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流行語中,有這樣一個句式「你想把我笑死,好繼承我的螞蟻花唄/王者榮耀/表情包……」拋開這個梗的應用環境和表達效果,這句話的後半句——「繼承螞蟻花唄/王者榮耀/表情包」可以延伸出一個關乎你我的嚴肅問題。
命不久矣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處理那些摸不著、碰不到的虛擬物品?真的可以把它們傳給後代或者指定繼承人嗎?死後,我們的微信、微博、QQ、豆瓣、抖音、遊戲帳號會怎麼樣?
當網絡在人類生活中日益重要,並且快速成為個人數字檔案中心的時候,數字財產就出現了。數字財產是指以數字形態存在的,包括但不僅限於網站及其內容、應用軟體、代碼、電子文檔、圖片內容、媒體內容、電子貨幣、電子郵件帳戶及其內容、社交網絡帳戶及其關係和內容、雲端服務帳戶及其數據等。
每個人的數字財產都有變成數字遺產的那一天。一直是大數據「算計」人類,也到了人類考慮自己數字財產的時候了。
人類天生就被與財產相關的東西吸引,英國法學家威廉·布萊克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像財產權這樣,令人浮想聯翩、百感交集;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像財產權這樣,可由人類以完全排它的方式對外界主張,行使其唯一的、絕對的支配權。」
而且,網絡死亡用戶的數量遠比我們想像的多。雖然沒有人對微博或微信做過統計,但 Facebook 的數據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某種死亡的氣息。
2012 年,在 Facebook 推出僅僅 8 年後,已經有 3000 萬用戶死亡。自那以後,這個數字一直在上升,平均每天大概有 8000 多名用戶死去。在 90 後白髮蒼蒼的時候,他們會見證 Facebook 變成虛擬墳墓的那一天。那個時候,Facebook 的死用戶比活用戶還多。
在 NHK 新聞節目《close-up 現代+》的一項調查中,55% 的日本網友對如何處理數字遺產感到不安。同時,95.2% 的網友不知道該拿數字遺產怎麼辦。
放眼世界,美國德拉瓦州是近四年內唯一一個頒布有關數字遺產法律的地方。在當事人死後或喪失行為能力後,家人可以獲得當事人的數字財產。也就是說,德拉瓦州的孩子們可以繼承父母的比特幣了。
若是簡單粗暴地給數字遺產做個分類,可以分成物質和精神兩類。物質數字遺產指的是跟錢直接掛鈎的,比如支付寶、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遊戲帳號裡的 money;精神的則是那些社交帳號類、文件視頻圖片類。
保存物質類數字遺產的平臺對用戶死亡的說明做得都比較詳細。
而一旦處理起社交帳號類數字遺產,就不可避免地要和「第三個人」討價還價。因此,所有數字遺產中,物質類的相比精神類的好處理,而精神類中最難處理、處理起來也最尷尬的就是帳戶類。一對德國父母和 Facebook 打了六年的官司。
2012 年,德國 15 歲女生跌落地鐵站臺被撞身亡。女生的父母想通過查看女兒的 Facebook 數據和歷史記錄,來確定女兒是不是自殺。然而,不知道 Facebook 哪來的這個女生去世的消息,馬上鎖定了這個女生的帳號,將女生的帳號頁面變為悼念頁面,並且拒絕提供這個女孩的相關數據。
這對夫婦在 2015 年贏了第一場官司,法院要求 Facebook 提供女生的相關數據。但在 2017 年,柏林上訴法院站到了 Facebook 那一邊,認為網絡帳戶隱私受到德國憲法的保護。2018 年 7 月 12 日,德國聯邦法院裁定,Facebook 必須允許死去女孩的父母作為女兒用戶帳戶的繼承人進入。判決下來的時候,這個女生的帳戶已經被封鎖了五年半。
德國法官 Ulrich Hermann 說:
死後將私人日記和信件交給合法繼承人是很常見的,沒有理由對數字數據有任何不同的處理。父母有權知道他們的未成年子女在網上與誰交談。現在父母接管了這個帳戶,這才意味著他們的女兒正式離開了。
在處理數字遺產方面做得比較到位的還屬谷歌。
谷歌在 2013 年推出了「死亡服務」。按照你的設置,如果谷歌發現你的數位化身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在谷歌世界的任何角落出現,它就會給你發郵件。一旦你在一個月內沒有回覆,你的谷歌帳戶就會正式進入死亡流程。
谷歌會向你指定的親朋好友發送你的谷歌帳戶數據包。什麼 Gmail 通訊錄、谷歌雲盤文件夾、YouTube 播放列表等等都可以發送到親朋好友的郵箱裡。
如果你不想給任何人發送任何數據,谷歌會幫你刪除它能管得到的帳戶。與此同時,你與谷歌有關的一切都會消失。到那個時候,在另一個世界裡,你就可以和你的幽靈小夥伴們說:「我從未用過谷歌的產品。」
在為自己的社交帳號考慮身後事之前,你必須仔仔細細、一字不落地閱讀社交平臺的用戶協議。如果你嫌翻看那些社交平臺的用戶協議和服務條款太麻煩,畢竟讀完亞馬遜 kindle 服務條款需要九個小時,你可以找處理數字遺產的公司幫忙。
日本朝日電視臺就開了一家這樣的公司。這家名叫「dele.LIFE」的事務所專門刪除客戶去世後不想被任何人發現的精神數字財產。
這家公司的運作模式是這樣的:籤約後,他們會在客戶的電子設備上安裝一個軟體。這個軟體和公司的伺服器連接。籤約時客戶會規定一個時間限,比如一個月,三個月,半年。在這個期限內,如果軟體監測不到客戶手機或電腦的任何操作,軟體就會發出警報聲。
然後公司確認客戶是否死亡。如果客戶確實離開人世了,公司就會遠程刪除客戶生前指定的電子數據。
發明這個軟體、並且主導整個公司技術的是冷麵程式設計師坂上圭司。他因疾病下半身不遂,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
確認客戶死亡的小助手叫真柴祐太郎,他的性格和程式設計師小哥完全相反。他是名副其實的暖心小哥。
程式設計師小哥的律師姐姐坂上舞為公司提供法律支持。程式設計師小哥和小助手弄的爛攤子都得她來處理。
該公司的第一個客戶是心懷新聞理想的狗仔。在收集了警察局貪汙受賄的證據後,他與「dele.LIFE」公司籤了約,希望自己遭遇不測後,公司幫忙銷毀這些證據,保家人平安。
其實,這個狗仔想刪除的東西還包括他為了炒新聞,給明星們設下的那些圈套。
第二個客戶是一位二十六歲獨居女子,也是唯一一個在生命最後一刻後悔的客戶。
像很多原生家庭悲劇一樣,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培養孩子——孩子離父母規定的道兒越來越遠——斷絕親子關係,永不來往。小姐姐沒有按照父親的想法成為一名古典音樂家,而是和朋友們組樂隊,發匿名唱片,做著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
為了留住這樣的快樂,和父母死生不復相見,她為自己提前辦了葬禮。
她要刪除葬禮的視頻,以免死後讓父母看到。在倒地還留有一口氣的時候,她用筆在紙上寫下「數據還是別刪了」。公司按照她的意願,讓父母觀看了視頻。
小姐姐這樣的做法既是對父母的成全,讓他們看到女兒的笑容,放下沒有好好照顧女兒的悔恨;同時也是對父母的報復——沒有你們,我也能活得很好。
做了 28 年線人的老爺爺是公司的第三個客戶。他監視了住在對面的理髮店老闆娘 28 年,老闆娘成了他的精神伴侶。在監聽老闆娘的時候,他會露出幸福的笑容,會望向窗戶跟她說話。
在整個情報工作快要結束的時候,爺爺投海自殺,拜託公司把所有的情報都刪除。
說到這裡,你應該猜到了這家公司不是真實存在的。這些全是最新日劇《人生刪除事務所》的內容。
雖然「dele.LIFE」公司是虛構的,但是國外已經有了處理數字遺產的公司。日本數據公司 Data Salvage 可以在硬碟、網盤、社交網絡裡提取死者與家人朋友的合照。提取完畢後,死者所有的數據都會被存到一張碟裡。這張碟會被放入粉碎機,變成一堆圖釘。
當我們獨自面對精神類的數字財產時,說白了也就兩種選擇,刪除/保留。
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中提到,人類的靈魂有兩種,一種做加法,另一種做減法。
要培植「我」的獨特性,有兩種方法:減法和加法。阿涅斯減去她的「我」的所有表面的和外來的東西,用這種辦法來接近她真正的本質。
洛拉的方法恰恰相反:為了使她的「我」更加顯眼,更加實在,更容易被人抓住,她在她的「我」上面不斷地加上新的屬性,並儘量讓自己和這些屬性合二為一。
昆德拉對人類靈魂的解釋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有的人選擇刪除,有的人選擇留下。選擇刪除的人就是阿涅斯,選擇留下的人則是洛拉。
而當我們把家人朋友的感受考慮進來時,讓專業人士幫忙處理遺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對家人來說,打開你的網絡世界就像是打開一個潘多拉盒子。
找公司處理數字遺產就像是為遺體化妝。遺體原貌會給家人帶來打擊,像睡著了一樣、安詳的遺體對家人是一種安慰。我們的數位化身也需要這樣的「化妝」。
數字遺產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隱私問題。而解決網際網路背景下的各種隱私問題,技術方法治標,改善人類對數據和自我的認識才治本。
不管什麼時候,人類還是需要隱私,哪怕是一點點去包容自己的不完美。人生總有一些記憶、一些感受、一些事情是必須要留給自己。和閨蜜在微信互罵婊子、在某些微博下艾特男朋友……這些東西會教壞小孩子,還是不要繼承了。
技術不停進化和生長,人類要學會和這個朋友好好相處。不仰視,不蔑視,平常心對待就是了。面對數字遺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