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橋段,夜深人靜的巷子裡,一或兩個人手提著燈籠,邊走便敲打著梆子,長聲呼喊著當下的時間和注意事項,這就是打更。打更,是在夜晚為人們提供時間參照的一種職業,在鐘錶並不普及的古代,甚至是近現代一些欠發達的小村落裡,打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人們把每天24小時分成12個階段,即十二時辰,它們分別是: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00-1:00);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1: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3:00-5:00);
【卯時】日出或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00-7:00);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7:00-9:00)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9:00-11:00);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00-13:00)
【未時】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00-15:00);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00-17:00);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19:00-21:00);
【亥時】人定,「人定」的意思是夜深之後,人們不再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21:00-23:00)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
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
「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從表面上看,這些更夫的工作很簡單,只不過是熬熬夜敲幾下、喊幾聲而已。
事實上他們十分辛苦,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要保持清醒,認真地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工具,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稍有大意就會出現打錯更的失誤。
同時他們還要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
再來說說打更的人判斷時間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還有日晷、滴漏、沙漏、燃香、雞鳴、夜觀星象等等,這些資料網上可查,我在這就不一一詳述了。
解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鐘錶的普及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時間的要求更高更精準,而打更自然滿足不了這種需求,打更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當時那種空曠而深遠的「咚咚」聲,還會鳴響在歷史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