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原來古代是這樣計量時間的

2020-12-17 計量斧頭幫

打更人是古人夜間的守護者,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古代更夫的一大特點,該「職業」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打更時常喊的話除了人們熟悉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還有「寒潮來臨,關燈關門」,「防賊防盜,關門關窗」,「早睡早起,保重身體」等等。更夫根據滴漏或者燃香來判斷時間,口號也會隨著時間或者節氣的變化而變化。

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

打更與原始的巫術有關,主要作用並非報時,而是驅鬼,古人迷信,認為夜間鬼門打開,亡魂遊蕩人間,五更天則是它們回去之時,此時更夫的作用除了報時,還有「給鬼報時」,通過打更告訴它們時辰已到,不要留戀世間,故而最初的打更人主要由巫師擔任,後來逐漸演變為民間的更夫。

那麼古代是怎樣計量時間的?

現代人常用十二小時制,二十四小時制來計時,但是在幾千年前,古人的計時方式很多,比如電視劇中的「給你一炷香時間」、「半夜三更」,但是「一炷香」和「半個時辰」在現代是多長時間,古人如何計量時間,你知道嗎?

西漢時期,人們將一晝夜的名稱固定下來,分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映、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個時辰,並且用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標明,又以十二生肖作代,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十二時辰。

宋朝以後,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 醜正......以此類推,恰為二十四時辰,與現在的一天的二十四時間一致。

根據宋史記載:至昏夜雞唱,放鼓契出,發鼓、擊鐘一百聲,然後下漏。每夜分為五更,更分為五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每更初皆雞唱,轉點即移水稱,以至五更二點,止鼓契出,凡放鼓契出,禁門外擊鼓,然後衙鼓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止焉。

古代的更如果按照現在的時間來計算:

19:00-21:00(戌時)為一更,

21:00-23:00(亥時)為二更,

23:00-01:00(子時)為三更,

01:00-03:00(丑時)為四更,

03:00-05:00(寅時)為五更。

相關焦點

  • 古代打更是一份辛苦的工作,除了要按時報時,還要守著時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晚上都很準時的上街打更。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更夫,傳說打更主要是為了驅鬼,由於古代相對比較迷信,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有打更驅鬼的習俗。據老陳和老張的介紹。老陳已經打更打了兩年,老張則要短一些,有一年零兩個月。他倆從半年前就開始搭夥了。據老陳介紹說,他們鎮上的更夫有三個小組,每兩個人為一組。
  • 古代如何打更,又是怎樣確定幾更幾點的時間?
    這是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常見的夜間街頭一景,不用說,這個老者就是古代的「更夫」。什麼是「打更」打更「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更」是計量夜晚時間的一種獨特計時法。由於軍隊夜晚更要加強戒備,需要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換班值勤,用兩木相擊來報導夜時,擊「柝」就成為「更」的起源。因為更換守夜訂出了時間,故時間也就以「更"來稱呼了。這是古文獻中關於「更」的最早記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怎樣打更」更「這種計時辦法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唐代《初學記》記載:「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
  • 讓我一直很迷的問題: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他們怎麼看時間的?
    我們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橋段,夜深人靜的巷子裡,一或兩個人手提著燈籠,邊走便敲打著梆子,長聲呼喊著當下的時間和注意事項,這就是打更。打更,是在夜晚為人們提供時間參照的一種職業,在鐘錶並不普及的古代,甚至是近現代一些欠發達的小村落裡,打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古代深夜為何要打更?其實除了報時之外,還有2個不為人知的作用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更夫這個職業帶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的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他們是古時夜間的守護者,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古代打更的人怎麼判斷時間呢,說起來還真有趣
    當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打更者。古時候晚上打工者沒有時鐘,他們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其原因確實令人大開眼界。從很多古代影視劇中,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個職業叫「更夫」,每晚不睡,手拿棒子在街上叫喊,天乾物燥小心燭,大半夜的人都已經睡過了,為什麼還要有人打更呢?這個句子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這樣的更夫在深夜裡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呢?我們都知道古代沒有鐘錶和手機,這就不得不說古人也很聰明。
  • 古代人是如何計量時間的?打更確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
    現在人們經常用十二小時制或者二十四小時制來計時,但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發明了多種計時方法,尤其是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給你一炷香的時間」、「又過了半個時辰」「半夜三更」這樣的話語,那麼古時候的「一炷香」「半個時辰」放到現在到底是多長的時間呢?古代人又是如何計量時間的呢?
  • 古人能拿起百斤兵器,為何現代人卻做不到?不是計量單位的問題
    導語:古人能拿起百斤兵器,為何現代人卻做不到?不是計量單位的問題相信大夥都聽過說過這麼一個形容古人的詞,那就是「天生神力」,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冷兵器才能確保安全,而理論上來說,重量越高的兵器威力也就越大,對付敵人就輕鬆多了,所以古人打造了很多重武器,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大84斤,這樣的重量舉起來都難,更別說使用了,但它在關於的手中卻如同是一把劍一樣,隨意的揮舞。
  • 古代打更,打更的聲音頻率來判斷時間,你知道「頻率」的奧妙嗎?
    這個時候的更夫,大概率要去領盒飯;小概率會逃過一劫,然後成為重要的證人!沒有更夫的存在,反派那「驚世駭俗」的神功怎麼能體現出來沒有更夫的存在,案子口破不了了!所以說,更夫的存在,是為了讓電視劇更有看頭!好吧,開個玩笑,還是來說點正經的。
  • 古代計量用的十六進位,是古人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填補了技術的不足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算數的時候用的是十進位,而計量單位卻要使用十六進位?中間還增加了轉換的難度,還要學習在不同進位裡面轉換?還有就是現在的計算機上也有使用十六進位的。
  • 古人為何會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年輕女子,真相原來是這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古代無數的詩人文人,創造了很多我們沿用至今的詞語,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那麼古人為何會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年輕女子,小編就來講一講「豆蔻年華」的由來。
  • 古代懷孕女子也稱為身懷六甲?網友:原來古人的叫法是這樣來的
    古裝劇中常常有這樣的說法,說古代女子在生產之前(懷孕)的時候,會說其「身懷六甲」,那麼,沒有別的詞語來形容了麼?古代人為何把懷孕的女子稱為「身懷六甲」呢,不是五甲、六丙或者七戊呢?其實,古代人之所以這麼稱呼,是有其道理的,下面,小雪就帶大家走進古代了解一下。
  • 古人睡覺在床尾放的凳子,為何會取名為「春凳」?原來是這樣!
    這個家具大約發明在元朝或者明朝,但是要想探究這個家具的來源,則要說的更遠一點。古人睡覺在床尾放的凳子,為何會取名為「春凳」?原來是這樣!其實春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床尾凳,在詞典中記載的意思被釋為「一種板面寬大的長凳」;還有一種解釋就是「一種既寬且長可坐可臥的凳子」。
  • 為何古代強調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中智慧少有人知
    中華文明發展五千年,計量單位也是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我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十六兩等同於一斤。也就是說在古代,半斤和八兩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半斤八兩"在古代的意思是"完全相等、一致"的,而不是現代漢語語意中的"幾乎是、差不多"。筆者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何古人要以十六兩為一斤,而非十兩為一斤呢?要知道,十進位出現在歷史上的時間非常早,早在商朝時期,十進位就被發明並被推廣使用了。
  • 古代少為人知的計量單位
    清代量器校準府斛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統一錢幣度量衡,統一起來了當時紊亂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雖然統一起來了,我們通常知道的其實並不多,例如一錠銀子,一貫銅錢,甚至是一石,一鬥。那古代有哪些少為人知的計量單位呢?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
  • 古人為何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午時三刻、五更天是指幾點?
    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因而他們眼中的"時間",是一種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話時間"。而在"神話時間"之外,人們還通過勞作摸索出了另一套"曆法時間"。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也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 農村裡有些人們常談論,打更要打五個更,到底是哪五個更呢?
    文/半人馬農村裡有些人們常談論,打更要打五個更,到底是哪五個更呢?相信不少人應該看過古裝的電視劇,仔細觀看後這些電視劇中,不難會發現有這樣的一種場景。這些人就是打更人。其實在我國農村,關於打更的事情,還流傳著一些相關的俗語。這些俗語,有的人可能沒聽過。那就來給大家說說看。一更人一更就是一天中的傍晚的時分,也就是黃昏的時候。這個時候,一般都是下班的高峰期。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了一天之後,都急匆匆的往家趕。
  • 為何賓館床尾都有一個長凳子?原來這是古人發明的,叫「春凳」
    為何賓館床尾都有一個長凳子?原來這是古人發明的,叫「春凳」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老百姓創造出了很多工具、家具,符合生活所需,一直沿用至今,凳子、木床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結構也是各式各樣,如今很多賓館床尾都會放一個長凳,原來這是古人發明的,叫「春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