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朗時,在市區晨沐廣場,經常能看到一隻只風箏在空中悠遊飛翔、升向高處。順著風箏線向下尋去,一名老人站在一個鐵架子前,專注地仰望天空,並根據風勢,時而收線時而放線……這名老人名叫黃忠康,自從退二線後他便愛上了放風箏這項運動,這一愛好已持續了20多年。
放風箏成最愛
黃忠康今年77歲,樂成街道人。「我退休後有三大愛好,讓生活變得很充實。」他笑道。
只要天氣好,黃忠康就喜歡騎上自行車,從市區雙雁公園出發,繞著樂清新城區騎行。有時興致高,一趟就近一小時。他還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的國畫課,靜下心來時就賞畫作畫。動靜皆宜的愛好,讓他自得其樂。而他最愛的,要數放風箏了。
說起風箏情緣,他就打開了話匣子。「放風箏不僅是孩子們喜愛的娛樂項目,對我們老年人來說,也益處多多。」他說,在開始接觸放風箏之前,他的頸椎不好,經常會有頭暈眼花的症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關於杭州風箏協會的報導,上面介紹了許多放風箏對身體的好處。他就想著也試一下,沒想到這一嘗試,他就愛上了這項運動。
「放風箏可以活動肩頸,對視力也有好處,跟著風箏走動走動,可以鍛鍊全身,非常適合老年人。」說起放風箏的好處,他一下打開了話匣子。退休後,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只要遇上有風的好天氣,他都會出來放放風箏。這些年,他放風箏的身影遍布許多地方,離家近的晨沐廣場、燈芯橋上,更是時常能見到他的身影。
自己動手改裝
不知不覺放了二十多年風箏,他晉級成「高階玩家」。普通的小風箏已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收集了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風箏,還開始自己動手改造風箏。
他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風箏,有展開後從1.5平方米到4平方米不等的三角風箏,有紅色大魷魚、黑色蝙蝠、大金魚等做工精緻的風箏……略數一數,這些年他收藏的風箏起碼有五六十個。
他還動手給這些風箏「改裝」:風箏的兩端加上細長的飄帶,穩定性得到提升;兩個小風箏被組裝成一個大風箏,面積大了可以飛得更高……這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一個3平方米大的三角風箏。風箏裝上了彩燈,在夜空中放飛時,猶如孔雀開屏,光彩奪目。他給這個風箏取了個很貼切的名字「夜光孔雀」。在夏夜的晨沐廣場上空,時常能夠看到這隻「孔雀」的身影。
自製放飛支架
前日,記者在晨沐廣場偶遇黃忠康時,他正在一個一人多高的鐵支架旁放風箏。只見他時而仰望天空,時而轉頭扶著支架,搖動支架上的手柄,調整風箏的高度。原來,他不只對風箏進行改造,還自己研製放風箏的支架,當天所見的這個大支架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黃忠康告訴記者,他放的風箏比較大,遇上大風要收線時,一個人時常會拉不動。「有好幾次,廣場上的小夥子看我這麼吃力,都趕緊跑來幫忙。」他笑道,這些慌亂的突發狀況,讓他很想找個放風箏的支架,但市場上沒有滿足他需求的架子,前年,他決定自己動手做一個。
這對曾在海軍服役、做過多年軍艦機械動力裝備操作和維護的他來說,並不是難事。他尋來鍍鋅水管、滑輪、自行車輪轂等材料,斷斷續續花了一周時間,拼裝焊接了一個立體支架:這個支架高1.7米左右,底部呈三角形,安裝了小輪子方便推行,支架上有若干個大小不一的滑輪,最大的一個輪盤上,纏著厚厚的尼龍風箏線圈。「放飛時,轉動輪盤就可以調節風箏線長度,從而調節風箏高度,省力了不少,而且更穩固。」他說,這個支架造好後,還經過了幾次調整。由於風力太大,自行車輪轂沒用多久就承受不住壓力變形了,他翻找了許多材料,最後選取了更加牢固的電瓶車輪轂。
除了這個大型支架,他還有四五個簡易的小支架,用的時候背在身上,每個支架的輪盤大小不一,可以放飛不同大小的風箏。這些獨創的小支架和形態各異的風箏,讓他每次在放飛的時候,總能博得許多路人的讚嘆。
「如今出來放風箏對我來說已不只是為了鍛鍊,更成為了我的一個興趣愛好。」他笑道。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