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一直很迷的問題: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他們怎麼看時間的?

2020-12-22 古今歷史長河

我們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橋段,夜深人靜的巷子裡,一或兩個人手提著燈籠,邊走便敲打著梆子,長聲呼喊著當下的時間和注意事項,這就是打更。打更,是在夜晚為人們提供時間參照的一種職業,在鐘錶並不普及的古代,甚至是近現代一些欠發達的小村落裡,打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人們把每天24小時分成12個階段,即十二時辰,它們分別是: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00-1:00);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1: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3:00-5:00);

【卯時】日出或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00-7:00);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7:00-9:00)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9:00-11:00);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00-13:00)

【未時】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00-15:00);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00-17:00);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19:00-21:00);

【亥時】人定,「人定」的意思是夜深之後,人們不再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21:00-23:00)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

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

「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從表面上看,這些更夫的工作很簡單,只不過是熬熬夜敲幾下、喊幾聲而已。

事實上他們十分辛苦,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要保持清醒,認真地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工具,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稍有大意就會出現打錯更的失誤。

同時他們還要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

再來說說打更的人判斷時間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還有日晷、滴漏、沙漏、燃香、雞鳴、夜觀星象等等,這些資料網上可查,我在這就不一一詳述了。

解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鐘錶的普及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時間的要求更高更精準,而打更自然滿足不了這種需求,打更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當時那種空曠而深遠的「咚咚」聲,還會鳴響在歷史的深處。

相關焦點

  • 古代打更的人怎麼判斷時間呢,說起來還真有趣
    當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打更者。古時候晚上打工者沒有時鐘,他們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其原因確實令人大開眼界。從很多古代影視劇中,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個職業叫「更夫」,每晚不睡,手拿棒子在街上叫喊,天乾物燥小心燭,大半夜的人都已經睡過了,為什麼還要有人打更呢?這個句子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這樣的更夫在深夜裡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呢?我們都知道古代沒有鐘錶和手機,這就不得不說古人也很聰明。
  • 古代打更是一份辛苦的工作,除了要按時報時,還要守著時間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清朝時期的一個晚上,老陳和老張又開始了他們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晚上都很準時的上街打更。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更夫,傳說打更主要是為了驅鬼,由於古代相對比較迷信,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有打更驅鬼的習俗。
  • 古代打更,打更的聲音頻率來判斷時間,你知道「頻率」的奧妙嗎?
    這個時候的更夫,大概率要去領盒飯;小概率會逃過一劫,然後成為重要的證人!沒有更夫的存在,反派那「驚世駭俗」的神功怎麼能體現出來沒有更夫的存在,案子口破不了了!所以說,更夫的存在,是為了讓電視劇更有看頭!好吧,開個玩笑,還是來說點正經的。
  • 古代如何打更,又是怎樣確定幾更幾點的時間?
    打更「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更」是計量夜晚時間的一種獨特計時法。由於軍隊夜晚更要加強戒備,需要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換班值勤,用兩木相擊來報導夜時,擊「柝」就成為「更」的起源。因為更換守夜訂出了時間,故時間也就以「更"來稱呼了。這是古文獻中關於「更」的最早記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怎樣打更」更「這種計時辦法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唐代《初學記》記載:「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
  • 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原來古代是這樣計量時間的
    打更人是古人夜間的守護者,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古代更夫的一大特點,該「職業」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古代深夜為何要打更?其實除了報時之外,還有2個不為人知的作用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更夫這個職業帶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的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他們是古時夜間的守護者,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古代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中國古代計算時間呢跟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制不一樣的。古代是按12時辰來計算的。這時辰而且都有自己的名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現在可以用三個成語中間,更形象地了解中國古代的計時。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民國治房】灰色打更人
    我聽著,才知道各人的打法是不同的,聲調最分明地可以區別的有兩種——託,託,託,託託!託,託,託託!託。打更的聲調也有派別,這是我先前所不知道的,並以奉告,當作一件新聞。寫這封信的時候,魯迅正在廈門大學教書,學校裡剛剛僱了幾個打更人,每天晚上輪班巡邏,一邊巡邏,一邊很有節奏地用右手攥著的短棒敲擊左手橫託的梆子,以此向睡夢中的師生通報時間。
  • 古代夜間「一更人、二更鑼……」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都怕四更?
    古代夜間「一更人、二更鑼……」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都怕四更?文/炎炎談歷史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用時辰來計算時間,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12個時辰而且正好跟12屬相是對應的,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將白天和夜裡的十一點至一點定為子時,依次推算下去。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古代夜間大街上都會出現一個遊走在街上「打更」的更夫。
  • 古代晚上沒有燈,他們都在天黑後幹嘛?看了就知道
    在濟南古代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燈具的,眾所周知,在1821年英國的物理學家才發明了第1臺電動機,這可以算得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在1831年的時候發明了電器,也是由愛迪生發明的燈泡。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是沒有燈具的人們在天黑之後就看不見了。
  • 農村裡有些人們常談論,打更要打五個更,到底是哪五個更呢?
    文/半人馬農村裡有些人們常談論,打更要打五個更,到底是哪五個更呢?相信不少人應該看過古裝的電視劇,仔細觀看後這些電視劇中,不難會發現有這樣的一種場景。這些人就是打更人。其實在我國農村,關於打更的事情,還流傳著一些相關的俗語。這些俗語,有的人可能沒聽過。那就來給大家說說看。一更人一更就是一天中的傍晚的時分,也就是黃昏的時候。這個時候,一般都是下班的高峰期。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了一天之後,都急匆匆的往家趕。
  • 古代人是如何計量時間的?打更確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
    現在人們經常用十二小時制或者二十四小時制來計時,但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發明了多種計時方法,尤其是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給你一炷香的時間」、「又過了半個時辰」「半夜三更」這樣的話語,那麼古時候的「一炷香」「半個時辰」放到現在到底是多長的時間呢?古代人又是如何計量時間的呢?
  • 古代科技不發達,到了晚上非常難熬,天黑以後女人怎麼消磨時間?
    古代科技不發達,到了晚上非常難熬,天黑以後女人怎麼消磨時間?在中國古代的時候,由於科技不是特別的發達,所以一般的人在生活上都沒有什麼業餘愛好的,更糟的就是那時候還沒有電,這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多的困擾,不像我們現在的生活,電也成為了我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她們的生活會很難熬,特別是在天黑之後,哪些男性和女性如何消磨時間的呢?
  • 古代動輒百萬大軍,除了吃飯還要如廁,他們是怎麼解決廁所問題?
    這是一個味道的問題,而且很重……人有三急,尿急,便急還有屁急。這三項中有兩項與上廁所有關。古代動則百萬大軍,如廁問題僅排在糧草問題之後,因為沒人願意提及這個話題,因此討論也就變得更少了。古代軍人修建廁所是挖一條長坑,然後使用木板將這條長坑團團圍住,這樣就可以避免氣味的四散,保護我方將士免受化學武器的攻擊。唐代的《李衛公兵法》也對行軍打仗中的如廁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唐朝軍隊的營房駐紮過程中就需要開始修建公共廁所,每兩隊需要準備一個公廁,也就是一個大坑。
  • 男孩怎麼這麼迷奧特曼恐龍挖掘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土大橙子,ID:buyate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大家都讓寫時間怎麼安排,其實我的也排不過來,比如早上想著昨兒沒推文,早點爬來把文章再改改,沒想到5點多確實醒了,不是被鬧鐘叫醒的,而是被定定喊醒的,小傢伙尿床了,好幾個月沒尿過了,估計水喝多了。
  • 杜蕾斯策劃人金鵬遠:我為什麼一直強調,做人要有趣
    當你要把你做的產品告訴給用戶,這個時候,什麼最關鍵?那就是你要做到有趣這一點。我為什麼一直強調有趣?大概在十幾年前,不好意思暴露年齡了,我曾經上過一些聊天室,什麼網友讓人最難受?面目可憎,言語無趣的網友最讓人難受。同樣,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趣才有讓創意飛起來的可能。
  • 《大奉打更人》劇情再現神反轉,幕後黑手系許七安之父!
    剛剛看了起點熱門小說《大奉打更人》的最新章,不得不驚嘆於賣報小郎君的奇妙劇情設計。從這本小說開局的「稅銀案」開始布局,時間橫跨八個月,直到現在收束,給我們展現了主人公許七安的身世之謎。因而從輩分上來說,許七安算是監正的徒孫,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什麼一直以來,監正對許七安頗多照顧的緣由了。當然這其中也存在著師徒之間的各種博弈。而從另一層面來說,許七安和臨安、懷慶等當朝公主,應該算是表兄妹的關係了。不過揭露出的這個身世之謎,對於許七安來說,並不算什麼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