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有位八旬老人成為痴迷製作風箏的「老頑童」

2021-01-08 今日滄州

本報通訊員 白永志 陳秉恆 本報記者 崔春梅 攝影報導

每天,家住河間市瀛洲鎮十街村的陳振先都會看看外面的天——只要天氣好,他就會騎著三輪車,帶著心愛的手工風箏去瀛海廣場上放風箏。

迎著風,手裡扯著線,看著風箏徐徐升到空中,陳振先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儘管已經是85歲的高齡,但他依然愛玩風箏,是個名副其實的「老頑童」。

85歲不服老,公園裡的「老頑童」

風和日麗的日子,陳振先會準時出現在放風箏的人群中。陳振先退休前是教師,熟悉他的人都叫他「陳老師」。一提起那位喜歡在瀛海廣場上放風箏的老人,大家都知道說的是他。

陳振先從小就喜歡做風箏、放風箏。那時候,裱糊匠會提前做好風箏,再擺攤去賣。陳振先沒事兒的時候,經常跑去風箏攤上看那些花花綠綠的各式風箏。

上班後,陳振先偶爾做幾次風箏。1995年,陳振先退休了,他天天琢磨著做風箏。沙燕、八卦、金魚、蜈蚣……他做的傳統風箏精緻、漂亮,很多人都喜歡。

那時候,賣風箏的人沒有現在多,賣的風箏也大多是適合孩子玩的簡單風箏。陳振先放的各式風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時間長了,很多人都認識了陳振先,開始有人找到他家裡去買風箏。

每年春節到清明這段時間,是放風箏的好時節。陳振先便把他這一年來糊好的風箏掛在三輪車上,拿到公園裡去放。

掛曆紙廣告布飲料瓶,都是做風箏的好材料

鉗子、錐子、剪刀……在陳振先家,有不少做風箏的工具,有些工具已經用了20多年。牛皮紙、掛曆上的塑料紙、飲料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東西,都成了陳振先做風箏的材料。

做風箏的時候,陳振先會用稍大的刀子把竹子劈成細竹篾,再用一把小水果刀削竹篾。這把水果刀已經用了很多年,刀片都快磨沒了,但陳振先用著順手,一直捨不得換。

有時候,做風箏的竹子需要在水裡浸泡之後,用火烤一下,再彎出需要的形狀。陳振先把洗滌液的瓶子去掉上半部分,再在剩下的半個瓶子裡灌上蠟燭油,把它做成烤竹子的大蜡燭。

做蜈蚣風箏需要用雞毛。家裡的雞毛不夠用,陳振先就跑去扒雞店要點回來。早些年,有一種掛曆是用薄薄的塑料紙做成的。這種塑料紙特別輕,是製作風箏的好材料。陳振先就比著塑料紙上的花色進行剪裁,做出來的沙燕風箏十分好看。

沙燕風箏屬於硬翅風箏,結構相對簡單。陳振先先用細竹篾做成主骨架,再用兩根竹篾彎曲後綁在一起,做成風箏的「膀兜」,一隻可愛的沙燕風箏就做成了。用牛皮紙、毛頭紙等做成的風箏需要上色,陳振先會認真地給風箏畫上眉眼和寓意吉祥的圖案。

陳振先還擅長做蝴蝶、金魚、老鷹之類的軟翅風箏。拿老鷹風箏來說,需要先用竹篾做出老鷹的頭部和身體,再在左右兩邊各做一根翅骨,糊上尼龍布後,再畫上羽毛,裝上眼睛和用鐵絲、海綿條做的爪子。這樣的風箏做起來比較麻煩。

愛琢磨愛動手,手工做出傳統風箏

陳振先喜歡動腦子,在做風箏時用了不少心思。有些風箏不好攜帶,他就琢磨出一些小機關和卡子,把風箏做成摺疊的。

覺得普通風箏放起來不靈動,陳振先就把小飲料瓶去掉兩頭,把頂部和底部蒙上一半,用細棍穿起來安在「蝴蝶」「蜈蚣」的頭部。這樣,它們的眼睛變成了能活動的,放起來滴溜溜直轉。陳振先還想辦法在風箏上加一些能隨風震動的小物件,把風箏做成「帶響兒的」,或者在風箏上掛上漂亮的小紅燈籠……總之,他是怎麼有趣怎麼做,做出的風箏叫人愛不釋手。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振先沒有精力做複雜的大風箏了,現在專門做俗稱「送飯的」,學名叫「風箏碰」的風箏。

這種風箏一般做成小蝴蝶的形狀。它自己不會飛,需要藉助別的風箏才能飛上天。放風箏的人先把大風箏放到空中,等大風箏飛穩之後,放風箏的人就將設好機關的「送飯」小蝴蝶風箏掛在線上。「小蝴蝶」的翅膀是張開的,會順著風力沿線飛到最頂端。它一碰到大風箏,就會觸動機關,翅膀自動合攏,再順著風箏線一路滑下來。這就是小蝴蝶給大風箏「送飯」回來了。

別看這種風箏不大,做起來特別複雜。製作這種「送飯的」小風箏時,需要用一種小滑輪。剛開始的時候,陳振先去集上讓賣擀麵杖的人做這種小滑輪。賣擀麵杖的老人年紀大了,很少在集上露面。陳振先就用縫紉機上的梭子做成小滑輪。後來,他看中了重孫女喝的口服液的瓶蓋,就用吸管把兩個口服液瓶蓋粘在一起,做成小滑輪。

由於痴迷做風箏,陳振先的手變得非常粗糙,但他總是樂在其中。雖然年過八旬,但他依然精神矍鑠,在翩躚起舞的風箏中獲得無限快樂。

相關焦點

  • 中國龍、關公、虎頭……這些巨幅風箏都是這位八旬老人製作的
    退休後賦閒在家,既有了經濟條件,又有了充裕的時間,他就捯飭出存放心底多年的風箏,且要玩出個與眾不同。年輕的時候,老人比較愛學習,繪畫、書法等有一定的基礎,擁有了這些技能,為他製作風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平面風箏從構思到繪圖、裁剪、勾繪、縫製、骨架、上線等,到最後的成型,需要七八道工序,如果沒有很紮實的才藝和動手能力根本不可能完成。為了製作一個自認為漂亮的風箏,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
  • 河北河間八旬老人開直播 網絡傳播冀中紅色文化
    【現場聲】八旬老人孫正開直播現場。各位網友大家好,我今天給大家講120師在冀中的戰鬥,在河間的戰鬥……【解說】一大早,河北省河間市81歲老人孫正開就在自己家裡,通過「快手」進行冀中紅色文化直播。一場直播下來,近兩個小時,老人依然談興正濃。
  • 八旬老人痴迷書法 歷時十年製作《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
    家住鹹陽興平的八旬老人吳志琪,一生痴迷書法創作和中國歷史研究,用十年時間書寫編撰完成了《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和《中國歷代簡圖》圖譜,將中國數千年歷史更替、朝代興衰、風雲變幻用一首詩和一張圖表展現出來,以實際行動傳播和弘揚著中華傳統文化。在吳志琪老人家中,他正在給前來參觀學習村民熱心講解書法作品。
  • 淮北八旬老人痴迷做風箏70餘載 形態逼真只送不賣
    紙鳶,就是風箏,眼下春風習習,很多人喜歡在戶外放風箏。這可不是兒童的專利,在淮北相山公園,只要天氣好,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名老人放風箏的身影。老人名叫陳宏祥,今年81歲。他不僅喜歡放風箏,還自製數百隻風箏,家裡儼然成了一個小型風箏博物館。陳宏祥老人在家製作風箏。
  •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條讓「兵馬俑戰車」動起來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條讓「兵馬俑戰車」動起來 2020-12-09 15:24:5383歲的老人,三十多年來一直「痴迷」於動態風箏製作,他便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風箏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天偉。
  • 漯河八旬老人放自製70米「龍頭蜈蚣」風箏引圍觀
    「這風箏大氣,你瞧這龍頭,惟妙惟肖,上有龍角,下有龍鬚,中間的大嘴巴張著,伸出四顆大牙,還吐著大舌頭。兩個大眼珠子,順風還能轉動呢,這麼長、這麼大的風箏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記者注意到,許多市民看到這個「巨無霸」風箏後紛紛誇讚了起來。記者看到,隨著風箏主人萬大爺的雙手不停滴上下擺動,身體時而前進時而後退,巨型風箏在天空中也是不停滴遊動著身子,非常壯觀。
  • 石家莊倆八旬老頑童掰手腕掰斷了手指起糾紛
    石家莊倆八旬老頑童掰手腕掰斷了手指起糾紛 2013-10-10 10:07:02 來源:燕趙晚報
  •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2020-06-11 0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大到42平方米的巨型風箏,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
  •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王三德正在放自製風箏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武漢1月21日電 (武一力)大到42平方米的巨型風箏,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記者21日在王三德的工作室裡看到,他自製的風箏有絹、布、塑料、綢、樹葉等多種材質,包含三國演義、紅樓夢、古代詩人、歷代皇帝以及花鳥蟲魚等主題,多是巴掌大小的微型風箏。
  • 7歲開始製作, 重慶風箏老人65年做了2000多隻風箏
    重慶發布消息,他從7歲開始製作風箏65年來製作了兩千多隻談到自己半個多世紀的風箏情緣老人說「只因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的楊興鍾是遠近聞名的「風箏老人」。跨進楊興鍾家,仿佛走進了「風箏世界」。從沒有支架的「無骨風箏」,到尋常的平板動物風箏,再到立體的「巨龍風箏」,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存放著近百隻風箏。
  • 巧手製作風箏
    我市就有一位製作風箏的達人,他製作的風箏非常精緻,就像一件件藝術品,這位老人叫張洪軍。 72歲的張洪軍老人是個風箏愛好者,他製作的風箏不僅多,而且樣式也奇特。近日,記者來到張洪軍家中採訪,只見他的書房牆壁上掛滿了他製作的精緻風箏,造型各異的蝴蝶、栩栩如生的金魚、獨特的扇面……他將這些擺好裝在鏡框裡。
  • 八旬老人鞋墊縫出「雙擁情」
    八旬老人鞋墊縫出「雙擁情」 2021-01-06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八旬老人愛讀書看報 製作剪貼本2萬餘冊
    原標題:八旬老人讀書看報長知識——製作剪貼本2萬餘冊 家裡就像個圖書館退休後愛上讀書看報,堅持25年剪貼報紙22328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85歲老人趙淼用剪貼報紙來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並把剪貼本免費借給身邊朋友。
  • 大爺手工製作80米長龍風箏放飛天空
    湖州風箏製作技藝丨風箏起源於中國,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風箏四藝」。 風箏在中國南北方稱呼不同,人稱「南鷂北鳶」。
  • 河間6位教師自製奶棗送學生
    日前,河間英華學校小學部五年級二班和六年級三班的學生們一起品嘗了「冬天的第一顆奶棗」。這些不是普通的奶棗,是他們的老師們親手製作的「溫暖牌」奶棗。▲為學生們製作奶棗24歲的尚蔚鑫是河間英華學校小學部五年級二班的班主任,喜歡在業餘時間做美食。
  • 堅持每天遊泳500米 八旬老人活得很青春
    郭大娘剪短髮,面色紅潤,臉上能看見少許皺紋,卻不見老年斑,皮膚顯得光滑、有彈性。「好多人羨慕我的紅臉頰,說和蘋果一樣,這可是遊泳鍛鍊出來的健康色!」老人驕傲地說。她愛戴棒球帽、穿運動衣,坐公交車,給她讓座的人不多,就是因為人顯年輕。「郭姐,早!」「郭大姐,你來啦!」遊泳館門口等了20多位中老年人,見了老人打招呼問好。
  • 八旬老人「囫圇吞棗」 棗核「穿越」到頸部皮下
    (原標題:八旬老人「囫圇吞棗」 棗核「穿越」到頸部皮下)
  • 八旬老人親自上門致謝「暖男」司機
    揚子晚報網12月4日訊(通訊員 戴燕 徐若男 記者 徐媛園)12月2日15:00左右,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來到46路公交線所在的景明佳園公交站房。老人一進門就掏出一張字跡工整的感謝信遞給車隊管理,希望幫助查詢那位熱心有愛的「暖男」司機。
  • 八旬老人中獎千萬後自殺
    近日,江西八旬老人,中獎千萬後於第二年自殺。2018年10月老人購買福利彩票中獎1195萬,稅後所得957萬。2019年7月,在山坡上發現老人屍體,警方現場勘察,排除他殺嫌疑,認定為自殺。財貨動人心,為財忘,也為財忙,兩個兒子因不滿財產分配,相互攻殲,相互詆毀,反目成仇,讓八旬老父寒了心。一張彩票毀了一個人,也毀了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