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更是一份辛苦的工作,除了要按時報時,還要守著時間

2020-12-25 龍火果果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清朝時期的一個晚上,老陳和老張又開始了他們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晚上都很準時的上街打更。

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更夫,傳說打更主要是為了驅鬼,由於古代相對比較迷信,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有打更驅鬼的習俗。

據老陳和老張的介紹。老陳已經打更打了兩年,老張則要短一些,有一年零兩個月。他倆從半年前就開始搭夥了。據老陳介紹說,他們鎮上的更夫有三個小組,每兩個人為一組。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夜間打更報時。

由於古代沒有現在的鐘表查看時間。那麼他們打更的時候怎麼來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呢?

第一:古人們把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其中夜間有五個時辰,這五個時辰就被稱為更。所以這五個時辰分別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五更對應的時間分別是戍時、亥時、子時、丑時、寅時。更夫一般都依靠漏壺或者燃香來計算時間。

第二:漏壺是古代計算時間的工具,分為播水壺和受水壺兩個部分。

播水壺分為二層至四層,裡面設計有小孔,用來滴水到受水壺,受水壺裡面設計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所以更夫除了上街打更,還要守著漏壺戓燃香,以確保準時無誤的上街打更。可見古代的更夫也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深夜為何要打更?其實除了報時之外,還有2個不為人知的作用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更夫這個職業帶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的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他們是古時夜間的守護者,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讓我一直很迷的問題: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他們怎麼看時間的?
    我們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橋段,夜深人靜的巷子裡,一或兩個人手提著燈籠,邊走便敲打著梆子,長聲呼喊著當下的時間和注意事項,這就是打更。打更,是在夜晚為人們提供時間參照的一種職業,在鐘錶並不普及的古代,甚至是近現代一些欠發達的小村落裡,打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 古代打更,打更的聲音頻率來判斷時間,你知道「頻率」的奧妙嗎?
    這個時候的更夫,大概率要去領盒飯;小概率會逃過一劫,然後成為重要的證人!沒有更夫的存在,反派那「驚世駭俗」的神功怎麼能體現出來沒有更夫的存在,案子口破不了了!所以說,更夫的存在,是為了讓電視劇更有看頭!好吧,開個玩笑,還是來說點正經的。
  • 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原來古代是這樣計量時間的
    打更人是古人夜間的守護者,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古代更夫的一大特點,該「職業」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古代打更的人怎麼判斷時間呢,說起來還真有趣
    當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打更者。古時候晚上打工者沒有時鐘,他們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其原因確實令人大開眼界。從很多古代影視劇中,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個職業叫「更夫」,每晚不睡,手拿棒子在街上叫喊,天乾物燥小心燭,大半夜的人都已經睡過了,為什麼還要有人打更呢?這個句子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這樣的更夫在深夜裡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呢?我們都知道古代沒有鐘錶和手機,這就不得不說古人也很聰明。
  • 古代如何打更,又是怎樣確定幾更幾點的時間?
    打更「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更」是計量夜晚時間的一種獨特計時法。「更」這種報時制度起源於周朝的軍隊之中。《周禮》裁:「凡軍事懸壺,以序聚柝「。這裡說的「壺」是漏壺,「序」是順著次序更代守夜之意,「聚」是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柝」是兩木相敲的意思,亦即是敲打梆子。由於軍隊夜晚更要加強戒備,需要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換班值勤,用兩木相擊來報導夜時,擊「柝」就成為「更」的起源。因為更換守夜訂出了時間,故時間也就以「更"來稱呼了。
  • 報時造句和解釋_報時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報時(bào shí)。報告時間。特指廣播電臺向聽眾或電話局向詢問者報告準確的時間。報時參考例句:1、古時五更都派有專人巡邏報時。2、我看書報時,是戴了老花眼鏡。3、這座鐘每到整點就有咕咕鳥跑出來報時。
  • 【民國治房】灰色打更人
    打更的聲調也有派別,這是我先前所不知道的,並以奉告,當作一件新聞。寫這封信的時候,魯迅正在廈門大學教書,學校裡剛剛僱了幾個打更人,每天晚上輪班巡邏,一邊巡邏,一邊很有節奏地用右手攥著的短棒敲擊左手橫託的梆子,以此向睡夢中的師生通報時間。打更是一種古老的行當,在現代世俗生活中消失已久,不過我有幸在寺廟裡見識過。
  • 古人沒有鬧鐘,早晨怎麼按時起床呢?
    1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古代皇帝和大臣們早朝的事情,知道大臣們早朝都要起的很早,那麼,有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思考過沒有:古代沒有鬧鐘,古人靠什麼來按時起床呢?持這種說法的,也給出了一些圖片,但是都沒有歷史文獻記載的圖,只有一個稱為龍盤香鐘的,算是有可信度,因為在日本京都松榮堂薫習館展示的中國古代香鍾道具中有實物展出,在長約60釐米的線狀檀香上放置幾條細繩,細繩吊著金屬球,每到一定時間,金屬球落在鐘上來報時,但這件器物更像時鐘而非鬧鐘。
  • 除了定位導航,北鬥還能授時?
    在生產力低下、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就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授時方式。1.晨鐘暮鼓與打更報時「以鐘鼓司晨」的歷史由來已久。漢唐時期,古都長安(陝西西安的古稱)就存在鐘樓和鼓樓。早晨敲鐘,城門打開,一天的生活開始。夜晚擊鼓,宵禁實行,所有人禁止隨意走動。
  • 唐宋沒有時鐘,人們如何知道時間?「雞人」——百姓的活鬧鐘
    凡祭祀,面禳釁,共其出現,在古代「雞人」並非是一種人,而是指一種特殊的官職,身擔供奉雞雞牲。——《周禮》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賦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雞人」一詞,雞人並非是指一種人,而是指一個重要的官職,他擔負著供奉雞牲與守夜報時兩大職責。
  • 報時名稱與有關詩詞句
    漢樂府收錄的《孔雀東南飛》,是描寫長輩幹涉兒女婚姻,以致造成悲劇的長篇敘事詩,其中「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是指劉蘭芝女士投水自盡的時間,大約在戌時剛過,亥時開始不久。白居易在《長恨歌》裡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裡指天畫地,海誓山盟時,用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句子。
  • 古代夫妻雲雨,為啥小妾要守在床邊?除了習俗,還有一羞恥原因!
    古代夫妻雲雨,為啥小妾要守在床邊?除了習俗,還有一羞恥原因!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從最典型的男子有三妻六妾,女子只能有一個丈夫就能看出來,在現代男女平等,一個男的只能娶一個女的,女性地位低下還能從三從四德,出嫁從夫看出來,說到三妻四妾,我們今天來聊聊這所謂的妾,作為夫妻,少不了要做那種晚上羞羞的事情,這時候對於妾來說,不僅不能出去,還要在自己丈夫的床邊守著看,這是什麼規定啊?真是讓人吃驚,到底這樣做是為什麼呢?
  •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時間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鐘錶、手機,還有那隨處可見的報時器,無一不是在時刻提醒著人們要有「時間觀念」,「準時」也是衡量一個人基本品質中很關鍵的一點。雖然在原始社會,人們還沒有清晰的時間概念,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也是無形中將時間納入了日常的考量。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古代夜間「一更人、二更鑼……」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都怕四更?
    文/炎炎談歷史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用時辰來計算時間,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12個時辰而且正好跟12屬相是對應的,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將白天和夜裡的十一點至一點定為子時,依次推算下去。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古代夜間大街上都會出現一個遊走在街上「打更」的更夫。
  • 古代「老爺」睡覺時,還要讓丫環守在旁邊伺候,其中有何緣由?
    喜歡追古裝劇的小夥伴也許發現了,古代的大戶人家,夫妻倆人睡覺的時候,丫環也要守在旁邊伺候,也許很多人會問,難道就不尷尬嗎?畢竟這屬於一種隱私,怎麼還讓別人在場呢?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之所以如今人們看不過眼,也是因為觀念的不同。
  • 古代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中國古代計算時間呢跟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制不一樣的。古代是按12時辰來計算的。這時辰而且都有自己的名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現在可以用三個成語中間,更形象地了解中國古代的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