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又是一年春風暖,忙趁東風放紙鳶。紙鳶,就是風箏,眼下春風習習,很多人喜歡在戶外放風箏。這可不是兒童的專利,在淮北相山公園,只要天氣好,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名老人放風箏的身影。老人名叫陳宏祥,今年81歲。他不僅喜歡放風箏,還自製數百隻風箏,家裡儼然成了一個小型風箏博物館。
陳宏祥老人在家製作風箏。(淮北市洪山社居委供圖)
六歲扎出第一隻風箏
說起與風箏的故事,陳宏祥打開了話匣子。在他5歲那年,身為篾匠的外公給他做了一隻小風箏。從那時起,他便與風箏結緣。
「那時我還沒上學,就天天跑來跑去,放著玩。玩壞了,就自己摸索修理。」陳宏祥說,自己邊玩邊修,對風箏的結構了如指掌。慢慢地,他也就學會了做風箏。
記者了解到,6歲時,陳宏祥用2分錢的顏料、3分錢一張的桑皮紙,加上找來的幾根竹條,成功扎出了第一隻風箏。7歲時,他已經可以熟練地幫助小朋友們做風箏,並有了創新。
放風箏成了陳宏祥童年最開心的記憶,他也喜歡上了風箏。後來幾十年為生活奔波,放風箏、做風箏的愛好只能忙裡偷閒進行。直到退休後,陳宏祥才開始專心致志投入到這項愛好當中。憑著天生對色彩的敏感,以及年輕時打下的美術功底,還有積累的相關知識,老人風箏做得更好了。
收藏上百隻袖珍風箏
只要天氣好,陳宏祥都要到淮北相山公園放風箏。他放風箏和別人不同,不是帶一隻,而是帶四五隻風箏去。形態迥異的風箏成了市民眼中一道風景,常常引人駐足觀賞,還有風箏愛好者慕名而來,向老人討教做風箏的技巧。
「只要不下雨,一般上午8點到10點,下午1點到4點,我都去放風箏。」陳宏祥說,風箏不僅是愛好,更已經走進了他的生活,「我兒子在上海,孫子也長大了。他們常打電話問我今天做什麼呢,我說放風箏,他們就說好。如果聽我說沒放風箏,那他們就擔心了,還以為我生病了。」
這些風箏全部是陳宏祥自己做的,能拆卸、拼裝,方便攜帶。他說,有時清晨起早製作,花好幾個小時;有時放風箏回來,閒暇時分就在家裡拿起美工刀、竹篾做一會。
據悉,每隔一兩個月,陳宏祥都會在老伴的陪同下到市場上買竹子,回來後根據風箏的大小削製成篾條。他去上海兒子家時,也會順便購買杜邦紙,因為杜邦紙不僅有韌性,製作出來的風箏還能防雨水。現在網購方便了,只要老人需要紙張,兒子就會在網上買給他郵寄回來。
「我去兒子家也會帶著風箏和做風箏的材料,他那裡也有我一套工具,他們知道我喜歡風箏。」陳宏祥說,前段時間他剛從兒子家回來,因為疫情,沒辦法出外放風箏,他就在屋裡做風箏。
2008年,為慶祝奧運,陳宏祥特別做了一隻直徑近兩米的大蝴蝶風箏。家裡還珍藏了100多隻與真蝴蝶一般大小的袖珍風箏。捧在手心裡的蝴蝶風箏看上去翩翩欲飛,令人愛不釋手。不過這些小風箏是不能飛的,只能作為模型來欣賞。
數百隻風箏只送不賣
從童稚到耄耋之年,風箏一直是陳宏祥最大的愛好,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陳宏祥的家位於淮北洪山路上一幢家屬樓,家裡最多的就是風箏,有數百隻。老鷹、蟬、蝴蝶、蜻蜓……黑的、粉的、黃的……琳琅滿目的風箏掛滿了牆。臥室也成為了陳宏祥製作風箏的工作室,桌子上還放著半成品。記者了解到,製作一隻風箏並不簡單,短則需要幾天,若是做得精緻,甚至需要一兩個月。
「竹篾要先烤,烤了才能綁紮,然後再糊上紙,還要在紙上一筆一筆畫。」為了讓風箏看起來栩栩如生,陳宏祥還捉了一些蜻蜓和蝴蝶,邊觀察邊畫。前幾年,他的眼睛因白內障做了手術,不過他說這並不影響他製作風箏。「家裡人支持我,我就做著玩,這是一種樂趣。」陳宏祥說。
家裡有這麼多風箏,賣不賣呢?陳宏祥搖搖頭——不賣。「我這裡有幾十種風箏,起碼有幾百隻。」陳宏祥說,以前鄰居家孩子想要風箏,他就直接做好送給他們。現在他也會給朋友們做風箏,一起去放飛,但從不外賣。
陳宏祥說,放風箏時既能鍛鍊身體又愉悅心情,「我喜歡風箏,以後還會繼續放風箏、做風箏。這是我最大的愛好,也是我的一種生活。」
胡文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