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有機光化學家、我國光化學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創者之一、原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理化所前身之一)所長、研究員曹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9日23時28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1歲。
原感光所所長曹怡同志(1990年代)。 中科院理化所官網 圖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方面介紹:結合目前防疫形勢,喪事從簡,曹怡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已於4月13日上午在海澱醫院舉行。曹怡同志至親,理化所副所長王雪松和部分同志參加儀式。
公開資料顯示,曹怡1929年7月出生,195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先後在中科院院部、上海有機所、化學所、感光所、理化所工作。1958年至1960年在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合物研究所留學。曾任中科院感光所副所長、常務副所長、所長。
曹怡主要從事有機光化學研究,取得一系列開拓性進展。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根據國家戰略需求,中科院化學所開闢了感光化學研究方向,催化膠體研究室和有機化學研究室合作,投入到特種膠片的研製。曹怡從理論有機研究轉向感光膠片的剖析與合成,她是有機方面的負責人之一,配合感光膠片研製,出色地完成了國家高速航空片99任務和衛星用膠片160任務,集體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曹怡同蔣麗金等老一輩化學家一道,選定了當時在國內基本上仍處於空白領域的光化學作為研究方向,開始了我國在光化學研究領域的系統研究。曹怡先是從事光化學合成新反應研究,在光化學反應機制探索中於國內率先開展了光致電子轉移反應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並逐漸聚焦到光化學反應的工業應用;不僅在模擬光合作用方面提出先進的模型體系,而且在高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開拓性進展,使所從事的研究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分別於1988年和1995年兩次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75年1月,中科院感光所成立,曹怡在感光所業務處從事具體的科研組織與領導工作,1978年起擔任副所長、常務副所長(所長空缺),1986年至1992年擔任所長,她是感光所第一任科學家所長,也是當時中科院為數極少的女所長之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方面表示,曹怡具有高度的戰略眼光,及時瞄準國際科技發展動向,在感光所開闢了光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1987年,曹怡組織申請成立了中國化學會光化學委員會並擔任主任。1990年,在曹怡及其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感光所成立了中科院光化學開放實驗室,從此我國有了第一支以光化學命名的研究團隊。曹怡先後成功地組織了多次國際光化學學術會議和中日、中美雙邊合作會議並擔任主席,擴大了我國在國際光化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在曹怡任期內的十餘年間,感光所的光化學研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漸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光化學研究基地之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