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立夏,咱北京有句俗話叫「立了夏,把扇架」。這天兒一天比一天熱,去年家裡收起來的扇子,您該拿出來消暑遮陽了。
雖說現在有空調、電扇這些電器來防暑降溫,但是長時間使用畢竟對身體不好。再者,家用電器的普及也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兒。在過去,住在四合院或者大雜院的百姓,在夏天防暑降溫,依靠的就是扇扇子。
一把扇子拿在手裡,熱了用它扇風,曬了拿它遮陽。在揮汗如雨的盛夏酷暑,一把扇子扇扇,清風徐徐而來,涼爽宜人,不管是在胡同口下棋,還是院子裡邊聊天,那甭提多愜意了。
扇子這個物件歷史非常悠久,有考證說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漢代的《揚子法言》一書中記載:「扇自關而東謂之箑(sha,四聲),自關而西謂之扇。」。
最早的扇子,多數是羽毛製作而成的。您看這個「扇」字,就是「戶」字下面一個「羽」字所組成的。在古代,人們把扇子多稱為「羽扇」,而且基本上都是富貴人家和文人墨客才用,所以不有那麼個詞叫「羽扇綸巾」麼。所以,拿扇子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故宮館藏羽扇(清)
隨著扇子的普及,全國各地,各個階層的人們也就各取所好了。這樣一來,也是推動了扇子的發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原材料和加工方法;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審美和身份象徵。於是乎,扇子的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除了羽毛扇,還有宮扇、竹扇、麥稈扇、葦扇、藤扇、檀香扇、絹扇、團扇、紙扇、摺扇、芭蕉扇等等很多種。
故宮館藏黃色緙絲鳳梧牡丹圖紫檀木刻壽字炳團扇
故宮館藏竹股燙花素麵摺扇(清)
而說到咱北京,被大家所熟知的扇子,就是文人用的摺扇和百姓用的蒲扇了。
這蒲扇也叫芭蕉扇,因為價廉物美,所以廣受京城百姓的歡迎。說它是芭蕉扇,但其實並不是用芭蕉葉做的,而是用蒲葵的葉子做的。蒲葵又稱葵樹、蒲葉葵、扇葉葵,外觀很像棕櫚樹,盛產於南方各省。因為它的葉柄和葉脈韌性好,曬乾了不容易折斷,所以精明的商人把這東西做成扇子,販賣到北方,成了老北京夏天最受歡迎的物件兒之一。
蒲扇一般是一尺見圓,不但便宜而且扇起來風特大、特涼快,因此受到京城百姓的青睞。過去的夏景天兒,中老年人常手拿蒲扇,坐在四合院、大雜院的門道裡,一邊兒扇扇子,一邊兒閒聊著家長裡短;小夥子們常在胡同的路燈下,邊下棋侃大山,邊扇著熱風;小孩子也常搶過老奶奶們的大蒲扇,放在胯下當自行車騎。趕上大一點兒的孩子們玩兒「三借芭蕉扇」的遊戲,那這個大蒲扇可就是必不可少的道具了。
用芭蕉扇當自行車騎,可是孩子們經常做的遊戲
大蒲扇是老北京夏日裡的一幅獨具特色的胡同風景。炎熱的酷暑伏天使用扇子不但能清熱消暑,還有兩個功效:第一可以驅蚊,風一扇起來,蚊子不近身;第二,運動關節,能防治「滑鼠手」和「網球肘」。現如今不少年輕人用電腦多了,腕關節和肘關節會酸疼,您這夏天多用大蒲扇,一準兒管用。
不過,現在能買到大蒲扇的地方不多了,大街上看見拿蒲扇的人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過去文人雅士常用的摺扇。
摺扇,又叫蝙蝠扇、聚骨扇、掐扇等。關於它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在北宋宣和年間,由日本朝貢而傳到我國的。到了明清兩代時,江浙一些扇莊精心製作華麗的「貢扇」進貢給皇帝「御用」。當時的皇帝十分喜愛摺扇,常把摺扇賞賜給大臣使用。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原本流行於江南的摺扇,來到了京城的地界。
在過去,使用摺扇的都是有身份的人,於是摺扇的分類也由此產生。比方說戲曲中使用的大摺扇;江湖俠士、戲曲武丑、衙門捕快用的黑摺扇;官員、富紳、儒雅文士用的白摺扇和書畫摺扇這些。
也正是因為使用摺扇的人各有各的身份,所以摺扇的製作和用料都是很講究的。先說這扇骨吧,過去講究分為竹骨類、木製類、象牙類、秋角類、陳香類等。無論何種扇骨,在製作上都要經過精雕細琢。老北京的扇骨以竹為主,也有獸骨或檀香木等做的。講究的扇骨由名家進行鏤刻,在扇骨上多刻有山水、花卉和人物。
故宮館藏水景致並書御製文津閣作歌扇(清)
至於扇面,那就更講究了。好的扇面多用精緻的高麗紙、礬宣紙、粉連紙等製作,扇面上或印或畫多種題材,比方說山水、花卉、戲曲人物、題寫詩文等等。
還有專門留著給名家題字作畫的淨面扇面,不過這種,一般都用作收藏,很少有拿出來使用的。再講究點兒的,還有用泥金灑金,絹本箋本的。老北京時的名畫家齊白石、張大千等書畫名家和戲曲界的名人,常在扇面上作畫題詩。這種有名人題字作畫的扇面,往往都是身價不菲啊。
齊白石先生的扇面作品
您看,凡事一講究,這檔次就不一樣了。這一把好的摺扇,從扇骨到扇面,再加上配飾、扇囊、扇盒,精心搭配一番,不管是自己使用還是饋贈友人,都是拿得出手的作品。而且這一把好的摺扇,也是主人身份和品位的代表。
身穿長衫手拿摺扇的馬連良先生在香港演出前
用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商家的買賣。在老北京的街市上有專營扇子的商鋪,叫扇莊或紙扇莊。不過因為扇子是有季節性的商品,所以這些字號也兼營紙張和文房四寶等。
老北京的扇莊主要集中在前門外打磨廠一帶,那裡有很多歷經幾百年的老字號,經銷製作各種扇子,打磨廠也因其文化氛圍成為老北京的一條文化街。經銷扇子的扇莊為了招徠顧客,多在門前掛一扇幌,扇幌的尺寸大小不一,扇面兩側均繪有戲曲人物或花鳥,色彩鮮豔,造型生動,用來吸引顧客。
扇莊一般都有專門供貨的制扇作坊,或者是前店後廠,自產自銷兼做批發。除了打磨廠以外,由於文人雅士經常光顧,所以在琉璃廠的一些南紙店和書畫店,也有開起摺扇買賣的。比如榮寶齋、清秘閣、松古齋等。
東琉璃廠大門,丁字路口北側是延壽街,南側是一尺大街)
其實不論蒲扇也好,摺扇也罷,小小一件實用品,不僅給咱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涼爽,也增加了不少趣味。而這其中那些關於老北京夏景天兒的回憶,就是咱們京城百姓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粉絲福利:
自即日起至本周五(5月10日),凡帶文字「夏天來了,信不信我扇你」轉發本文至朋友圈,保存截圖並通過後臺發送至正陽書局公眾號留言(非文末留言)。前5位朋友即可獲贈大蒲扇一把。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書以講述清代王府生活為主題,以清道光時期的虛構王府「喵王府」作為對象來展展示王府生活。全書共有七章,從清代皇族與王府的基本知識講起,包含王府建築、府內人員、王府經濟、王府生活、王府的四季與節慶、王府的婚喪與飲食出行、內容豐富,語言輕鬆詼諧。
雖然王府是虛構的,但內容基本源自現實王府,參考了包括清代官書、王府檔案、奏摺、筆記、文史資料、口述歷史,以及在世的王府後裔敘述在內的大量資料。另配有百餘張場景圖、示意圖、四格漫畫等形式的插圖,文字與圖畫的結合,使清代王府的全貌躍然紙上。
李寅飛手書最小扇子(相聲有新人張國立同款)
點擊「閱讀原文」進微店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