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詩外傳》上有一典故,講的是楚莊王有一天和臣子沈令尹談論國政,談的很晚,談的很投機,結果回來晚了,王后範姬就在那兒等著他,問他,大王今天為什麼回來的這麼晚。這個楚莊王就興奮地說,我今天和忠賢之士在談論國政,談論的很投機,一不小心忘記了時間,結果範姬就問,大王所說的忠賢之士是我們國家之內的人,還是其他諸侯國的忠賢之士呢?這個楚莊王就說,我所說的忠賢之士就是沈令尹,結果範姬一聽說忠賢之士是沈令尹,噗嗤一下就笑了出來。
楚莊王問,你笑什麼?範姬說:自從我當了王后之後,我何嘗不得到您的專寵呢,但是為了更好地侍奉您,我就到國家內找那些有德行的女子推薦給楚莊王,現在這些女子地位超過我的有8個人,和我地位相等的有2個人。她說,沈令尹他當了令尹之後,從來沒有聽說過他為您推薦過比他更賢德的人,居於他之上,那麼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稱為是忠賢之士呢?楚莊王聽了這段話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有一天,他就把範姬的這一段話轉告給了沈令尹,沈令尹一聽很惶恐,馬上就向楚莊王推薦了很有才能的孫叔敖。結果孫叔敖治理楚國,使楚國大治,成為霸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所謂的忠賢之士,忠於領導,忠於事業,忠於職守的人一定是沒有私心的人,所以他看到德才兼備的人,一定是竭盡全力的向領導加以推薦,而不是埋沒人才,只有那些總是想著自己的私利的人,才會把那些人才都給埋沒了,不得使用。
為了保證管理者把那些德才兼備的人舉薦出來成為領導,在古代就有這樣的制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意思是你是一個地方官,考察你的政績,看你為國家推薦了多少德才兼備的人才,如果你能夠為國家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這樣的人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相反,你這個地方有賢德之士都被你給埋沒了,這樣的人也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這樣的制度一實行,就使人們願意推薦賢才,因為自己推薦了賢才也受到賞賜。就是告訴我們以德潤才,要不嫉賢妒能,還要褒獎忠賢。
以德潤才,不僅僅是自己下面的屬下需要滋潤,需要給他們提供好的環境,那麼管理者本身也需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古人就有這樣一句話,「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這就是提醒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領導者應該和那些善良的人、有德行的人來交朋友,親近他們,親近這樣的人,就像在霧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打溼不了自己的衣服,但是時時能夠感受到他德風的滋潤。
當我們翻開《尚書》,非常驚訝地發現,古人對於自己身邊的人,對德行是非常重視的。在《尚書》上就有一段話記載,在周文王、周武王的時候,他們任用的手下,比如說他們的僕人,他們的駕車的人,在他身邊的這些親近的僕從,都是德行很好的人,而且專門設立了一個太僕正這樣的官職,專門教導這些人的德行,告誡他們不要諂媚巴結君主,而要時時地監督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看到他們的不良行為就要給以指正。所以他手下的僕從、駕車的人都是起到監督的作用。
中國古人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任用秘書、任用司機都是非常地小心、謹慎,而且要設立專門的官員,教導這些人怎麼樣做秘書、怎麼樣做司機。意思是如果他身邊的這些親近之人都是特別地喜歡討好他,喜歡諂媚巴結他的人,認為他很好,結果這個人聽多了這樣的諂媚巴結的言語,他就會覺得自己很聖明,他就會揚揚得意,所以《尚書》上告訴我們,「僕臣正,厥後克正,僕臣諛,厥後自聖」,說你身邊的這些僕臣如果是正直之人,那麼這個國君他自然能夠正直,如果這些僕臣都是阿諛奉承之輩,結果這個國君就會自以為聖明,揚揚自得。
所以這個國君有德行,因為他旁邊的人,沒有德行也是因為他旁邊的人。古人對於這個德行的重視是具體到身邊的這些僕臣,甚至駕車的人。告訴我們領導者自己要時時保持清醒,任用的人都是能夠監督他,能夠給他指正錯誤的人。
古人交朋友也好,還是任用屬下也好,都把什麼樣的人看成是難能可貴的呢?就是能夠真正指正他過失的人。《論語》上有這樣一段記載,說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就是說孔老夫子這個弟子子路啊,聽到別人給他指正過失,他就非常地歡喜、非常地感謝,這個禹就做的更進一步,他聽別人給他指出缺點,提出不同的意見,他會給人家禮拜表示感謝。
管理者也好,領導者也好,要為下屬提供一個良好的成才的環境,自己要時時保持清醒,也需要身邊的人能夠給自己指正過失。
「以德潤才」之一:不嫉賢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