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耕作的時候,非常注意農作物之間的距離,並不是說種植的越密集產量越高。每種農作物都有不同的種植株距,俗話說「高粱稀,穀子稠,玉米地裡臥下牛」,就是這個意思,勞動人們早就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合理的種植能夠避免造成多餘的浪費,並且充分發揮出農作物的潛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不怕行裡密,就怕密了行
播種農作物的時候保持一定行距和株距,這樣可以使得農作物得到充分的陽光照射,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過於稠密會使得農作物之間相互競爭,爭奪陽光,爭奪水肥,並且使通風影響,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擾,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這間接也導致維護的成本,相比合理種植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並不一定會有更多的產出。
如常見的蘋果樹種植的時候,株距之間都是稍微緊密一些,對於果樹的結果量影響不大,但行之間太過稠密就會影響結果了。行之間的間距越大果樹光照條件好,可以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如果間距太小,果樹之間相互影響減少,嚴重的削弱光合作用,之間影響果樹的生長發育和結果。
水、肥、空間的影響
高大的農作物生長需要有更多的,水、肥、空間,種植起來相比其他農作物更為稀疏來說。拿高粱來說,高粱根系發達吸水吸肥能力強,需要的空間就大,否則就會導致生長發育較差。通常採用隴上雙行等距條播行,距通常在60釐米左右,株距30釐米左右,這樣才能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
合理密,兩石一;種得稀,一簸箕
根據不同的播種時間、肥力、品種,株距之間也略有差異。農村裡老人常說說「合理密,兩石一;種得稀,一簸箕」。播種的時候應該以「肥地宜密,薄地宜稀,水澆地宜密,旱地宜稀」的種植原則。
拿玉米來說,玉米株距則是25釐米至40釐米,行距一般都是60釐米左右。根據品種不同,植株莖葉夾角小、葉向值大的緊湊型玉米,因為透光性好適合密植,反之則建議正常播種。
稀麥稠谷餓死人,留苗定要留均勻
植株比較小的農作物適合密植,在生長過程中單棵消耗的養分比較少,相對來說種植的密度就比較小。如穀子、小麥等就是這樣的類型,在播種的時候通常按每畝多少斤來計算。如小麥,行間的距離為15釐米到25釐米不等,值得注意的是,過於的密集反而增加倒伏的可能,影響產量。正如,「稀麥稠谷餓死人,留苗定要留均勻」。
老家的小麥採用的是條播的模式,播種量大概每畝30斤到50斤,有這樣一種說法「斤種萬苗」。播種量是根據小麥的分櫱能力、品種來算的,如果是自留種可以適當增加播種量,分櫱能力強的品種可以適當減少播種量。
在種植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的只靠經驗進行,通過合理的種植和科學的管理才能夠獲得豐收,否則只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