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是從小學到大學接受教育的通用標準語言。在我們這個有著960萬平方公裡遼闊疆域的大國,56個民族聚居、雜居,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簡稱「方言」)也是種類繁多。那麼,推廣普通話是不是人為在消滅方言呢?顯然不是,普及普通話的主要目的在於消除方言隔閡和增加交際交流便利性。
對於習慣於普通話的群體來講,記憶深刻的方言當然少不了四川話。比如:「瓜娃子」「鴨腦殼」「衝殼子」……這樣的詞語伴隨著四川人特有的腔調,很多時候聽者都是一頭霧水,不知所言為何物。即使在街頭巷尾聽四川人講普通話,聽起來也有一種怪怪的味道。就是這樣有味道的四川話,如果作為一門大學課程,你會選修嗎?
這樣的四川方言課程,真還出現在了四川某高校的教學體系中。據媒體報導,四川天府新區航空旅遊職業學院近日開設了四川方言選修課,在校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選課情況,自願選修這門方言課程。該學院負責授課的崔老師講,開設這門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四川傳統文化,教材由學院自主研發,全部課程共計16學時,內容涵蓋四川歷史與四川方言。
對於在校大學生而言,所學課程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兩部分,而選修課由學生自主決定,只要修夠了規定的學分即可。在繁多的可選修課程中,寫作課、藝術課、文化課、禮儀課等林林種種,但四川這所高校開設方言課,在全國高校中據說還是第一回。一些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示,自己真還沒有聽說過哪所高校開設了這樣的方言選修課程。
方言的地域特點尤為明顯,是極富價值的文化類遺產。四川歷來就是人口大省,尤其是在原重慶地區沒有升格為直轄市之前,人口總量一度達到11430萬人,位居全國第一位,可以想像四川方言的受眾群體是多麼的龐大。即使今天重慶已經單列為直轄市管理,但重慶人仍然習慣於四川方言,一些以四川方言配音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甚至還引起了千萬觀眾的強烈反響和共鳴。
由於說四川話的群體著實廣泛,四川話也彰顯出不同於其他方言的魅力。一些熱門詞彙,甚至還引起了網友們的極大興趣。比如我們常叫的「老爸」,在四川話中表述為「老漢兒」;慣稱的「吹牛」,則被稱之為「衝殼子」;大小腿連接處的「膝蓋」,四川話則叫「客膝包兒」;我們的「後腦勺」,被叫做「後抓抓」。友友們,如果沒有註解,您能聽懂這些話的意思嗎?
在挖挖機看來,四川天府新區航空旅遊職業學院開設這樣的四川方言選修課程,一方面是出於保護四川方言這一傳統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學生長遠發展、更好就業的需要。
該職業學院的專業以服務性質居多,比如空乘、高鐵乘務、酒店管理等。四川和重慶人口眾多、機場和高鐵等基礎設施發達,就業市場巨大,是該學院潛在的學生就業目的地,且這兩地都以四川話為主。該校大學生尤其是非四川、重慶籍的大學生,選修四川方言課,對於其以於在川渝兩地就業,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
據選修了四川方言課的大學生講,這門方言課程很有趣,同學們選修的積極性比較高。尤其是在課堂上,授課的崔老師還會隨機點名幾個同學,走上講臺參與四川方言的小遊戲,弄得整個教室一片歡聲笑語,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完成一堂別開生面的教學課程。
作為四川人,看到四川天府新區航空旅遊職業學院首開四川方言選修課,挖挖機感到由衷的欣慰。
這些年,國家持續推廣普通話,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現在挖挖機身邊一些朋友,對於剛剛出生的孩子就全天候以普通話進行薰陶,即使生在四川、長在四川的孩子,很多已經不會說四川話了,從這些孩子的口裡說出的四川話,反而是另外一種怪怪的味道,成為全家人或者身邊人的笑料。四川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也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問題。
推廣普通話與傳承地方特色文化並不相悖。期待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方言等地方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隊伍,讓獨特的「鄉音」得以永續延遞。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