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農作物,俗話說「高粱稀,穀子稠,玉米地裡臥下牛」

2020-12-11 鄉下小土著

農村耕作的時候,非常注意農作物之間的距離,並不是說種植的越密集產量越高。每種農作物都有不同的種植株距,俗話說「高粱稀,穀子稠,玉米地裡臥下牛」,就是這個意思,勞動人們早就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合理的種植能夠避免造成多餘的浪費,並且充分發揮出農作物的潛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不怕行裡密,就怕密了行

播種農作物的時候保持一定行距和株距,這樣可以使得農作物得到充分的陽光照射,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過於稠密會使得農作物之間相互競爭,爭奪陽光,爭奪水肥,並且使通風影響,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擾,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這間接也導致維護的成本,相比合理種植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並不一定會有更多的產出。

如常見的蘋果樹種植的時候,株距之間都是稍微緊密一些,對於果樹的結果量影響不大,但行之間太過稠密就會影響結果了。行之間的間距越大果樹光照條件好,可以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如果間距太小,果樹之間相互影響減少,嚴重的削弱光合作用,之間影響果樹的生長發育和結果。

水、肥、空間的影響

高大的農作物生長需要有更多的,水、肥、空間,種植起來相比其他農作物更為稀疏來說。拿高粱來說,高粱根系發達吸水吸肥能力強,需要的空間就大,否則就會導致生長發育較差。通常採用隴上雙行等距條播行,距通常在60釐米左右,株距30釐米左右,這樣才能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

合理密,兩石一;種得稀,一簸箕

根據不同的播種時間、肥力、品種,株距之間也略有差異。農村裡老人常說說「合理密,兩石一;種得稀,一簸箕」。播種的時候應該以「肥地宜密,薄地宜稀,水澆地宜密,旱地宜稀」的種植原則。

拿玉米來說,玉米株距則是25釐米至40釐米,行距一般都是60釐米左右。根據品種不同,植株莖葉夾角小、葉向值大的緊湊型玉米,因為透光性好適合密植,反之則建議正常播種。

稀麥稠谷餓死人,留苗定要留均勻

植株比較小的農作物適合密植,在生長過程中單棵消耗的養分比較少,相對來說種植的密度就比較小。如穀子、小麥等就是這樣的類型,在播種的時候通常按每畝多少斤來計算。如小麥,行間的距離為15釐米到25釐米不等,值得注意的是,過於的密集反而增加倒伏的可能,影響產量。正如,「稀麥稠谷餓死人,留苗定要留均勻」。

老家的小麥採用的是條播的模式,播種量大概每畝30斤到50斤,有這樣一種說法「斤種萬苗」。播種量是根據小麥的分櫱能力、品種來算的,如果是自留種可以適當增加播種量,分櫱能力強的品種可以適當減少播種量。

在種植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的只靠經驗進行,通過合理的種植和科學的管理才能夠獲得豐收,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相關焦點

  • 農民常說:谷要稀,麥要稠,背著乾糧看秫秫,道理只有農民清楚
    後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驚蟄了,農村的一些老人嘴裡又開始念叨各種關於種植的農諺,這不就在昨天,王大爺又說了這麼幾句農諺,老農感覺非常有意義,拿來和大家分享。谷要稀,麥要稠,背著乾糧看秫秫在這裡,首先老農要和大家介紹這句農諺中涉及到的農作物,包括穀子、小麥和高粱。
  • 這裡的農民種植穀子畝產翻番,靠什麼?
    佳縣是科技部定點扶貧縣,那裡正常年份降水量僅380-410mm,且主要集中在盛夏酷暑,平均降水量只能滿足高粱、穀子等農作物需水量的一半,水份利用率低。受氣候、地形、技術等因素制約,當地傳統方式種植的高粱、穀子出苗不齊、病蟲害較多,畝產始終徘徊在450公斤和200公斤左右。
  • 高粱曾是華北農民的「救命糧」,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答:如果說有哪些傳統農作物,牽引著中國人特殊的記憶感情,那貴為「世界第五大穀類作物」的高粱,正是其中之一。比如在抗戰時代,那首詠嘆「九一八事變」的歌曲《松花江上》裡,那一句「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曾叫多少國人痛徹心扉。艱苦的華北敵後抗日戰場上,那被稱為「青紗帳」的大片高粱地,也灑下過多少英烈的熱血。
  • 高粱、小米不好吃,產量又低,為何農民還願意種植呢?
    提要:高粱、小米不好吃,產量又低,為何農民還是願意種植呢? 過去高粱和小米在老家這一帶還有大面積種植,如今除了高粱尚且還有小規模的種植之外,小米已經絕跡了。
  • 暈,小米被當成高粱,真心覺得男方的同學可以到北方喝小米粥
    前段時間小編從成都回邯鄲老家收穀子,也就是小米,學名叫「粟」,而南方的朋友沒見過,認為我說的穀子是他們的穀子一樣。南方人的穀子是水稻,也就是大米。所以當小編在朋友圈發布了收穀子的圖片後,南方的同事都說是高粱,還有的說是用來做笤帚的。暈!
  • 2021年國考行測常識:常見農作物的來源
    今天就與大家共同學習下常見農作物的來源。  常見農作物的原產地及進入中國的大致時間:  一、糧食作物: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在四世紀初的東晉時期已經有一定面積的種植。  水稻:水稻的原產地就在中國,有近一萬年的種植歷史。
  • 玉米是短日照植物!它的種植是稀了好還是密了好呢?
    一、玉米稀種浪費資源,難以達到高產的目的1、當玉米種植稀了時,雖然玉米單株有可能結的玉米棒很大,但是總體玉米棒數量會偏少,最終的產量沒有達到高產穩產的要求。2、玉米種植稀了時,雖然單株通風透光,同樣多的肥料玉米棒子會長得很大;但是假如能夠種100棵玉米的土地,你只種了50棵,那麼即使玉米棒子再大也會減產,因為這相當於浪費了50%的土地。
  • 【稷山文苑】稷的疑似野生祖本—河東野生高粱//稷山 樊喜慶
    可能此時已經知道本地叫做「稻黍」的農作物的學名叫「高粱」,因為我們的課本(記得是「晉察冀邊區」的)上有一則農諺:「高粱地裡臥下牛,還嫌高粱稠。小豆地裡臥下雞,還嫌小豆稀。」1951年春,上了高小(稷山一高),知道了稷王廟裡供奉著稷王,汾南有個稷王山,又聽說過「后稷教民稼穡」的故事。「后稷」這兩個字是從那時縣城的一座牌坊上看到的。那個牌坊,群眾口語叫「宣樓牌」,學名大概叫「宣化坊」。
  • 「處暑高粱白露谷,秋分路旁看豆撲」,說的是什麼意思?
    俗話說:立秋三天遍地紅。這句老話是說立秋以後,高粱開始轉人成熟期,高粱穗子開始變紅臉了,處暑節氣,農民就該開始動鐮收割了。真正的秋收大忙季節到了。"處暑高粱,白露谷,秋分路旁看豆撲",從處暑到秋分的這個月,是農村秋季收穫的關鍵季節,搶收搶種,忙碌不停。「處暑高粱」表示在處暑節氣後就該收高粱。
  • 2020安徽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常見農作物的來源(常識)
    新月沃地。在四世紀初的東晉時期已經有一定面積的種植。  水稻:水稻的原產地就在中國,有近一萬年的種植歷史。  玉米:原產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區(墨西哥等地),於明朝中期傳入中國(與哥倫布航海時間較為接近)。  高粱:1、由非洲或印度傳入中國;2、中國原產。高粱的變種比較多,大部分品種在非洲出現,但中國也有近5000年的高粱種植歷史。
  • 田間地頭 玉米、高粱被盜
    圖片由警方提供今年11月以來,哈爾濱市公安局呼蘭分局石人派出所轄區內發生多起農民戶外堆積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被盜案,因案發地多為田間地頭且周邊無監控設施,給案件偵破工作帶來較大難度。11月17日,石人派出所再次接到群眾報警,稱自家院內堆積高粱被盜,民警通過調取案發現場監控確定犯罪嫌疑人為兩人,體貌特徵較為明顯,駕駛一臺微型麵包車作案,民警迅速圍繞車輛信息開展摸排,經過調取案發現場過往車輛信息,民警鎖定犯罪嫌疑人身份。11月27日,呼蘭分局組織刑偵、情報、網安等多警種全力配合開展抓捕工作。
  • 種植玉米,選擇什麼樣的種植方法,產量更高?
    為了更方便地閱讀到,我分享給大家的,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請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玉米在我國,用量非常的大,是非常常見的穀物類農作物,既可以作為糧食,但更多的是作為飼料糧,玉米的用途廣,用量大,農民朋友種植的玉米,根本不愁銷路,玉米適宜機械化收與種,所以相對較為省工,那麼玉米種植的方法有哪些呢?如何種植能達到優質高產?
  • 日本農作物有哪些?價格和種植情況怎麼樣? - 雲種養
    歡慶之餘我們不妨來看看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這個國家的農作物有哪些,它們的價格和種植情況是怎樣的。日本國土面積有37萬多平方公裡,相當於雲南省那麼大,完全坐落於海上,因此成為「島國」。他們的主導產業便是精密儀器等機械製造,但是再發達的國家總是需要或者說少不了農業的存在。下面我們分糧食水果和蔬菜來說說日本的農作物吧。
  • 在北方,覺得種植玉米利潤小,改種花生芝麻高粱會不會增加利潤?
    關於北方平原上一年二季的種植區域,據小幫手所了解,小麥和玉米輪作的面積,相對較大,小麥收完種玉米,玉米收完種小麥,常見如此,如果感覺種玉米不掙錢,想改變輪作方式,小幫手看法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 玉米地最佳適合套種的農作物有哪些?怎樣確定是不是適合套種?
    「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是從前經常聽到的歌詞之一,事實上,綠色植物如果沒有了太陽光照,確實是生長不好的,那麼問題來了,玉米屬於高杆農作物,在玉米田間套種農作物,光照不足,選擇種植什麼作物,能獲得理想的產量?
  • 稻子穀子麥子糜子,分別是什麼?
    稻子、穀子、麥子和糜子是四種不同的農作物,在種植區域、種植面積、消耗量以及產量、利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1、稻子。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水稻,目前分為粳稻、秈稻和糯稻3大類。粳稻主要在北方和東北地區種植,秈稻則是在長江以南地區有著較大的種植面積,而糯稻在南方和北方都有一定的種植面積,只不過面積佔比較小而已。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黑稻等特色水稻品種。相對來講,粳稻的品質更好、米質更優、口感也更出色一些。
  • 世界三大糧食作物的種植區域分布
    農作物是農業生產的產品,就種植業而言,一般可以將農作物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世界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區域分布情況。糧食作物定義:以收穫成熟果實為目的,經去殼、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為人類基本食糧的一類作物。主要分為:穀類作物、薯類作物和豆類作物。
  • 東北:黑土地上的釀酒高粱命脈|高粱記Ⅰ
    關於高粱與東北的淵源,儘管也有一些早期的考古或文獻記載,但能夠形成「青紗帳」的規模種植,則集中於清末以來。清末之前的東北地區,雖然耕地資源豐富,但作為滿族的「龍興之地」,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一直處於封禁狀態。
  • 科學家完成穀子基因組測序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成功構建了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高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水稻、玉米、高粱、短柄草等重要禾本科物種的基因組相繼被解密,科研人員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夠破解更多的重要禾本科作物基因組,以期能揭示重要禾本科作物的保守性及差異性、闡明禾本科作物的基因組進化過程、進一步挖掘作物重要性狀功能基因。穀子是重要的禾本科作物之一,其脫殼前被稱為穀子,脫殼後被稱為小米,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被稱為「五穀之首」,從南到北均曾被廣泛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