相通。」近義詞有:直言不諱、直言無諱、直言勿諱,直言無隱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書面語。
  • 正中其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孝公聞『伯術』二字,正中其懷。」近義詞有:正中己懷、正中下懷,正中其懷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形容符合心意。正中其懷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正中其懷(zhèng zhòng qí huái)成語釋義:正:恰好;中:投合。
  • 如夢初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信陵君如夢初覺,再拜稱謝。」近義詞有:如夢初醒、如夢方醒、似夢初覺,反義詞有:執迷不悟,如夢初覺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突然醒悟。如夢初覺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如夢初覺(rú mèng chū jué)成語釋義:見「如夢初醒」。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信陵君如夢初覺,再拜稱謝。」
  • 議論紛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新令既出,百姓議論紛紛,或言不便,或言便。」近義詞有:爭長論短、眾說紛紜、說長道短,反義詞有:啞口無言、萬馬齊喑、噤若寒蟬,議論紛紛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主語、定語;指意見不統一。
  • 自相戕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2回:「我與將軍以勇力齊名,好漢惜好漢,何忍自相戕賊乎?」近義詞有:自相魚肉、自相殘殺、自相戕賊,自相戕賊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內部戰爭。自相戕賊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自相戕賊(zì xiāng qiāng zéi)成語釋義:戕賊:傷害,殘害。自己人互相殺害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2回:「我與將軍以勇力齊名,好漢惜好漢,何忍自相戕賊乎?」
  • 《大秦賦》中呂不韋滅掉的東周國是東周王朝嗎?
    諸侯大敗犬戎立太子宜臼為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之後周天子的權勢日益縮小,諸侯的權勢日益高漲,先後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可謂是風雨飄搖。公元441年周貞王去世,留下四個兒子。先是老二姬叔殺死老大姬去疾,又是老三姬嵬殺死老二姬叔成為周考王。也就是歷史上的三王並立。
  • 東周王室為什麼弱勢?看開國之君就知道了,怎一個弱字了得!
    與西周第一任天子只在位很短的時間不同,東周的第一位天子姬宜臼在位近五十年。因為他當周王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他在位的時候,還熬死了一位太子,至於後來立的另一位太子姬狐,雖然沒有被他給熬死,但是卻沒能活到繼位。
  • 毛骨悚然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近義詞有:不寒而慄、膽戰心驚,反義詞有:鎮定自若、面無懼色,毛骨悚然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十分恐懼。毛骨悚然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成語釋義: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 用幾個成語,聊表思鄉之情
    ——隨便說幾個思鄉的成語。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乃瞻衡宇,載欣載奔……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後比喻辭官後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當然,這在現今社會,是萬萬不會的。起碼近段時間新聞裡不會有。
  • 渠縣城壩發現東周墓葬 可能是巴王王族之墓
    記者從會上獲悉,在對巴文化遺址渠縣城壩的最近考古中,發現了東周時期的較高等級墓葬。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可能是古代巴國其中一支的王族墓葬。據介紹,此次發現的東周墓葬中,包括了一個長達7米的船棺葬,墓主身旁放置了青銅劍、印章、浴缶等隨葬品,它們造型精美,等級較高,與1980年代在城壩一帶從盜墓賊收中收繳的一批高等級文物十分接近。
  • 成語 將門出將 詳解
    將門出將jiàng mén chū jiàng成語簡拼
  • 秦莊襄王:為什麼秦滅東周意義重大?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名異人,後改名子楚,是秦昭王之孫,秦始皇之父。他在位只有三年,但是繼位當年就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那就是滅亡東周。為什麼說這件事意義重大呢?在戰國時代,諸侯兼併加劇,小國消亡,東周實力持續削弱,但是仍然成功佔據天下共主的地位。韓國、楚國、秦國都曾有意兼併周國,但是迫於周國的地位和諸侯的反對,都沒有實現。如秦武王志在「車通三川,窺周室」,也僅僅到東周走了走,而沒有真正兼併東周。
  • 積勞成疾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公孫歸生,積勞成疾,臥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睏,不能禦敵。」近義詞有:疾病纏身、鞠躬盡瘁,反義詞有:養尊處優,積勞成疾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分句;指因長期過度勞累而得病。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言出禍從,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相關成語:言出禍隨2.不惑之年 [bù huò zhī nián]基本釋義: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相關成語:豆蔻年華 人到中年 豆蔻年華 黃金時代3.桑中之約 [sāng zhōng zhī yuē]基本釋義:桑中:桑林之間。 指男女幽會的的密約。出處:《詩·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