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垂釣的朋友幾乎都會見過這種魚,尤其在農村的池塘、小河中非常常見,這種魚長相醜陋,身體粗壯,頭大而闊,稍扁平,腹部渾圓,後部側扁,嘴大、眼小還突出,體呈黑褐色,帶有黃色光彩,腹部淡黃,體側有不規則的大塊黑色斑紋,各鰭都有淡黃色與黑色相間的條紋。詳細通過我的描述好多人都猜出來是什麼魚了,那就是沙(塘)(鱧)。
沙(塘)(鱧)喜生活於河溝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礫、石隙、泥沙的底層。遊泳力弱。冬季潛伏在水層較深處或石塊下越冬,以蝦、小魚為主要食物。廣泛分布於我國各個水域,在南方習慣叫做痴虎呆子魚,有些地方則叫做虎頭鯊。這種魚進食極為生猛,一般都是把小魚小蝦囫圇吞下,然後在胃中消化,消化不了的東西還會再吐出來。
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由質量型向營養型的演變,以前不為人看重的沙(塘)(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加快和自然水域的汙染加劇,沙(塘)(鱧)的生存環境不斷受到威脅,資源量劇減,這使得沙(塘)(鱧)的市場價格節節攀升,現已野生的沙(塘)(鱧)漲至150元/公斤左右,並且供不應求。
沙(塘)(鱧)在我國北方水域也有存在,好多垂釣愛好者都有釣到過,但在北方,尤其是京津冀一帶很少有人去食用,小時候在農村捕獲的沙(塘)(鱧)外皮很硬,就像清道夫的皮一樣,腦袋還很大,去了魚頭,剩下的肉不是很多,因此以前京津冀一帶很少有人食用這種魚。
在江浙一帶清明前後,菜花金黃,這時的沙(塘)(鱧)體肥籽滿,成為長三角地區餐桌上獨特的佳餚,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與螺肉、河蝦、竹筍、春韭共稱為江南五大春菜名鮮,福建有些地區還把它譽為「水中人參。
野生的沙(塘)(鱧)很難長大,一般成年魚體長不過20釐米,重量最多200克左右,且生長緩慢,有些人掉過幾斤長相和沙(塘)(鱧)很像的魚,那是一種東南亞的魚類,學名叫筍殼魚。其營養價值和味道和沙(塘)(鱧)相比相差甚遠。
隨著市場的需求,沙(塘)(鱧)經常是一貨難求,野生資源面臨匱乏的情況,好多人就開始人工飼養這種魚,但是受制於人工繁殖技術沒有成熟,苗種多採集野外,作為"配養魚"與其他養殖品種混養在同一池塘內,養殖規模較小,魚的規格、產量難以保證。而且生長也緩慢,個體也不大,獲取的經濟效益緩慢,慢慢人工養殖這種魚的越來越少,市場上的沙(塘)(鱧)還都是以野生為主。
現如今農村發展速度很快,自然環境也和以前不一樣了,這種以前沒人吃的沙(塘)(鱧)已很難釣到,主要是環境破壞,一些小魚小蝦沒有了合適的生存棲息地,沙(塘)(鱧)的食物資源匱乏,導致其數量銳減。
你見過這種魚嗎?你的家鄉管這種魚叫什麼名字?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2020年好運連連必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