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人是古人夜間的守護者,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古代更夫的一大特點,該「職業」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打更時常喊的話除了人們熟悉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還有「寒潮來臨,關燈關門」,「防賊防盜,關門關窗」,「早睡早起,保重身體」等等。更夫根據滴漏或者燃香來判斷時間,口號也會隨著時間或者節氣的變化而變化。
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
打更與原始的巫術有關,主要作用並非報時,而是驅鬼,古人迷信,認為夜間鬼門打開,亡魂遊蕩人間,五更天則是它們回去之時,此時更夫的作用除了報時,還有「給鬼報時」,通過打更告訴它們時辰已到,不要留戀世間,故而最初的打更人主要由巫師擔任,後來逐漸演變為民間的更夫。
那麼古代是怎樣計量時間的?
現代人常用十二小時制,二十四小時制來計時,但是在幾千年前,古人的計時方式很多,比如電視劇中的「給你一炷香時間」、「半夜三更」,但是「一炷香」和「半個時辰」在現代是多長時間,古人如何計量時間,你知道嗎?
西漢時期,人們將一晝夜的名稱固定下來,分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映、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個時辰,並且用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標明,又以十二生肖作代,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十二時辰。
宋朝以後,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 醜正......以此類推,恰為二十四時辰,與現在的一天的二十四時間一致。
根據宋史記載:至昏夜雞唱,放鼓契出,發鼓、擊鐘一百聲,然後下漏。每夜分為五更,更分為五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每更初皆雞唱,轉點即移水稱,以至五更二點,止鼓契出,凡放鼓契出,禁門外擊鼓,然後衙鼓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止焉。
古代的更如果按照現在的時間來計算:
19:00-21:00(戌時)為一更,
21:00-23:00(亥時)為二更,
23:00-01:00(子時)為三更,
01:00-03:00(丑時)為四更,
03:00-05:00(寅時)為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