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白永志 陳秉恆 本報記者 崔春梅 攝影報導
每天,家住河間市瀛洲鎮十街村的陳振先都會看看外面的天——只要天氣好,他就會騎著三輪車,帶著心愛的手工風箏去瀛海廣場上放風箏。
迎著風,手裡扯著線,看著風箏徐徐升到空中,陳振先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儘管已經是85歲的高齡,但他依然愛玩風箏,是個名副其實的「老頑童」。
85歲不服老,公園裡的「老頑童」
風和日麗的日子,陳振先會準時出現在放風箏的人群中。陳振先退休前是教師,熟悉他的人都叫他「陳老師」。一提起那位喜歡在瀛海廣場上放風箏的老人,大家都知道說的是他。
陳振先從小就喜歡做風箏、放風箏。那時候,裱糊匠會提前做好風箏,再擺攤去賣。陳振先沒事兒的時候,經常跑去風箏攤上看那些花花綠綠的各式風箏。
上班後,陳振先偶爾做幾次風箏。1995年,陳振先退休了,他天天琢磨著做風箏。沙燕、八卦、金魚、蜈蚣……他做的傳統風箏精緻、漂亮,很多人都喜歡。
那時候,賣風箏的人沒有現在多,賣的風箏也大多是適合孩子玩的簡單風箏。陳振先放的各式風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時間長了,很多人都認識了陳振先,開始有人找到他家裡去買風箏。
每年春節到清明這段時間,是放風箏的好時節。陳振先便把他這一年來糊好的風箏掛在三輪車上,拿到公園裡去放。
掛曆紙廣告布飲料瓶,都是做風箏的好材料
鉗子、錐子、剪刀……在陳振先家,有不少做風箏的工具,有些工具已經用了20多年。牛皮紙、掛曆上的塑料紙、飲料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東西,都成了陳振先做風箏的材料。
做風箏的時候,陳振先會用稍大的刀子把竹子劈成細竹篾,再用一把小水果刀削竹篾。這把水果刀已經用了很多年,刀片都快磨沒了,但陳振先用著順手,一直捨不得換。
有時候,做風箏的竹子需要在水裡浸泡之後,用火烤一下,再彎出需要的形狀。陳振先把洗滌液的瓶子去掉上半部分,再在剩下的半個瓶子裡灌上蠟燭油,把它做成烤竹子的大蜡燭。
做蜈蚣風箏需要用雞毛。家裡的雞毛不夠用,陳振先就跑去扒雞店要點回來。早些年,有一種掛曆是用薄薄的塑料紙做成的。這種塑料紙特別輕,是製作風箏的好材料。陳振先就比著塑料紙上的花色進行剪裁,做出來的沙燕風箏十分好看。
沙燕風箏屬於硬翅風箏,結構相對簡單。陳振先先用細竹篾做成主骨架,再用兩根竹篾彎曲後綁在一起,做成風箏的「膀兜」,一隻可愛的沙燕風箏就做成了。用牛皮紙、毛頭紙等做成的風箏需要上色,陳振先會認真地給風箏畫上眉眼和寓意吉祥的圖案。
陳振先還擅長做蝴蝶、金魚、老鷹之類的軟翅風箏。拿老鷹風箏來說,需要先用竹篾做出老鷹的頭部和身體,再在左右兩邊各做一根翅骨,糊上尼龍布後,再畫上羽毛,裝上眼睛和用鐵絲、海綿條做的爪子。這樣的風箏做起來比較麻煩。
愛琢磨愛動手,手工做出傳統風箏
陳振先喜歡動腦子,在做風箏時用了不少心思。有些風箏不好攜帶,他就琢磨出一些小機關和卡子,把風箏做成摺疊的。
覺得普通風箏放起來不靈動,陳振先就把小飲料瓶去掉兩頭,把頂部和底部蒙上一半,用細棍穿起來安在「蝴蝶」「蜈蚣」的頭部。這樣,它們的眼睛變成了能活動的,放起來滴溜溜直轉。陳振先還想辦法在風箏上加一些能隨風震動的小物件,把風箏做成「帶響兒的」,或者在風箏上掛上漂亮的小紅燈籠……總之,他是怎麼有趣怎麼做,做出的風箏叫人愛不釋手。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振先沒有精力做複雜的大風箏了,現在專門做俗稱「送飯的」,學名叫「風箏碰」的風箏。
這種風箏一般做成小蝴蝶的形狀。它自己不會飛,需要藉助別的風箏才能飛上天。放風箏的人先把大風箏放到空中,等大風箏飛穩之後,放風箏的人就將設好機關的「送飯」小蝴蝶風箏掛在線上。「小蝴蝶」的翅膀是張開的,會順著風力沿線飛到最頂端。它一碰到大風箏,就會觸動機關,翅膀自動合攏,再順著風箏線一路滑下來。這就是小蝴蝶給大風箏「送飯」回來了。
別看這種風箏不大,做起來特別複雜。製作這種「送飯的」小風箏時,需要用一種小滑輪。剛開始的時候,陳振先去集上讓賣擀麵杖的人做這種小滑輪。賣擀麵杖的老人年紀大了,很少在集上露面。陳振先就用縫紉機上的梭子做成小滑輪。後來,他看中了重孫女喝的口服液的瓶蓋,就用吸管把兩個口服液瓶蓋粘在一起,做成小滑輪。
由於痴迷做風箏,陳振先的手變得非常粗糙,但他總是樂在其中。雖然年過八旬,但他依然精神矍鑠,在翩躚起舞的風箏中獲得無限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