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 郭航
把大量精力花在學習英語上,究竟值不值?
廈門晚報訊 高考改革,多地拿英語考試「開刀」,福建是否會跟風而上?我市業界專家普遍表示,高考改革是肯定的,這是大趨勢,英語學科作為高考改革突破口的可能性比較大,但福建要怎麼改、何時改,目前還未聽到風聲,按照福建過去高考改革的步子,恐怕還要等上一段時日。
「近幾年,福建高考英語基本比較平穩,沒多大變化。」雙十中學英語高級教師王慶華說,福建高考英語改革一直「慢半拍」,其他省份英語聽力考了好幾年,我省才開始考。現在高考英語改革全國各地還在探索階段,我省暫時不會有大動作。
福建省中學英語教學研究會理事、 廈門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孫巧平說,相比北京、江蘇等地,福建在高考改革上是比較保守的。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佔據了先天優勢,可以走快一些,但福建山區與沿海城市水平相差很多,即便改革也要考慮客觀實際,步子不可能邁得太大。
今年初,教育部下發了《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文件提到「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包括: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等。
背景
北京2016年高考改革要點
語文從150分上調到180分;英語從150分下調到100分;文理科綜合從300分上調到320分;數學150分不變。此外,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參加多次考試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高一已考了100分的,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語。
觀點
七成網友支持英語降低分值
針對高考英語改革,目前主要存在兩種思路:降低英語分值,或改為一年多次考試。昨天,新浪微博發起一個在線調查「你支持高考英語降低分值嗎」,截至今天7點33分,反對者佔20.6%(7056人),支持佔74.8%(25617人),不好說的佔4.5%(1552人)。
記者採訪發現,教育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高考的招生、錄取制度沒改革,只在考試上下功夫,未必有多大成效。
支持
英語「權重」太大,影響大學招生性別比例
英語成為高考改革突破口,廈大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教授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現在英語科目在高考中處於一個過度重要的地位。
英語的「超級地位」導致的結果是,花在英語學科上的時間過多,擠佔了其他科目,而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模式是3+1,即語文、數學、英語外加文綜或理綜。這樣,三大主科中有兩門屬於語言類學科,根據國外研究證實,語言類學科相對比較有利女生,這會影響大學新生的性別比例。據悉,近兩年廈大等高校新生已呈現女多男少的態勢。
另外,劉海峰還認為,中國學生花在學習母語上的精力反而不如英語,對於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都是不利的,母語地位受到英語威脅。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上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應當根據當下的需要和長遠的發展適當減弱英語權重,在高考和各級各類考試中,增加對於掌握傳統文化尤其是國學的剛性要求,「每一個中國學生必須學好語文,不必須學好英語」。
支持者中,理科男生是一大主力。一名男生用近乎「咆哮」的口氣說:最好高考取消英語,大學也不要有英語!有個學機械製造的男生「控訴」自己當年的遭遇:第一年高考,理綜250多分,數學考了140分,語文也超過100分,但英語只考了50多分,上不了心儀的大學,無奈選擇復讀。
讓人意外的是,不少英語老師也是支持者。「分值降低了,對老師來講是喜訊,壓力不用那麼大!」一名高中英語老師坦言,高考指揮棒下,老師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英語能脫離高考這片苦海,那是再好不過。
反對
沒學好母語,不代表都用在英語上了
「我不贊成降分。」廈門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孫巧平是少數明確持反對意見的人之一。他認為,英語應該和語文、數學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很多人都說,我們花了這麼多力氣,為什麼英語還是學不好?這涉及兩個問題,力氣有沒用到點上,力氣是否真的足夠。」孫巧平說,如果去學校實地調研,可能發現很多學生每天花在英語上的時間並不多。
對於「母語沒學好是因為被英語擠佔」的說法,孫巧平不認同。他說,母語沒學好不代表那些精力都用來學英語了,在母語學習上更讓人憂慮的是「不閱讀、閱讀量少」。
孫巧平還提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考試分數降了,老師雖然輕鬆,但地位也必定會降低。他更贊成的改革方式是一年多考,取最佳成績納入高考總分。
聲音
全民學英語已走向極端
社會上已經有很多人批評,中國現在是全民學英語,大量時間花費在學習英語上。雖然英語確實用得著,但全民學英語已經走向極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花了那麼多時間,效果不見得就好。更重要的是,全民學英語會造成一系列問題。
——廈大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教授
單憑調整考試難以改變現狀
有的人說學英語用不上,即便你大學讀的專業跟英語直接關係不大,但當你進入一個領域,需要去了解國外的研究水平,這個時候你就需要用到英語。學英語應該是為了掌握技能,而不是為了高考,但現在的情況已經變成:為了高考而讀英語。即便高考英語分值降了,學生上大學不是還得參加英語四六級考試?單憑考試改革並無法真正改變高考現存的問題。
——廈門一中辦公室主任、省英語學科帶頭人謝凱靈
兩三歲開始學英語沒必要
目前英語學習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越早學習越好,上培訓機構才能學好。這些都是被商業炒作出來的,有些培訓機構開設幼兒英語班,提出兩三歲就開始學英語,我認為沒必要。學英語熱還有一大群體是打算出國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往往英語成績一般,為了出國到培訓機構衝刺、補習,但實際上,如果高中階段好好學英語,藉助老師教的方法,不需要參加培訓班也能通過雅思、託福考試。我的學生中,就有人沒上培訓班,就達到了出國留學要求的語言水平。
——雙十中學英語高級教師王慶華
網友
對陣
正方
小徐徐v:去秀水街看看攤主們就知道英語該怎麼學了。英語就不應該進入高考科目,你見過美國高考考中文的嗎?
小寧是個潮媽:支持高考降低英語分值,舉雙手贊成。從小學至大學十幾年都在學英語,真正走上社會能夠用上英語的有幾人,特別是近幾年,大學畢業學生中文水平急劇下降,如果不降低英語分值,漢語就廢在當下。
薛進軍:英語需要有人學,所有人都精通就沒必要了。只學工具學不到精髓就捨本逐末了。降低英語的比重不等於閉關鎖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人家的契約精神,平等自由博愛的社會思想,民治民享民有的政治思想。英語是工具,當然也很重要,但不是精髓。
幸福吉米888:為什麼不能自主選擇一門外語學習,把相關評價證書作為評價依據,而非得將一門外國語言神化。
故事為誰而唱:支持,現在工作三年,發現文筆功底差的出奇,當年都花時間在英語上了,高考英語140,至此一點兒用也沒有,跟老外普通交流看美劇足矣,外語僅僅可當興趣,喜歡英語,德語,法語之類的,依自己特色去發展。
這年頭啊v2:請問現在的英語教育 有幾個學生能在上大學後用英語跟老外流利交流?只為考試的英語寧可不要
昧愛cherish:麻麻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英語成績啦!SO EASY!
淡定的山人:那些不支持英語變選修的人多半是英語老師。這裡是中國又不是英美,自己國家的語言不重視,讓別國的語言決定自己下一代的前途就是愚蠢,你有需要自己去學就好了,幹嘛要拖上別人跟你學他不需要的東西。
反方
墨痕Aaron:降低英文要求將是個倒退,×二代們會去國際學校,其他人為了更好的英語要花更多課外輔導的錢。大學和業界國際化降低,影響競爭力,最致命的是學術界,中文文獻的總體質量實在是太差了。
-貓亂爬-:不學英語,國人就和世界脫軌啦,不就是現代版的閉關鎖國嗎!目前教育制度的弊端造成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狀態,降低英語的分數會給學生主觀上的錯覺,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會更差。不變動英語分數比重不代表要求所有人精通英語,即使國內英語高分的學生也算不上什麼精通,分數只是檢驗,只是中國式教育下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的標準,積極面對就好。
NZPN94:不支持,英語是國際語言,學習很有必要。如果中國想在國際扮演更重要地位,必須更多人說英語。
鹽鹽_做個有夢想的吃貨:選項太框架! 感覺這個改革純屬吃飽撐的瞎折騰。降低分值的意義在哪裡?
李海濤濤哥:強烈反對,坑了我們幾屆學生就這樣改了?繼續坑下去,我們才平衡。
不明不白的查理:正是因為從小學英語,讓我們出國不用導遊;正是因為從小學英語,讓我們能有限地了解國外,用我們自己的雙眼讀懂,而不是專家們的翻譯。所以英語不可撤,只能加強。
中原金蘋果:此增彼減的遊戲!觸及不到高考選拔制度的改革,都是流氓式逗你玩……
相關新聞
高考加分政策調整
不流汗的競賽
高考不加分了
廈大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說,高考加分政策設計初衷,是為了鼓勵有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有特長的學生,還有就是扶持弱勢群體,比如少數民族。但這麼多年實行下來,在很多地方已經變味了。
明年的高考加分政策,有不少省市進行了「瘦身」。具體到我省,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奧賽和部分科技類競賽上:在高中階段,參加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學生,應屆畢業當年在其高考成績基礎上增加不超過10分向高校投檔,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獲得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一等獎的學生,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和高考加分資格。
從2014年起實施,加分項目體育只保留八項,跑步、跳高等都還有,但是圍棋、航模等「不出汗」的項目取消了。此外,大大減少加分分值。
(記者 郭文娟)
奧賽分值「大瘦身」
家長求老師
「勸」孩子別學
明年起,奧賽獲獎不再享受我省高考保送待遇。消息一出,家長急了!有家長找到老師,求老師「打擊」自家孩子,讓他放棄。
一名負責學科競賽的老師說,家長想讓孩子退出學科競賽隊伍,以免分散學習精力。對此,這名老師認為家長功利心太強,「孩子如果有興趣參加競賽,應給予他選擇的權利。如果不分緣由打擊他,會讓孩子有很大的挫敗感」。(記者 郭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