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科技,一個有觀點、有態度的自媒體人!
10月20日,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受理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請,這也就意味著華晨集團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證監會也聲明,將依法嚴肅查處華晨集團有關債券違約的違法違規行為。
對此,華晨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重組只涉及自主品牌板塊,不涉及集團下與寶馬、雷諾等合資公司。
華晨集團為何走向破產,主要是和其經營管理不善和自主品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有關係。這也難怪,出了問題,首先想到甩掉的就是自主品牌。
只能說,含著華寶馬「金鑰匙」,還是沒能養不出自主品牌。
不止華晨,據財聯社報導稱,國內30家車企月銷量不足千輛,多家汽車企業也已經進入破產重整階段。
一、合資模式下,自主品牌並不好走
過去,我們不僅造車技術嚴重落後,而且工業製造生產水平也嚴重不足。於是,在國家政策引導之下,希望用市場換技術和市場的方式,打造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產權的中國汽車市場。
因而,出現了一大批合資車企。包括一汽大眾、東風日產、華晨寶馬等。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並不多,反而是有歐美技術支撐和品牌的合資車更受歡迎。並不是說國產自主品牌的技術就比合資車差個十萬八千裡,這些年通過各種方式也有所追趕,但是核心技術卻始終是掌握在外資手裡。
最重要的是,國產車低端的形象難以改變。畢竟十幾萬、幾十萬的車,還得有個牌子。畢竟買車不像買手機這種,支持國產還是需要看消費者自身情況。
二、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有多大?
實話實說,從個人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原裝進口的車是要好於合資車,而合資車又比大部分國產車好。但是,合資車跟原裝進口的差距還是很大,畢竟在國內並沒有太多國家強制標準。
比如,20多年前歐美國家就強制要求安裝安全氣囊,可是即使到2020年,國內還沒有將安全氣囊作為必須標準。
這也導致,很多合資車都是採取符合中國標準來降低成本。
但是,即使是這樣,合資車還是比大部分國產車有優勢。毫不客氣說,國產車也基本沒有完全獨立自主的標準體系,基本都是東抄一下西抄一下。就算按照合資車的標準來,層層剝削,成本也必然比合資車高。這也導致,國產車節省成本的過程中,不斷降低測試標準。
這也就是大家會看到的一個現象,大部分國產車的核心部件不容易壞(發動機這類外資產品),小問題卻是經常不斷,今天門鎖壞了,明天塑料斷了。
近期,媒體也報導,今年1月至10月,理想ONE已有「六連斷軸」。所以,國產車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不要總慣著國產車,破產反而是一件好事。品質過硬之後,不愁沒有人買國產車。
如果大家資金充足,還是選擇原裝進口。資金少一點的話,還是選擇合資車。如果是選擇經濟實用的話,還是選擇國產車。
關注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