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小張是今年的新職工,入院時已取得了護士職業證書,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歷練,已經能獨自護理一些病情較為輕的危重患者了。
一天,她分管了一個年輕的女性患者,該患者神志清楚,鼻導管吸氧,生命體徵平穩,右上肢一個外周靜脈留置針,接液體靜脈點滴。
給她查血氣,顯示血鉀很低,於是醫生下醫囑:氯化鉀 20 ml 4 小時靜脈泵入。
第二天,小張很利落的按上了微量泵,抽好了氯化鉀,連接了甭管和三通,準備給患者泵鉀。
突然,我看見了該患者是外周靜脈留置針輸液,沒有深靜脈導管,於是我叫住了她,吩咐她去忙別的工作,便接過了她手中的氯化鉀。
事後,我對她說:「幸虧你沒有執行醫囑,否則這麼高的藥物濃度,萬一外滲了,導致皮膚壞死,那將會是一個慘痛的醫療事件!」
於是我給她講了一些我的臨床經驗,並搜索了一些資料給她看。
小張看完後,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
於是,我聯繫醫生,要求醫生給患者穿深靜脈後再泵氯化鉀。
醫生考慮到患者病情轉輕,沒有穿深靜脈的必要,是改成了液體加氯化鉀靜脈點滴,另外再口服氯化鉀溶液來補鉀對症支持治療。
認識氯化鉀注射液
10% 氯化鉀注射。
類別:電解質補充藥,屬高危藥品。
規格:10 ml:1.0 g。
主要適用症:低鉀血症,用於嚴重低鉀血症或不能口服者。
禁忌症:高鉀血症患者。
不良反應:靜脈滴注濃度較高,速度較快或靜脈較細時,易刺激靜脈內膜引起疼痛,高濃度氯化鉀外滲易導致局部皮膚壞死。
注意事項:使用前需要將濃度稀釋到 0.3% 以下,一日用量根據病情而定,未經稀釋不得進行靜脈滴注,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既然未經稀釋不得進行滴注,為什麼醫生還下氯化鉀原液泵入的醫囑?
氯化鉀注射液的一般用法是,將濃度稀釋到 0.3% 以下,即將 10% 氯化鉀注射液 10~15 ml 加入 500 ml 液體中滴注。
補鉀劑量、濃度和速度根據臨床病情和血鉀濃度及心電圖缺鉀圖形改善而定。
一般補鉀速度不超過 0.75 g/小時,每日補鉀量為 3~4.5 g。
如病情危急,補鉀濃度,速度和量均可超過上述規定,但需嚴密動態觀察血鉀及心電圖等,防止高鉀血症發生。
故對 ICU 病情危重的患者,醫師經常下醫囑是氯化鉀原液靜脈泵入補鉀對症支持治療。
對於神志清的患者為什麼不能通過外周靜脈留置針泵鉀?
首先,靜脈滴注濃度較高,速度較快或靜脈較細時,都會刺激靜脈內膜引起疼痛,這就是為什麼在滴注含鉀液體時,患者會有針眼兒疼痛的現象。
調低滴速,或調節針頭位置,或重新穿刺會得到改善。
其次,經稀釋到 0.3% 濃度以下的的液體,如果滴速快或靜脈細時,病人還會感到疼痛。
如果是原液,又是清醒的患者,肯定會劇烈疼痛,這也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旦發生藥液外滲 ,很容易導致皮下組織壞死且癒合較慢 ,給患者增添了額外的痛苦與花費 ,容易引起醫療糾紛。
對於神志不清且沒有中心靜脈的患者可以試著從外周靜脈留置針泵鉀嗎?
有人會問了,對於神志不清楚,感覺不到疼痛的患者,又沒有中心靜脈的患者可以試著從外周靜脈留置針泵鉀補鉀對症支持治療嗎?
我會時刻關注靜脈留置針的回血情況,保持通暢,防止外滲。
答案:不可以!
不可以抱著僥倖的心理去操作。
首先,對於危重患者,由於患者的病情影響,會導致血管的條件變差,極易造成通透性增加而增加液體外滲的機會;
其次,短時間內輸入大量高濃度藥物,會對血管內膜產生刺激,進而增加通透性而造成液體外滲;
最後,即便我們時刻關注靜脈留置針回血情況,保持通暢,就不會發生外滲了嗎?事實證明很小的外滲時是不能輕易的被發現的,當真正發現時為時已晚。
總之,回血良好,不代表液體沒有外滲!
只能從深靜脈泵鉀補鉀嗎?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是靜脈泵鉀,也可以從 PICC 泵入。
如果病情允許的話,也可以將氯化鉀充分稀釋後靜脈點滴補鉀。
如果可以口服,或是病人帶有鼻胃/腸管,也可以直接口服/鼻飼補鉀。
氯化鉀外滲後如何處理?
1.立即停止10% 氯化鉀注射液的注入,可保留針頭接注射器,儘量回抽漏於皮下的外滲藥物後再拔除針頭。
2.立即通知護士長和值班醫生。
3.遵醫囑更換部位重新給予靜脈穿刺,或配合醫生進行深靜脈穿刺置管。
4.遵醫囑給予局部皮膚封閉,給予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或酚妥拉明局部封閉。
利多卡因可起到阻斷疼痛的作用,地塞米鬆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的作用,同時減少炎症擴散,酚妥拉明能擴張血管,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局部皮膚壞死。
5.50% 硫酸鎂溼敷。
6.密切觀察局部皮膚情況。
7.加強交接班。
8.如潰瘍形成,則配合醫生進行定期清創換藥,不過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9.最後上報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李敏,潘瑞麗. 一例含鉀藥液外滲致皮下組織壞死患者的護理. 護士進修雜誌 [J].2016,30(16):1534-1535
2.李新穎,等. 一例氯化鉀注射液外滲致組織壞死患者的護理 [J]. 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15,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