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如暖流潤心田
——東明縣第二實驗小學四德工程建設側記
「天剛蒙蒙亮,有您為我們做飯的身影。」「晚上做作業,有您陪伴的身影。」「您對自己總是省了又省,對我們卻慷概大方。」「媽媽,您辛苦了。」
……
在東明縣第二實驗小學的感恩媽媽主題班會上,媽媽和孩子相擁而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一句句打動人心的話語,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孩子對偉大母愛的感恩之情……
「幼兒期是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德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東明縣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張繼濤說,「我們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終身受益。」
開設文明禮儀課,讓孩子知書明理
在東明縣第二實驗小學會議室裡,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各種「四德」教育的成果,其中一摞由該校編寫組編寫的德育教育系列教材 《禮儀篇》、《養成篇》、《規則篇》、《安全篇》格外惹眼。
校長張繼濤向記者介紹,《養成篇》,教材以圖為主,圖文並茂,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規則篇》,讓學生了解學校管理的若干規定、文明禮儀、規範目標,符合3、4年級使用。5、6年級使用的是禮儀篇,讓學生懂得在學校、在家裡、在社會上的一些基本禮節。「我們非常喜歡自己學校編寫的教材,它通俗易懂,又很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習,我知道了生活中的禮儀知識,以前見到老師我就低下頭,不敢跟老師說話,現在我會面帶微笑,主動向老師問好,家裡來了客人,我會熱情招待,端茶倒水,他們都誇我懂事了。」學生李夢媛說出了德育教育系列教材對她的影響。
「在校本教材開發與編輯中,教師們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注重提升小學生道德、人文、藝術和科學素養,切實提升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的能力。通過 《禮儀篇》《養成篇》《規則篇》《安全篇》這幾門課程的學習,我們學校營造出了更加和諧、文明的育人環境。」校長張繼濤說。
文化牆,讓學生沐浴「德育」春風裡
校園環境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同時又是學校日常德育的載體。漫步在東明縣第二實驗小學,記者看到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牆,以竹簡書、線裝本、現代書為路線,儒學「禮、義、仁、智、誠、孝等」和《論語》名言名句為設計載體,內容豐富,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圖版,讓學生無論走到哪裡,隨時感受到自身沐浴在「德育」之中。
「以傳承中國國學之悠久文化,頌揚儒家之優良傳統為目的,學校利用竹簡、線裝本書籍、現代書,讓師生了解現代書的起源、發展歷史。以『禮、義、仁、智、信』和《論語》語句體現『中國國學』儒家之博大精深,從中感悟『學習、生活、處事』的道理。」校總務處主任盧瑋說,牆的基座為「書」,全部為中國名著、世界名著的書名和作者,體現「學海無涯、書海無涯、學無止境、知識無邊」,用深藍色代表「書的海洋、知識的世界」,眾多的書籍會使師生在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學校的文化長廊有許多名言警句、許多著名的書和作者。其中有一條名言讓我很難忘,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說的是藍色是從蘭草裡面提取出來的,卻比蘭草更藍,也說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能光靠師傅教我們,而且也要在師傅教完之後,反覆練習和複習。」學生張城鑫說。
親子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
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家校聯誼活動,各種形式的家長會、家校聯繫卡、親子閱讀等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對學生教育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校為了加強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開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活動,在母親節期間,我們開展了以感恩媽媽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媽媽請到學校來。」一年級四班班主任逯雲霞說,在班會上,孩子們拿出自己事先準備的禮物,交給自己的媽媽,並對自己的媽媽說一句最想說的話,場面十分感人,媽媽們聽了之後都感動地留下了眼淚,撫摸著孩子們的頭,覺得孩子們長大了。
在每個班級門前的每月之星一欄中,記者看到20多種星,助人為樂星、學習進步星、文明禮儀星、尊師敬老星等。
「以前學校評三好,面比較窄,其實學生有許多優點,現在我們以這種形式來發掘學生身上的優點、長處,以得星來表彰學生身上各方面的進步。」校長張洪濤說,用發現和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加以表揚,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導和激勵作用,讓每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帶著自信回家。 記者 晁會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