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校園勁吹「運動風」
武漢大學的學生在引體向上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四川外國語大學師生展示排舞。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我希望年輕的你們與國家、與時代的脈搏共振。體育教會我們永不服輸、永遠進取的精神,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冠軍。」
近日,在天津大學2019新生開學典禮上,奧運冠軍、桌球大滿貫得主鄧亞萍為近5000名本科新生講授了大學生涯中的第一堂體育課,分享了對於「體育精神」的理解。
又到開學季,體育課成為不少高校「第一課」的選擇。讓更多青年學子重視體育作用、掌握運動技能、養成鍛鍊習慣——如今,高校的「體育風」和「健康風」吹得正勁。
「第一堂體育課」:激發學生鍛鍊興趣
在天津大學的第一堂體育課上,鄧亞萍講述了自己在艱苦條件下堅持訓練的經歷:每天綁著15公斤沙袋在廢舊澡堂裡訓練,冬天地上結冰打滑,夏天酷暑難耐……「不利的客觀條件不能阻止你前進的步伐。」鄧亞萍說。
「希望通過這樣的講座,激發同學們對於體育鍛鍊的興趣和內生動力,發揮體育的育人作用。」談及「第一堂體育課」的目標,天津大學體育部主任吳金克說,學校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鍊、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
上周,西南交通大學的新生也迎來了第一堂體育教育課。7000多名新生跟隨奧運國際裁判員劉江和亞運會冠軍曾秀君一起「熱身」,以運動的方式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涯。
同樣為新生集體上體育課的還有清華大學。不久前,4000餘名清華大學新生與學校全體體育教師面對面,聆聽清華人的體育故事,了解清華體育的內容和要求。
事實上,清華大學的「第一堂體育課」由來已久,是由著名體育家馬約翰於上世紀50年代創立的。「無體育,不清華」的體育傳統與體育精神便由此而來。從2014年開始,清華大學恢復了這一傳統,重新開設「第一堂體育課」。
在今年的體育課上,中國工程院院士、87歲高齡的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倪維鬥現身「課堂」。他通過自身經歷,講述了體育鍛鍊的重要性。倪維鬥說,體育鍛鍊不僅能夠讓身體強壯、磨鍊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能讓自己保持頭腦清醒,更高效地投入工作。
「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體質「補課」刻不容緩
50多年前,清華大學提出了「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號召。隨著全民健身的日益深入,高校體育再度煥發活力。體育成績和體質指標,如今成了高校學子必須達到的「硬槓槓」。
高校越來越重視體育,背後的原因其實有些「辛酸」。在不少專業人士看來,如今高校體育很重要的一項作用是「補課」——由於中小學階段缺失體育教育,很多基礎性的體育教育內容不得不在高校開設。而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掌握運動技能、養成鍛鍊習慣等體育教育的目標,其實是在中小學階段完成的。
這些年,儘管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出現積極變化,但學生群體連續多年體質下降是不爭的事實。2015年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顯示,7歲到19歲的學生體質狀態中,大學生下滑最嚴重;2017年《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指出,我國大學生體質呈下降趨勢,肥胖率持續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大學生體質為何下滑明顯?專家表示,鍛鍊意識和能力的缺乏、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重要原因。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先把文化課學好,上大學後再鍛鍊,但實際上鍛鍊習慣的養成,鍛鍊意識、能力的形成,是從小就培養出來的,等到大學惰性就形成了,沒有動力了。」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薛彥青表示。
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和電子設備普及,也讓不少大學生「宅」在了宿舍和教室,健身鍛鍊便成了「老大難」。
為了提升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我國對高校體育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2017年4月發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指出,要持續提升青年體質健康水平,青年體質達標率不低於90%,引領青年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規劃提出,在學校教育中強化體質健康指標的硬約束,讓更多青年培養體育運動愛好,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
「胡蘿蔔加大棒」:鼓勵學生走向運動場
近年來,我國多所高校實行體育改革,用量化的「硬指標」鼓勵學生走向運動場,提升身體素質。各所高校「奇招」頻出,卓有成效。
2017年,清華大學「不會遊泳者不能畢業」的舉措引發了公眾熱議。根據規定,新生入學後必須先參加遊泳測試,凡不通過者必須在兩年內參加培訓課程並達到要求。清華大學還開設了50多個項目的體育課,並通過體育協會、體育課外競賽、體育活動等形式帶動學生參加健身運動。
浙江大學的體育課程改革,則將體育課程劃分為課內體育與課外體育兩部分。學校還研發了一款手機應用,用於學生跑步「打卡」——只有每學期跑滿48次,每次跑步超過一定距離(男生3.5公裡、女生2.5公裡),才能獲得滿分。
吉林外國語大學在體育課之外,為學生設置了不同的鍛鍊計劃:大一學生要早起運動,冬季長跑,夏季做廣播體操;課業負擔較重的大四學生,也要達到一定的跑步裡程數,以實現「體育教育不斷線」的目標。
「現在大學生晚睡晚起現象很普遍,早起鍛鍊既是體質的訓練,也是一項自控力訓練。」吉林外國語大學學生馬卓說,經過幾個學期的「強制性」運動,很多同學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有了積極的變化。
隨著高校體育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內賽事選擇在高校體育場館舉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學校體育的發展。
上個月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在賽事組委會的統一部署下,共有包括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在內的10餘所大中專院校承辦了多項比賽,這些學校的體育場館條件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通過在學校比賽,也營造了體育氛圍,增強了學生鍛鍊意識。
今年5月,天津科技大學承辦了全國蹦床錦標賽。該校學生周海霞說,很多同學之前對蹦床運動並不了解,但觀賽經歷培養了同學們對蹦床運動的興趣,也激勵大家投入到體育鍛鍊之中。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9月10日 第 10 版)
(責編:張靜淇、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