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

2021-02-20 覺悟之路

四正勤

在修習念住中,幾次提到未起之法的生起,已生之法的捨棄,已捨棄之法將來不生(例如障蓋或劣法),對已生者(如某一覺支等善法),不斷觀想,圓滿成就,等等問題。所有這一些即是四「正勤」(samyak pradhàna)的主要內容。這些被列成一個公式在三藏 中很多地方出現。文曰:「就此而言,比丘發願(janchandas),修習(viàyam)觀照,精進(virya)不懈,任持(pragrah)此心,令一切邪惡(pàpaka)不善之法,凡未生者,不得生起(anutpàda)。(第二)比丘發願,修習觀照,精進不懈,任持此心,令一切邪惡不善之法,凡已生者,皆得委棄(prahàõa)。(第三)比丘發願,修習觀照,精進不懈,任持此心,令一切妙善(kusala)勝法,凡未生者,得以生起(utpàda)。(第四)比丘發願,修習觀照,精進不懈,任持此心,令一切妙善勝法,凡已生者,常存常保(sthiti),不失不忘(asaüpramasa),獲增上力(bhåyobhàvata),具方廣威(vaipulya),發揚光大(bhàbanà,一切有部底本無此語),以達於圓滿成就(paripuraõa)之域。」

四神足

佛陀曾對尊者阿難暗示,如果施展某種「行向力」(sankhara),可能活得更久。這種能力即是「四如意身」或「四神足」(rddhipada,超自然神通)。在三藏中很多地方也有提到:「比丘修神足,得於欲(chanda,意願)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於心(citta)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於勤(viriya,精神力量)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於觀(mimamsa)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此外所說甚少,但是它們時常在有關四正勤的上下文中出現,至少上座部是如此解釋的:意向力能使比丘實現神通本領 。四個「足」(pada,或身,基礎、憑藉)中間的三個是意願、心念和精神力量,在四正勤公式中都提到了。然而在四神足中最應強調之點是它們都與禪定(samadhi,禪定、三昧、三摩地,是思想意識集中貫注一心不亂的一種修練功夫)有關。

五根

三藏中各處談到的「根」(indriya)數目頗不少。但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佛法總結中所指明的五根是信(saddha)、勤(virya)、念(sati)、定(samadhi)、慧(panna),這在佛教各派傳統中都是一致的 。《相應部》所收關於此主題的一些小經的解釋如下:

信表示應當信仰如來的正覺。勤表示奮勇努力拋棄惡法獲得善法。念據說是對做過說過的事情保持良好的記憶,如上文四念住中所說的一樣。定表示約束心意,不使散亂外馳,集中貫注,達到「四禪」。慧表示理解「四諦」的緣起與寂滅。

七個主題的先後排列是按照數目次序:有四項、五項、七項、八項幾種。考慮到全部總結是指示佛陀證覺之道,信應該居首位。在從事驗證證覺悟道的真理之前必須相信,起信是入流的第一步。

信等五根在這些經文中都算作一種「心根」,像眼耳鼻舌身稱為「身根」,用的是同樣的名詞,也是同樣的意義。當信根作出了可能的第一步,勇猛精進就是進一步勤修的根。念根的運用已經講的很多。

一直以來,禪定只是作為四神足的中心要素出現過,每一神足發生作用都要通過這一根。所謂「四禪定」並非佛教所獨有,佛陀未成道時從之問學的阿羅陀和鬱陀伽等人,已經在教導禪法。所以禪法不作為一個單獨的主題列於佛陀的教義總結中,而只當做人們已習知的東西,附屬於其它主題之下。

智慧理解顯然是在修行學道的每一階段必須起積極作用的一種根。沒有它其它根不能維持長久,所以其它根能發揮效力,要以它為先決條件。在八正道中,慧根居首位,但作為求道修行的一部分,當然慧根後於定根。五根顯然照所述次序輪流支配修行訓練。慧根的功用,佛門弟子應在對佛法僧三寶的慧解中確立信心;定中之慧可獲碩果,是大利益:智慧之心圓滿自在,離一切「漏」。

五力

三藏中提到各種力,這裡要談的是其中五種,按佛教的傳統說法即信、勤、念、定、慧 。看起來與五根相同,不過改稱為力。各部派的解釋一致,都說兩方面只是程度的差異。根不可動搖之時即成為力 。三藏並未授權給我們講比這更多的話,其實也並未授權我們就講這麼一點,只是我們在根與力的定義中讀出了它們的分別。

相關焦點

  • 「五根」和「五力」
    我們就用信、進、念、定、慧,這個「五根」、「五力」來加以說明。首先是「信」,信是說對於佛的正法,能夠生起信心。相信三乘菩提是真實能夠親證的,真實能夠讓人永遠出離三界生死苦;信依著這個五根、五力的這些種種助道的善法來修學,真實能夠讓人親證三乘菩提的果德。總的來講就是對三寶有了信心,以及對於因果的關係堅信不疑,而不為其他的外道邪法所破壞,這個就是信,也就是有了「信根」。
  • 什麼是五根,五力?
    什麼叫作五根,什麼叫作五力。何謂五根,何謂五力呢?
  • 五根五力|真正有五根五力,那就有真實的成就
    五根與五力為三十七道品之第四與第五科;道品,又稱菩提分、覺支,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故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趨於菩提,故稱為稱為菩提分法。  在三十七道品之中,共有七科,我過去已經分別講過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科,並已分別收錄在「隨身經典」系列中,此次接著說五根及五力。
  • 《阿羅漢的足跡》:第三章 四正勤
    【第三章四正勤 】「正勤」的定義是
  •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是什麼?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是什麼?什麼是五根呢? 就是信根、念根、進根、定根、慧根。信、進、念、定、慧,這五種的根,言其你有信,才會精進,你有信、進、念、定、慧這五種根,就會生出菩提芽。由這五種根,生出來你這個菩提心。你這菩提心生出來,長大了,它就有一種力量,所以也叫「五力」。
  • 用「五力」應對全球疫情下的糧食安全挑戰
    然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疫後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關係呈現諸多變化,中國糧食進口也將出現重大變化,對我國國內糧價和糧食購銷體系產生影響,這將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造成新的挑戰。受疫情、蝗災和洪澇等極端天氣的影響,世界多國的糧食安全正面臨著危險隱患。
  • 「五力」確保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要「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以下簡稱「五力」),體現了新時代、新情境下,國有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使命和新目標。
  • 五逆、五識、五葷、五衰、五根、五神通、五體投地,佛學硬知識
    佛學充滿無上智慧,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佛學中的:五逆、五識、五葷、五衰、五根、五神通、五體投地,現在便來依次為大家介紹:五逆指五種極惡的行為。又名五道罪、五無間業、五無間罪或五不教罪。一、眼識:依於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二、耳識:依於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三、鼻識:依於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四、舌識:依於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五、身識:依於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 「業務架構」波特的五力分析教程
    五力分析可以幫助公司評估行業吸引力,趨勢如何影響行業競爭,公司應該在哪些行業競爭,以及公司如何定位自己以獲得成功。五力分析是一種戰略工具,旨在提供全局概覽,而不是詳細的業務分析技術。它基於五種關鍵力量,幫助評估市場地位的優勢。因此,五力在觀察整個市場部門時最有效,而不是你自己的業務和一些競爭對手。什麼是五力模型?
  • 《三十七道品》節錄|四正勤 - 海雲法師
    四正勤海雲繼夢和上好,我現在再看四正勤。勤就是精進,我們中國字翻譯,有的叫做勤精進。翻譯的文字不一樣,有的是把精進簡譯為進,進也是精進的意思。不管這當中我們是怎麼樣的翻譯,大概大家能夠掌握住精進它的意思就差不多。那麼精進為什麼分有四個部分,前面般若講的四念處是分四個部分,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四個部分。這個是印度人,在區分的時候這樣的區分法,這樣的區分法。他大致上是說,已經產生的惡要斷,不要再出現。未產生的惡,不要讓他產生出來。
  • 競爭環境分析的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麥可•波特提出的一套關於行業競爭的影響因素的理論。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競爭環境。五力分別是,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  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們可以對許多行業的發展做出分析。
  • 波特提出的企業戰略「五力分析法」,如今過時了嗎?
    從這段介紹中可以看出波特先生提出的戰略思想(核心即五力分析法)在商業和學術上的價值有多高。但是鑑於這一思想是在將近半個世紀前提出來的,如今的商業領袖們如果還想要繼續使用五力分析法,可能需要考慮「五力」之外的其他因素。
  • 淺談國企增強「五力」的措施與原則
    國有企業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切實增強「五力」,著力實現黨建質量、經營質量、發展質量、品牌質量全面提升。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以下簡稱「五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 「五根五力」 在兒童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我年輕的時候也搞不懂到底啥叫素質,但是出家後一直吃素,吃的多了慢慢對「素質」這個詞就有點體會了,我覺得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呢,最基本的素質就是佛法裡說的「五根五力」,這可以說是最基礎的佛法常識,我們說學佛的目的無非是消除煩惱和證悟實相,圍繞這兩個根本目的「果學」呢,要搞明白佛法的「境學」和「行學」,而「行學」裡面最基礎的內容就是五根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