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上午9點,和煦的晨光灑滿全民健身廣場,西側白銀區文化活動中心裡,已是歌聲飛揚、舞步激蕩,處處都是激情氛圍和歡快景象。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少兒活動室、書畫室、展覽廳、非遺展示館等一應俱全,群眾文化活動有聲有色,一來到這裡,都會被濃濃的藝術氣息所感染。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追求高質量文化生活的願望越來越增強。為了更好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近年來,白銀區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格局初步呈現,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了更加富足的精神「食糧」。
白銀區文化活動中心,從1958年建館至今,不僅是白銀文化傳承的標誌,更是一個時代的符號,承載著許多白銀人的文化記憶。從起初的騎自行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送文化活動到今天舉辦大型文藝演出;從鉛筆畫、粗識譜到今天的各類標準化輔導培訓;從默默無聞到躋身全國先進文化館行列。這塊群眾文化主陣地伴隨時代變遷,見證了白銀區奮鬥發展的軌跡。
「2014年新場館建成後,我就來到這裡,為書畫愛好者們義務教授書畫技藝。這是隸書、這是行楷,你看這一幅中堂就是我帶了兩年的一位學生的作品、這一幅也是……」提起書法技藝,今年70歲的陶俊彩老人顯得神採奕奕,老人介紹說,和他一樣在文化活動中心長期義務教課的老師有10餘人,平時前來學習、切磋書畫技藝的人絡繹不絕,經他教授過的學員已達上千人。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老師,而是文化傳播的志願者。」陶俊彩老人說,文化活動中心給廣大書畫愛好者免費提供書畫交流的平臺,也讓他們有了發揮餘熱的空間,無論是書畫培訓、書畫進校園,還是送文化下鄉等志願服務活動,他們都會積極參與,能為全區文化事業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他們倍感榮幸。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合唱教室裡傳出陣陣激情的歌聲,100多名音樂愛好者集聚一堂,李巖波老師正站在前面指揮,學員們聲情並茂地練習著。今年63歲的李巖波老師,從2015年開始在文化活動中心義務擔任合唱教師,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守著對學員負責的一片初心,他堅持每周一到周五按時授課。「每天都來,這麼好的場地,這麼好的學員,一個都不能辜負,老百姓自己的舞臺才是最接地氣、最受歡迎的,我們要努力把它辦的有聲有色。」當說到自己的合唱團在國家大劇院獲得兩個金獎、在全國民歌比賽中獲得銀獎時,李巖波老師臉上流露出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據了解,白銀區文化活動中心新場地建成以來,場館涵蓋文藝活動、教育培訓、體育健身、文化交流、綜合服務等五大服務功能,為各類群眾文藝團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支撐,現已成立合唱團、民樂隊、戲曲演出隊、舞蹈隊、秧歌隊、健身隊等8支星級隊伍,每天參加各種活動的文藝愛好者可達1000人以上。同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各類送文化下鄉活動,在鄉鎮街道同步設立分中心和服務點,在每個行政村組建文藝團隊,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城鄉全覆蓋,形成了天天有活動、周周有主題、月月有亮點、常年不間斷的基層文化活動長效機制。
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在推進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中,白銀區積極統籌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文藝隊伍管理、公益文化培訓、文化遺產保護、文藝精品創作等多個方面齊頭並進,努力將群眾文化工作做得更專業、更有影響力。一項項鮮活的文化實踐、一個個響亮的文化品牌,印證著身在這座城市的幸福、美好和快樂。
編審:李世賢 呂宜軒
原標題:《白銀區:引文化活水 潤百姓心田 ‖ 宜養篇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