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2日)是冬至,「冬至」是我國傳統的24節氣之一,也是國人最重視、最有故事的一個節氣,「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更是證明了這個節氣的重要性。那麼,為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中的「至」是什意思?到底是「冬天到來」的意思?還是「冬天止步」的意思?
冬至在民間還有個別稱叫「冬節」,它不但是個節氣,而且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這個說法源自在周朝的時候,把冬至當成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元旦。
冬至在古代還有「日短」或「日短至」之別稱;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那麼冬至的「至」到底是什麼含義呢?
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為「大吉之日」。所以說,從這層意思上講,這個「至」是「陰氣大限來到」的意思,從冬至開始「陰衰陽盛」,也預示著春天不遠了。
自古以來,冬至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作為陰陽的重要轉折點,其重要性不亞於新年,所以就有了「冬至大於年」的說法和「年終有所歸宿」的重要寓意。
「冬至」作為我國傳統的節氣,有哪些習俗呢?各地有各地的習俗,下面略列一二:
一、吃餃子
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後,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築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使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後,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除了冬至的常識要了解一些,還有一些故事需要家長和孩子記住,這樣不僅僅讓孩子只知道吃的味道,還要積累一些文化知識,這樣的過節才真的用意義。下面我給大家推薦幾首有關冬至的古詩,希望你能喜歡。
這樣一邊吃著香噴噴的餃子,一邊背著古詩,是不是更有雅趣呢?這樣的過節才更有現實意義、更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