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
在修習念住中,幾次提到未起之法的生起,已生之法的捨棄,已捨棄之法將來不生(例如障蓋或劣法),對已生者(如某一覺支等善法),不斷觀想,圓滿成就,等等問題。所有這一些即是四「正勤」(samyak pradhàna)的主要內容。這些被列成一個公式在三藏 中很多地方出現。文曰:「就此而言,比丘發願(janchandas),修習(viàyam)觀照,精進(virya)不懈,任持(pragrah)此心,令一切邪惡(pàpaka)不善之法,凡未生者,不得生起(anutpàda)。(第二)比丘發願,修習觀照,精進不懈,任持此心,令一切邪惡不善之法,凡已生者,皆得委棄(prahàõa)。(第三)比丘發願,修習觀照,精進不懈,任持此心,令一切妙善(kusala)勝法,凡未生者,得以生起(utpàda)。(第四)比丘發願,修習觀照,精進不懈,任持此心,令一切妙善勝法,凡已生者,常存常保(sthiti),不失不忘(asaüpramasa),獲增上力(bhåyobhàvata),具方廣威(vaipulya),發揚光大(bhàbanà,一切有部底本無此語),以達於圓滿成就(paripuraõa)之域。」
四神足
佛陀曾對尊者阿難暗示,如果施展某種「行向力」(sankhara),可能活得更久。這種能力即是「四如意身」或「四神足」(rddhipada,超自然神通)。在三藏中很多地方也有提到:「比丘修神足,得於欲(chanda,意願)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於心(citta)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於勤(viriya,精神力量)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於觀(mimamsa)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之力。」此外所說甚少,但是它們時常在有關四正勤的上下文中出現,至少上座部是如此解釋的:意向力能使比丘實現神通本領 。四個「足」(pada,或身,基礎、憑藉)中間的三個是意願、心念和精神力量,在四正勤公式中都提到了。然而在四神足中最應強調之點是它們都與禪定(samadhi,禪定、三昧、三摩地,是思想意識集中貫注一心不亂的一種修練功夫)有關。
五根
三藏中各處談到的「根」(indriya)數目頗不少。但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佛法總結中所指明的五根是信(saddha)、勤(virya)、念(sati)、定(samadhi)、慧(panna),這在佛教各派傳統中都是一致的 。《相應部》所收關於此主題的一些小經的解釋如下:
信表示應當信仰如來的正覺。勤表示奮勇努力拋棄惡法獲得善法。念據說是對做過說過的事情保持良好的記憶,如上文四念住中所說的一樣。定表示約束心意,不使散亂外馳,集中貫注,達到「四禪」。慧表示理解「四諦」的緣起與寂滅。
七個主題的先後排列是按照數目次序:有四項、五項、七項、八項幾種。考慮到全部總結是指示佛陀證覺之道,信應該居首位。在從事驗證證覺悟道的真理之前必須相信,起信是入流的第一步。
信等五根在這些經文中都算作一種「心根」,像眼耳鼻舌身稱為「身根」,用的是同樣的名詞,也是同樣的意義。當信根作出了可能的第一步,勇猛精進就是進一步勤修的根。念根的運用已經講的很多。
一直以來,禪定只是作為四神足的中心要素出現過,每一神足發生作用都要通過這一根。所謂「四禪定」並非佛教所獨有,佛陀未成道時從之問學的阿羅陀和鬱陀伽等人,已經在教導禪法。所以禪法不作為一個單獨的主題列於佛陀的教義總結中,而只當做人們已習知的東西,附屬於其它主題之下。
智慧理解顯然是在修行學道的每一階段必須起積極作用的一種根。沒有它其它根不能維持長久,所以其它根能發揮效力,要以它為先決條件。在八正道中,慧根居首位,但作為求道修行的一部分,當然慧根後於定根。五根顯然照所述次序輪流支配修行訓練。慧根的功用,佛門弟子應在對佛法僧三寶的慧解中確立信心;定中之慧可獲碩果,是大利益:智慧之心圓滿自在,離一切「漏」。
五力
三藏中提到各種力,這裡要談的是其中五種,按佛教的傳統說法即信、勤、念、定、慧 。看起來與五根相同,不過改稱為力。各部派的解釋一致,都說兩方面只是程度的差異。根不可動搖之時即成為力 。三藏並未授權給我們講比這更多的話,其實也並未授權我們就講這麼一點,只是我們在根與力的定義中讀出了它們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