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三峽潤佑康養之都——
大健康時代,看宜都如何宜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 潔
8月8日晚,湖北交投·鱘龍灣品牌發布會在湖北宜都市清江公園舉行。歷時一年多建設,宜都近年來最大的文旅康養項目建設正全面加速。 依水而生,上鎖巴楚山地,下引江漢平原,長江和清江兩江環抱,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美譽。擁有巴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國學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加上地處北緯30度,森林覆蓋率70%以上,宜居宜遊宜養。
宜都是全國首個全民健康管理試點城市。近年來,該市深入探索醫養融合新模式,構建滿足多種需求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引進培育一批康養產業龍頭企業,用現代理念全面提升康養產業發展水平。
沒有好項目,寧可留白20年
長江出三峽後流經宜都,江面寬闊,江水舒緩。「詩仙」李白遊歷宜都,在怡人山水間,留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千古絕唱。在宜都城北,有一處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江交匯」之地,一個半島深深切入兩江間,水波浩蕩,風景怡人。 這樣一塊地,宜都卻「金屋藏嬌」20年,一直沒捨得開發。
宜都康養辦副主任吳笛回憶,20多年前,宜都市委、市政府就克服重重困難,給這個區域的老百姓做工作,不再批建私房,並整治亂搭亂建,保住了這片處女地。
20年來,資本紛紛找上門。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開發商都想投資此地搞房地產,並給出誘人的承諾,但宜都沒有動心,一一謝絕了。宜都上下形成共識:「這是宜都在川東鄂西交匯地的城市窗口、生態敏感區,沒有好項目,寧可空著曬太陽。」
直到2017年,湖北交投集團與宜都籤約,投資107億元,共建三江康養新城,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才重新啟用。
但宜都提出兩個條件:要想開發,先砸7億元做環保。湖北交投三江文旅康養發展公司總經理向青介紹,宜都要求我們開發前先投入7億元,對長江岸線進行整治復綠,建設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另一個「苛刻」條件是不能在島上搞房地產。交投文旅請來世界一流規劃企業設計總體方案。如果是普通房地產開發,這裡可住5萬人,但交投文旅拿出的方案是,常住人口只有5000人。
如今,三江康養新城升級為宜都鱘龍灣文化旅遊產業園,以打造「世界鱘龍灣·華中養生島」為主題,於2019年6月全面啟動建設,規劃佔地面積3.3平方公裡,分四期建設,一期將建成長江及清江沉浸式文化街區「鱘龍水街」、特色民宿「鱘龍綠谷」等文旅康養主題項目,預計2021年建成對外開放運營。
宜都市委書記譚建國告訴記者,該項目建成後,宜都將成為長江旅遊黃金帶上的重要節點,對宜都提升城市品質,推動全域康養旅遊和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醫養融合,
昂起康養產業龍頭
全國百強縣宜都與百億企業東陽光,19年共同成長,一場「雙百之戀」傳為佳話。而今,在康養產業的發展風口,「雙百之戀」又開始譜寫新的篇章。
2017年12月,東陽光與宜都籤署協議,共同投資268億元,建設長江山城水都健康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創建全國首家BNCT腫瘤治療中心。 宜都東陽光總經理朱英偉介紹,BNCT(硼中子俘獲治療)是一種生物靶向放射治療模式,可實現細胞尺度的精準治療,被學術界視為人類戰勝腫瘤最有潛力的兩大技術之一,有望在未來5年,開啟全國治療腫瘤疾病的新時代。
東陽光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開發BNCT項目,將為治療中心提供技術支撐。該項目建成後,年治療能力可達30萬人。吳笛說:「按每個病人有兩名家屬陪同來測算,屆時全國每年聚集到宜都的病人及家屬可達百萬人次。」
今年8月7日,項目所在地的安置、配套設施建設工地上熱火朝天,主體項目建設將於年內啟動建設,一個「造福人類」的醫療革新運動正在鄂西小城悄然興起。
能養老的地方不能看病,能看病的地方不能養老。這個困擾很多老人的難題,也在宜都破題。
8月6日晚,宜都紅花套鎮,住在宜昌馨語康復醫院12號床位的79歲老人李翠蘭正準備吃飯,一葷兩素一湯。家在宜都的李翠蘭患有高血壓、冠心病,以前在家養老,一旦發病,經常不能及時送到醫院。如今住在這裡,右樓養老,左樓看病,只需過個走廊,每月3000元包吃包住。「兒女都說我在這裡他們才放心。」
記者在治療區看到,50多平方米的病房裡,放著3張床位,呼叫機、扶手、輪椅等助老助殘設施一應俱全,桌上還放著桂花,芳香四溢。沿著走廊,來到另一側的養老區,大床、冰箱、空調、24小時熱水、供老人坐著洗澡的器具一應俱全,環境設施不輸星級酒店。
康復醫院院長郭洪偉介紹,該項目投資1.5億元,是鄂西南唯一一家二級康復醫院,已經運營兩年,可同時容納400位老人在此看病養老。「醫院硬體設施一流。新冠肺炎疫情後,我們一方面在招聘有經驗的醫生護士,另一方面正與大醫院、學校洽談合作,為我們充實醫養人才。」郭洪偉說。
一業興,百業旺。以醫養為龍頭,一大批康養產業紮根宜都。投資30億元的青林康養小鎮、投資21億元的國家柑橘公園、投資11億元的荊門山文化旅遊城、投資4億元的宜紅茶博覽園、投資10億元的中國清江(宜都)鱘魚谷……重大項目如雨後春筍,生長拔節。
「康養+」,打通融合發展新渠道
8月7日,宜都青林古鎮。青磚大瓦、聯排而立的古風民居外,大紅燈籠在風中搖曳著生活的安樂與祥和。這裡曾是享譽中國的謎語第一村,如今成為「健康宜都」全國康養產業試驗區的扛鼎項目。
項目負責人白宇介紹,他們將通過還原當地古鎮風貌,嵌入謎語文化和發掘地域民俗文化,打造輻射鄂西、中南地區的複合型高端康養旅遊度假產品。
宜都是國家級三峽康養試驗區核心區所在地。近年來,宜都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主體相結合原則,立足市民,面向社會,以人的全齡健康為目標,以清江流域康養產業為重點區域,全域規劃與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健康與經濟發展共贏,打造「健康宜都」全國康養產業試驗區。
全市以「健康宜都」為統領,以清江遊養、醫養兩條主線為特色,「康養+農業」「康養+工業」「康養+醫療」「康養+旅遊」「康養+運動」等謀劃超前、規劃科學、矩陣強大的各類康養產業發展模組已初步形成。同時,著力打造以紅花「食養」、青林「養老」、石門「心養」為主要基地的「遊養」片區和以宋山為核心區域的「醫養」片區,與各類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全域發展康養產業。
紅花「食養」。充分發揮宜都「中國柑橘之鄉」的品牌產業基礎,在紅花套鎮建設「全國首家、世界一流」的國家柑橘農業公園,發展以休閒農業為主要內容的「食養」片區。
青林「養老」。在「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村發展集康養、旅遊休閒、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古鎮康養旅遊度假項目和軍事文化為主題的特警訓練基地項目,以及天龍灣山地高爾夫運動為內容的「養老」片區。
石門「心養」。在五眼泉鎮石門,藉助佛教、道教的歷史文化積澱,打造全國聞名的禪修聖地,發展以規避塵囂、靜心養性為內容的「心養」片區。
宋山「醫養」。依託東陽光集團國際一流的慢性病治療技術及高端醫藥基礎,在高壩洲鎮宋山打造集慢性病診查、治療、休養、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國際頂級醫療健康城,建成全國特定慢性病康復治療的「醫養」片區。
創新,才有活力。康養產業項目在宜都星羅棋布,綠色發展呈現出一線穿珠之勢。如今的宜都,正生動演繹著生態文明康養之都的「綠色發展」新實踐。
柳 潔
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