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常說:谷要稀,麥要稠,背著乾糧看秫秫,道理只有農民清楚

2020-12-12 侃侃生活那些事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一切真知都是源於切切實實的實際生活。農諺更是如此,農民常說,十句農諺九句真,剩下一句半句真。由此可見,農諺的科學性所在。後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驚蟄了,農村的一些老人嘴裡又開始念叨各種關於種植的農諺,這不就在昨天,王大爺又說了這麼幾句農諺,老農感覺非常有意義,拿來和大家分享。

谷要稀,麥要稠,背著乾糧看秫秫

在這裡,首先老農要和大家介紹這句農諺中涉及到的農作物,包括穀子、小麥和高粱。秫讀shu,秫秫就是高粱的意思。農民通常把秫秫指高粱,大秫秫代指玉米。意思就是說種植穀子的時候,要保持穀子間距稀疏一些,種植麥子間距要緊湊一些,麥子要稠密一些。而種植高粱的時候,不僅間距一定要大,而且要壟寬,兩棵高粱之間的間距背著乾糧才能走到。當然這裡邊有一些誇張的意味,但是由此也說明,農民對於種植莊稼的間距是非常了解的。

大秫秫田請客,小秫秫田裡拖舵

剛才老農已經介紹了,大秫秫就是玉米,小秫秫是指高粱。這就話的意思是說,在玉米地裡有足夠的空間,即使是請客也能夠放得下。在高粱地裡更誇張,即便是拖著舵也能容得下。由此看來,種植玉米和高粱之間的間距一定要留的足夠大。

前茬上糞長後茬

種植莊稼的時候,我們會在田裡施肥,肥料包括農家肥,也就是動物的糞便之類的發酵物。也包括一些化學肥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年地裡上糞不一定當年就會發揮作用,往往是第一茬上糞後第二茬才能夠長出好莊稼。

茬口倒順,強過施肥

這句農業的意思是說,上一茬作物和下一茬作物的關係,如果上一茬作物和下一茬作物關係倒順了,這比給莊稼田裡施肥都管用。當然農民也是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的,一塊農田裡經常會換茬,幾種農作物更替著種植。

好了,關於農業種植的諺語老農就和大家分享這麼多,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點讚。

相關焦點

  • 瞬間了解酒文化,夏朝的秫酒!
    秫酒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古發現在夏代已經有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產品。夏實行「五十而貢」的稅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納稅。後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經存在,只是還沒有大規模推廣而已。   古人造酒,據說,緣於有了多餘的糧食。
  • 農民常說:「逢九」不能種韭菜?啥意思?有道理不?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笑對農哥》欄目每日為大家分享的最新三農資訊與故事,如果喜歡農村話題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今日話題:農民常說:「封九」不能種韭菜?啥意思?有道理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生活也得到了質的變化。
  • 在農村,老人常說明年會是「寡婦年」,農民結婚要抓緊,有道理嗎
    只說真話的農民公眾號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有一定的講究,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道德約束卻能夠被每個村民們認可並遵守。今天的我們一定要用正見的眼光重新去看待這些問題,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能夠變得有理有據。在農村,近來老人常說明年會是「寡婦年」,農民結婚要抓緊,有道理嗎?其實,按照大家的通俗理解,寡婦就是沒有男人的女人,在這一年中結婚的人,命運將會非常的悲慘,所以在這一年是不能結婚的。其實大家都理解錯誤了,朱大爺說它的另一種解釋就是「無春年」。
  • 做農民,就是要受一輩子罪
    然而,在我看來,認為這句話三觀不正的人大多沒有真正的幹過農活,麥芒刺傷的胳膊和直不起的腰會告訴你,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擺脫農民的身份,才能不種地。最高的幾乎在山頂,最遠的要走近一個小時。通往地的路,最寬的可通架子車,最窄的兩人相向錯不開身。    麥忙天到了,母親的臉上滿是愁容,父親的臉上儘是急躁,往年的經驗告訴我這回肯定「在劫難逃」了,可已經焦頭的麥子不等人。這是一場戰爭,父親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不打無準備之仗。
  • 如何種植農作物,俗話說「高粱稀,穀子稠,玉米地裡臥下牛」
    農村耕作的時候,非常注意農作物之間的距離,並不是說種植的越密集產量越高。每種農作物都有不同的種植株距,俗話說「高粱稀,穀子稠,玉米地裡臥下牛」,就是這個意思,勞動人們早就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合理的種植能夠避免造成多餘的浪費,並且充分發揮出農作物的潛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 這東西,農民痛恨不已,殊不知是「天然黑松露」,50元一斤
    有種長在高粱上的東西,農民看到就發愁,卻是一種難得美食,外國人稱它「天然黑松露」,價值珍貴50元一斤,可惜農村也少見了。高粱高粱又稱紅糧、蜀黍,古稱蜀秫,高粱米可以作為食物同時又是上佳釀酒原料,在北方農村廣泛種植。
  • 貴州農民陳太祥的「人生道理」
    新華社貴陽4月10日電 題:貴州農民陳太祥的「人生道理」  新華社記者劉茁卉、潘德鑫、馬卓言  初見陳太祥時,是在他滿是春色的果園裡。中等身材的他穿了件藏青色夾克,搭配灰色羊毛衫,外翻出白衣領,腳上的橘紅色皮鞋非常顯眼,上面還沾著泥星。
  • 老人說「5谷4體不分者屬庸人」,5谷4體是啥,70後都不一定能說全
    不過自從80後開始,農村土生土長的年輕人也不能算是農民了,因為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只有戶口還是農村的,但對於農作物,對於種地,對於各種農產品都了解比較少了,別的不說,就以現在農村的00後為例,估計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可能連自己的承包地在哪,自家的菜園子裡種了什麼菜都不清楚。其實在農村傳統的說法中,農民經常接觸到的那些農產品不僅代表著農作物本身,有些還有其他的寓意。
  • 又是一年收麥時,30年前農民交公糧畫面,歷歷在目,每家都要參與
    相信到了現在,家裡有從事耕作事業的朋友,應該都可以看到自己家的麥田已經成為了金燦燦一片,這些日線成熟的麥田這是在向我們說明,收麥的時節又到了。在30年前,那會經濟還不像現在這般發達,科技水平也比較落後,在當時可沒有現在這些高科技的收割工具,想要收割麥穗,都是要人們利用自己的雙手,去進行收割,可謂是非常的辛苦。當然,說到收麥,自然也就離不開當時對於農民們來說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交公糧,交公糧對於人們來說是一個義務也是責任,每家每戶都要參與。
  • 五是五穀的五,谷是五穀的五
    火谷,就是我們俗稱的五穀,包括大豆、小麥、大米、小米、高粱等糧食作物。 懸谷,包括蘋果、梨、柿子、李子、板慄等眾多的懸掛結在樹上的水果。 金谷,包括西瓜、南瓜、豆角、葡萄、獼猴桃等藤蔓植物上的果實。 水谷,包括蓮藕、海帶、菱角、海菜,還有水本身及這些水生植物。 土谷,包括白菜、蘿蔔、土豆、紅薯等等眾多的蔬菜。
  • 農民常說:「房墳相望,兒孫無人」,啥意思?
    只說真話的農民公眾號農民常說:「房墳相望也許自古流傳下來的風水一說真的沒什麼道理,但是老祖宗可是非常信賴的,他們認為一味的追求氣派,把墳墓修建的那麼大,那麼豪華,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好事,很可能還會給家庭帶來災難。古人留下了一句「房墳相望,子孫無人」的俗語,其實就已經在告誡將來的人,一定不能夠貪,蓋房子也好,秀墳墓也罷,都不可能肆意的佔有多餘的土地。
  • 農民常說「有理無禮七分輸,無理有禮三分贏」,啥意思?有道理嗎
    而今天想說的這句俗語,其實背後的道理更加深刻,只要摸透了這句俗語背後的深意,處理起農村的人情世故,將會更加的順利。這句俗語就是「有理無禮七分輸,無理有禮三分贏」,這句俗語啥意思呢?有道理嗎?在農村,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因此有的時候為了一些小事也會引發爭吵,而在我國,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發展成人生傷亡案件,甚至有人要接受法律制裁的情況也不少,為啥小的事情能發展到不可控的地步呢?這就要看兩個人之間孰是孰非了,在農村有句話叫做「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 又到麥收時,讀白居易《觀刈麥》農民辛苦有感,憶我童年收麥苦!
    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有人說:為什麼不用收割機?那時收割機不是所有農民捨得用的。聯合收割機那只能在電視中看到的。而且收割機割倒之後也要捆麥子的。豐收或者不豐收生活會改善嗎?我在農村勞作時,種得麥子,最好的麥子要交公糧,太差糧所不收的。
  • 農民無故被「中傷」,王福重為何要出言不遜?農民:放下碗就罵人
    近段時間就有個叫王福重的專家(經濟學家)發表了對農村及農民的看法,在王教授的眼裡,農民不算是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因為王福重覺得「農民在田間地頭流汗,是一種十分懶惰的行為,而且不能為社會創造直接的價值,不像是科學家,能帶來什麼生產力的進步」,還大放厥詞說要想實現經濟上的富裕,就要「消滅農民」。不管王福重是出於何種目的,他的這些言論都讓農民感覺十分不能接受。
  • 經濟學家王福重語出驚人要」消滅農民「?看來是農民把他餵太飽
    想必王教授是支持那種什麼也不幹,就能要什麼有什麼吧!特別是提到一個農村的例子,說是整天遊手好閒的人都是比較有錢的。這句話真的是一句很暴露智商的話,第一這和農民辛苦與否無關,我只知道遊手好閒的農民是無法致富的。另外王教授的話就感覺在鼓吹辛苦勞作無用論,我不知道他是站在什麼角度說的,但可以很認真的說,沒有任何一種勞動是不值得我們尊重的,包括農民。
  • 農民說: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農民又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在農村,我們都知道,老一輩的講究非常多,不管是生活中的大事,還是小事情,看日子再行事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感,結婚要看日子,搬家要看日子,出門有時候為了圖一路順風也會去找算命先生看日子。農民對此深信不疑,總覺得生活的事情,和時間上有這某種密不可分的聯繫。
  • 人們常說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意思是罵人還是誇人呢?
    還有《歸園田居》中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都反映了古代人們靠著一雙手一雙腿辛勤勞作的場景。在近代,有詩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也是讚頌了古代人們的辛勤。所以「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在古人看來,只有勤勞,才能有好收成,這「四體」就是用雙手雙腳來表示勤勞的意思。
  • 冬天來了,農民伯伯需要一件迷彩大衣。
    你瞧,黃綠黃綠的青菜長得太帥了,農民伯伯特別寵愛它。炒青菜吃起來嫩嫩的,香香的,味道非凡,小朋友人人都愛吃。 農民伯伯看著菜成熟了,十分開心,還有的人們,打著傘,在雨中散步,春雨淅瀝瀝給人們帶來了喜悅。 農民伯伯正在播種,農村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可愛的春天給我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帶來了無限的愉快和歡樂,帶來了希望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