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八旬老人痴迷做風箏70餘載 形態逼真只送不賣

2020-12-25 安徽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又是一年春風暖,忙趁東風放紙鳶。紙鳶,就是風箏,眼下春風習習,很多人喜歡在戶外放風箏。這可不是兒童的專利,在淮北相山公園,只要天氣好,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名老人放風箏的身影。老人名叫陳宏祥,今年81歲。他不僅喜歡放風箏,還自製數百隻風箏,家裡儼然成了一個小型風箏博物館。

陳宏祥老人在家製作風箏。(淮北市洪山社居委供圖)

六歲扎出第一隻風箏

說起與風箏的故事,陳宏祥打開了話匣子。在他5歲那年,身為篾匠的外公給他做了一隻小風箏。從那時起,他便與風箏結緣。

「那時我還沒上學,就天天跑來跑去,放著玩。玩壞了,就自己摸索修理。」陳宏祥說,自己邊玩邊修,對風箏的結構了如指掌。慢慢地,他也就學會了做風箏。

記者了解到,6歲時,陳宏祥用2分錢的顏料、3分錢一張的桑皮紙,加上找來的幾根竹條,成功扎出了第一隻風箏。7歲時,他已經可以熟練地幫助小朋友們做風箏,並有了創新。

放風箏成了陳宏祥童年最開心的記憶,他也喜歡上了風箏。後來幾十年為生活奔波,放風箏、做風箏的愛好只能忙裡偷閒進行。直到退休後,陳宏祥才開始專心致志投入到這項愛好當中。憑著天生對色彩的敏感,以及年輕時打下的美術功底,還有積累的相關知識,老人風箏做得更好了。

收藏上百隻袖珍風箏

只要天氣好,陳宏祥都要到淮北相山公園放風箏。他放風箏和別人不同,不是帶一隻,而是帶四五隻風箏去。形態迥異的風箏成了市民眼中一道風景,常常引人駐足觀賞,還有風箏愛好者慕名而來,向老人討教做風箏的技巧。

「只要不下雨,一般上午8點到10點,下午1點到4點,我都去放風箏。」陳宏祥說,風箏不僅是愛好,更已經走進了他的生活,「我兒子在上海,孫子也長大了。他們常打電話問我今天做什麼呢,我說放風箏,他們就說好。如果聽我說沒放風箏,那他們就擔心了,還以為我生病了。」

這些風箏全部是陳宏祥自己做的,能拆卸、拼裝,方便攜帶。他說,有時清晨起早製作,花好幾個小時;有時放風箏回來,閒暇時分就在家裡拿起美工刀、竹篾做一會。

據悉,每隔一兩個月,陳宏祥都會在老伴的陪同下到市場上買竹子,回來後根據風箏的大小削製成篾條。他去上海兒子家時,也會順便購買杜邦紙,因為杜邦紙不僅有韌性,製作出來的風箏還能防雨水。現在網購方便了,只要老人需要紙張,兒子就會在網上買給他郵寄回來。

「我去兒子家也會帶著風箏和做風箏的材料,他那裡也有我一套工具,他們知道我喜歡風箏。」陳宏祥說,前段時間他剛從兒子家回來,因為疫情,沒辦法出外放風箏,他就在屋裡做風箏。

2008年,為慶祝奧運,陳宏祥特別做了一隻直徑近兩米的大蝴蝶風箏。家裡還珍藏了100多隻與真蝴蝶一般大小的袖珍風箏。捧在手心裡的蝴蝶風箏看上去翩翩欲飛,令人愛不釋手。不過這些小風箏是不能飛的,只能作為模型來欣賞。

數百隻風箏只送不賣

從童稚到耄耋之年,風箏一直是陳宏祥最大的愛好,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陳宏祥的家位於淮北洪山路上一幢家屬樓,家裡最多的就是風箏,有數百隻。老鷹、蟬、蝴蝶、蜻蜓……黑的、粉的、黃的……琳琅滿目的風箏掛滿了牆。臥室也成為了陳宏祥製作風箏的工作室,桌子上還放著半成品。記者了解到,製作一隻風箏並不簡單,短則需要幾天,若是做得精緻,甚至需要一兩個月。

「竹篾要先烤,烤了才能綁紮,然後再糊上紙,還要在紙上一筆一筆畫。」為了讓風箏看起來栩栩如生,陳宏祥還捉了一些蜻蜓和蝴蝶,邊觀察邊畫。前幾年,他的眼睛因白內障做了手術,不過他說這並不影響他製作風箏。「家裡人支持我,我就做著玩,這是一種樂趣。」陳宏祥說。

家裡有這麼多風箏,賣不賣呢?陳宏祥搖搖頭——不賣。「我這裡有幾十種風箏,起碼有幾百隻。」陳宏祥說,以前鄰居家孩子想要風箏,他就直接做好送給他們。現在他也會給朋友們做風箏,一起去放飛,但從不外賣。

陳宏祥說,放風箏時既能鍛鍊身體又愉悅心情,「我喜歡風箏,以後還會繼續放風箏、做風箏。這是我最大的愛好,也是我的一種生活。」

胡文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鍾虹

相關焦點

  • 河間有位八旬老人成為痴迷製作風箏的「老頑童」
    85歲不服老,公園裡的「老頑童」風和日麗的日子,陳振先會準時出現在放風箏的人群中。陳振先退休前是教師,熟悉他的人都叫他「陳老師」。一提起那位喜歡在瀛海廣場上放風箏的老人,大家都知道說的是他。陳振先從小就喜歡做風箏、放風箏。那時候,裱糊匠會提前做好風箏,再擺攤去賣。陳振先沒事兒的時候,經常跑去風箏攤上看那些花花綠綠的各式風箏。
  • 漯河八旬老人放自製70米「龍頭蜈蚣」風箏引圍觀
    2月28日下午,在漯河市沙澧河風景區的空曠地帶,五顏六色的風箏漫天飛舞。其中一條做工精細的「龍頭蜈蚣」風箏,左右擺動,活靈活現,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不敢說在全省是最大的,但在漯河絕對排第一。」「龍頭蜈蚣」風箏主人萬大爺自信地告訴大河客戶端記者。
  • 中國龍、關公、虎頭……這些巨幅風箏都是這位八旬老人製作的
    中國龍、關公、七品芝麻官、包公、美女、虎頭等形式多樣的風箏,擺放在小區院落裡,它們個個製作精良,形象逼真。望著這些風箏,不少人向李年忠投去羨慕的目光,直稱他手真巧,「可想跟您學學」。退休後賦閒在家,既有了經濟條件,又有了充裕的時間,他就捯飭出存放心底多年的風箏,且要玩出個與眾不同。年輕的時候,老人比較愛學習,繪畫、書法等有一定的基礎,擁有了這些技能,為他製作風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平面風箏從構思到繪圖、裁剪、勾繪、縫製、骨架、上線等,到最後的成型,需要七八道工序,如果沒有很紮實的才藝和動手能力根本不可能完成。為了製作一個自認為漂亮的風箏,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
  • 老人痴迷根雕50載:為做「維納斯」遠赴羅浮宮觀察
    【解說】今年79歲的吉林長春市民郭相武自年輕時便痴迷根雕藝術,在他專門開闢出來的房間內,陳列著老人一生精心製作的根雕作品。老人說,每天都要進去呆上半天,擦拭這些物件。  郭相武是一名退休教師,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的他也擅長古董鑑賞。10月10日,記者來到郭老家中,了解他與根雕的點滴往事。
  •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條讓「兵馬俑戰車」動起來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條讓「兵馬俑戰車」動起來 2020-12-09 15:24:53,三十多年來一直「痴迷」於動態風箏製作,他便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風箏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天偉。
  • 新疆近八旬老人酷愛書法 毛筆撰寫三萬餘字裝訂成冊
    王小軍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12日電(王小軍 趙環) 新疆庫爾勒市近八旬老人王顯新酷愛書法,毛筆撰寫三萬餘字,裝訂成冊。6月12日,79歲的王顯新老人正在認真地用毛筆寫字。他用宣紙寫成的三萬餘字的冊子裡,包羅萬象,其內容有《道德經》《孝經》《千字文》和優美的唐詩宋詞等。
  •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2020-06-11 0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大到42平方米的巨型風箏,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
  • 八旬老人開摩託欲載百歲老母看病被罰,南京交警:系無照無牌
    2017-03-14 19:27 來源: 梅建明/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3月14日消息,3月10日上午10點多,在南京大廠新華路上,一名八旬老大爺騎著摩託車行駛在大街上,正好碰上南京化工園公安分局警方例行檢查,
  • 7歲開始製作, 重慶風箏老人65年做了2000多隻風箏
    重慶發布消息,他從7歲開始製作風箏65年來製作了兩千多隻談到自己半個多世紀的風箏情緣老人說「只因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的楊興鍾是遠近聞名的「風箏老人」。跨進楊興鍾家,仿佛走進了「風箏世界」。從沒有支架的「無骨風箏」,到尋常的平板動物風箏,再到立體的「巨龍風箏」,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存放著近百隻風箏。
  •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王三德正在放自製風箏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武漢1月21日電 (武一力)大到42平方米的巨型風箏,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記者21日在王三德的工作室裡看到,他自製的風箏有絹、布、塑料、綢、樹葉等多種材質,包含三國演義、紅樓夢、古代詩人、歷代皇帝以及花鳥蟲魚等主題,多是巴掌大小的微型風箏。
  • 上海六旬老人痴迷摺紙藝術 折啥像啥還要便宜賣
    原標題:視頻|上海六旬老人痴迷摺紙藝術 折啥像啥還要便宜賣  尖喙朝天,銀色眼珠炯炯有神,五彩的身子鮮豔奪目,火焰般的翅膀拱起蓄勢,細爪撐地待騰飛。五彩鳥栩栩如生,細看,竟全部由紙折成,裝飾以布娃娃的塑料眼睛、女孩子用的發卡等。
  • 農村1隻公雞養了8年,形態似老人,有人一口價500元卻不捨得賣
    俗話說「雞無六載,犬不八年」,意思是說養雞最好不能超過六年,而養狗不能超過8年。民間認為養的年歲越久,這些動物就會「成精」。當然了這個是傳說了,在農村裡一般養雞也就是兩三年,而狗的壽命則會長一些,但是超過8年的狗很少見。筆者的父母就養了一隻老公雞,這是在2002年的時候孵化出來的小雞,迄今為止足足已經有8年的時間了。
  • 八旬老人痴迷書法 歷時十年製作《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
    家住鹹陽興平的八旬老人吳志琪,一生痴迷書法創作和中國歷史研究,用十年時間書寫編撰完成了《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和《中國歷代簡圖》圖譜,將中國數千年歷史更替、朝代興衰、風雲變幻用一首詩和一張圖表展現出來,以實際行動傳播和弘揚著中華傳統文化。在吳志琪老人家中,他正在給前來參觀學習村民熱心講解書法作品。
  • 70歲老人守護昆明市五華區長蟲山20餘載
    他常年堅守林間崗位,他牽掛山裡的一草一木,他叫嚴紹忠  70歲老人守護長蟲山20餘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嚴紹忠今年70歲,已經在護林員崗位上幹了20多年。他是同事口中的「老山神」,也是長蟲山林地的「守護者」。  巡山騎壞5輛摩託  齊心協力保長蟲山8年平安  要守護長蟲山林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弱視八旬老人自製80根拐杖送社區殘疾人和老人
    楚天金報訊 金報訊 記者鄔紅波 通訊員孫薇、施敏報導:年近八旬的弱視老人,4年來走街串巷撿木棍,自製80餘根拐杖送給社區殘疾人和老人。昨日,老人對記者說:「今年眼睛壞得厲害,一隻已經看不見,另一隻看得很模糊,是時候也要給自己做一根拐杖了。」
  • 民間藝人廖林祥:痴迷二胡60餘載,手工造出精湛樂器
    常寧三角塘鎮幸福村74歲的廖林祥,痴迷二胡60餘載,近年來他又潛心研究,自製二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一位樂器達人。寒冬清晨,在廖林祥老人家中,這裡和往常一樣,又響起了悠揚的樂聲。幾位熱愛音樂的老人正聚集在這裡,每人手裡一把二胡,跟著廖林祥一起學習他們喜愛的二胡曲目。一手按弦,一手運弓,嘹亮而優美的曲調從指縫間流淌出來。
  • 長春老人醉心根雕50載:為做「維納斯」赴羅浮宮尋靈感
    長春老人醉心根雕50載:為做「維納斯」赴羅浮宮尋靈感 2019-10郭相武在研究製作根雕作品 劉棟 攝  今年79歲的長春市民郭相武是一名退休教師,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的他從年輕時起便痴迷根雕藝術。10日,在老人家中,記者看到了他精心製作的根雕作品。郭相武說,自己每天都要在這間房子裡呆上半天,擦拭這些物件。郭相武製作完成的根雕 劉棟 攝  「根雕美在自然,貴在發現。」
  • 八旬「辛痴」苦心孤詣五十載著書《幼安忠義錄》
    原標題:辛棄疾故裡有位八旬「辛痴」  濟南市區偏東北41公裡處,有個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叫四風閘,相傳建村於宋代,民族英雄、豪放派詞人——「一代詞宗」辛棄疾於公元1140年出生在這裡。
  • 重慶八旬老人「假死亡」註銷戶口 只因避免火化
    新華網重慶6月15日電 重慶大足區警方近日發現了一起八旬老人因不願去世後火化、於十餘年前製造「假死亡」註銷戶口事件。記者從大足區公安局了解到,經過民警反覆做工作,目前老人已經同意恢復戶口。  這一事件是今年5月28日大足區中敖派出所民警胡永剛在走訪居民時發現的。經詳細調查得知,老人王某現年八十餘歲,是四川安嶽縣人,結婚後將戶口遷至大足區中敖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