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近八旬老人酷愛書法 毛筆撰寫三萬餘字裝訂成冊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王顯新書寫「奮進」二字。 王小軍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12日電(王小軍 趙環) 新疆庫爾勒市近八旬老人王顯新酷愛書法,毛筆撰寫三萬餘字,裝訂成冊。

6月12日,79歲的王顯新老人正在認真地用毛筆寫字。他用宣紙寫成的三萬餘字的冊子裡,包羅萬象,其內容有《道德經》《孝經》《千字文》和優美的唐詩宋詞等。

79歲的王顯新老人用毛筆寫字。 王小軍 攝

「明年我就80歲了,在我過生日時,將完成四本冊子的撰寫,每本冊子都一樣,用各類書法體撰寫,留給我的四個孩子,每人一本,這是我能留給他們的禮物。」王顯新老人是書法愛好者,退休後練習書法20餘年,他目前是新疆和巴州老年書法協會會員。平時空閒時,他會教老伴彭傳瑛老練習毛筆字。

女兒王珂說,她非常喜歡父親的字,在她家的客廳裡,就掛著一幅父親親筆寫的書法字「厚得載物」。

「我們四兄妹家裡,每人都會有這樣一幅字,是父親寫的」。王珂說,「父母親用愛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父母親對生活的愛,對我們一生影響很大,看到兩位老人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是做子女的最大幸福」。

相關焦點

  • 巴中八旬老人酷愛書法 20多年手抄古文超千萬字
    原標題:巴中八旬老人酷愛書法 20多年手抄古文超千萬字 屈建功老人正在抄寫古文   四川新聞網巴中4月19日訊( 王鵬 記者 餘開洋 攝影報導)歷時20多個寒暑,以宣紙、毛筆蠅頭小楷抄寫四大名著以及其他古典書籍超千萬字
  • 老驥伏櫪志千裡 八旬翁圓書法夢
    家住黔江區城西街道的劉祿昌,是原黔江地區郵電局退休職工,從67歲開始追夢書法,重新確立習書套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書寫風格,尤其擅長草書。習書15年來,獲得了大大小小的獎項150餘項,劉祿昌今年82歲了,提起筆來依舊遒勁有力,流暢如雲,他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只要有夢想,啥時追都不算晚。12月8日,記者前往他家,目睹老人一展風採。
  • 老人4年用毛筆抄完90餘萬字繁體版《紅樓夢》
    陳文清老人向記者介紹他已經全部抄寫完畢且裝訂成冊的《紅樓夢》全集。3月10日,家住新疆烏魯木齊市幸福花園三期23棟樓4單元的陳文清,耗時4年1個月零6天後,完成了毛筆繁體字手抄《紅樓夢》,共在6522頁A4紙上書寫90餘萬字。13日,記者來到陳文清家,他家客廳牆上貼著的一幅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書法,臥室中則掛著老人自己創作的詩詞、畫的無線圖譜。
  • 寧鄉七旬老人3年用毛筆抄書300多萬字 一筆好字改變人生
    希望「好學」家風代代相傳 寧鄉七旬老人3年用毛筆抄書300多萬字 長沙晚報12月7日訊(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 通訊員 劉淑蘭)四大名著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一般人仔細讀完都需時日,更別說一筆一畫謄寫了。
  • 老人讀報16年裝訂成冊片兒紙不少,筆記寫下百萬字
    今年78歲老人薛謙,自退休開始就開始訂閱報紙,一堅持就是16年。更為難得的是自第一天起,這16年的報紙他每一份都完好無損的保存著,還按月將它們裝訂成冊,仔仔細細的摞在自家的臥室裡。「我2000年從省人社廳退休,2002年為豐富退休生活第一次訂了三秦報。」
  • 裝訂成冊的課堂筆記
    在我的辦公桌上放著六本厚厚的裝訂成冊的課堂筆記,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校學員自己親手整理、列印編輯的課堂筆記,這學習的態度和認真勁兒不亞於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中生
  • 書畫家張玉義手抄四大名著篆書版《三國演義》已裝訂成冊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 記者楊禮兵、通訊員王芹、賀望清報導:8月上旬,孝昌縣民間書畫家張玉義用古代篆文字體手抄的《三國演義》竣稿,裝訂成冊。  張玉義是孝昌小河鎮人,現年63歲,系中國古代懷素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全國藝術家協會會員、南嶺書畫院特約書畫家。
  • 八旬老人痴迷書法 歷時十年製作《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
    家住鹹陽興平的八旬老人吳志琪,一生痴迷書法創作和中國歷史研究,用十年時間書寫編撰完成了《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和《中國歷代簡圖》圖譜,將中國數千年歷史更替、朝代興衰、風雲變幻用一首詩和一張圖表展現出來,以實際行動傳播和弘揚著中華傳統文化。在吳志琪老人家中,他正在給前來參觀學習村民熱心講解書法作品。
  • 寧鄉七旬老人手抄四大名著,用時三年毛筆書寫300多萬字!佩服~
    可在寧鄉碧桂園就有這麼一位老人,從2017年開始,計劃歷時五年完成手抄四大名著,用的還是蠅頭小楷。目前已經抄完《紅樓夢》全本和《三國演義》112回,還剩下的8回將於2021年元旦前抄完。加上之前手抄的唐詩宋詞、《納蘭詞集》《東坡集》《花間集》等,他已經手抄300多萬字,讓人看了由衷敬佩。
  • 大會發言材料裝訂成冊
    大會發言材料裝訂成冊 日期:2002-03-07   「今年來參加大會,我從一件小事中看出了全國政協機關在轉變作風年裡的作風轉變
  • 寧鄉7旬老人手抄四大名著,用時3年毛筆書寫300多萬字!
    可在寧鄉碧桂園就有這麼一位老人,從2017年開始,計劃歷時五年完成手抄四大名著,用的還是蠅頭小楷。目前已經抄完《紅樓夢》全本和《三國演義》112回,還剩下的8回將於2021年元旦前抄完。加上之前手抄的唐詩宋詞、《納蘭詞集》《東坡集》《花間集》等,他已經手抄300多萬字,讓人看了由衷敬佩。
  • 蒙古族老太太耄耋之年毛筆書寫《蒙古秘史》
    數天前,她把書寫好的《蒙古秘史》複印並裝訂成冊,贈送給內蒙古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未來,她還希望能夠送給阿巴嘎旗博物館一份。  據公開資料顯示,《蒙古秘史》是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歷程的歷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對蒙古民族有著特殊的意義。原書是用畏吾體蒙古文即古蒙文寫成的,成書年代大約是十三世紀,作者佚名。
  • 八旬老人能寫一手「怪字」
    在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南箐片區核桃村,有一位八旬老人能寫出數十個不同筆畫的「文字」或「圖案」。說它是字,別人卻一個也不認識,似字非字;說它是畫,卻不能明白它的畫意,似畫非畫。而更多的字,一群人拿起研究半天,完全不認識。從漢字書法藝術角度來看,這些字筆法貌似行草風格,下筆流暢,很多字均為一氣呵成。從「章法」上來看,不像我國傳統的漢字書法的章法,行文中大字小字夾雜,無章可循,不知意欲何為。從書法水平來看,幾乎沒有大家喜愛的王體、顏體、柳體、趙體、歐體等傳統書法體的明顯痕跡。
  • 毛筆書法中「人」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古代著名碑帖例字賞析:1、《多寶塔碑》中含人字頭的字舉例。2、九成宮醴泉銘中含人字頭的字舉例。3、不同的書法名家書寫的「金」字,比較人字頭寫法上的區別。毛筆書法楷書草字頭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楷書「礻」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 河南這些在廣場上寫水筆字的老人,才是藏在民間的書法高手
    中國書法文化,源遠流長,近些年,在很多廣場上出現了在地上寫水筆字的老人,這個水筆字不是我們所說的水性筆,而是自製毛筆蘸水在地上寫字。有些人說這算不上真正的書法,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在河南柘城的北湖廣場上,就有一群這樣的老藝術家。
  • 1.3萬個「龍」字組成《萬龍圖》,八旬老人耗時3年創作巨幅書法
    說起巨幅書法作品《福壽中華》和《中華龍》,王鳳成老人特別激動,滿心歡喜地說,這兩幅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義。為了表達對祖國的感恩和祝福,我書寫了這幅70米長的《福壽中華》書法巨幅。」王鳳成老人感動地說。王鳳成老人的這個創意設計起於3年多前,有了想法後就立刻著手幹。
  • 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月」字做偏旁的字在漢字中非常常見,大部分月字旁的字和月 亮及身體部位有關。「月」字旁在漢字中所處的位置大概有三種,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還有時在字的下面。無論處於什麼位置,「月」字旁寫法都比較近似,但姿態不一樣。
  • 陳沫吾:談毛筆與硬筆書法的轉換問題
    ,如何較快實現這一轉變,儘快找到毛筆書法學習的門徑,是所有從學寫硬筆字起步而轉向毛筆書法學習的朋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雖然,2011年8月國家教育部下發了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明確了書法教育要進中小學課程,但是在可以想見的將來,鋼筆由於其便攜、快捷、適用的書寫不可能再退出我國基礎教育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事實上,現在確實有很多人甚至一些中老年愛好者的學書路徑就是從先學硬筆然後開始向毛筆書法轉變的。
  • 新型書法:退休老人苦練18年絕技,字寫在火柴棍上,要用放大鏡看
    今天介紹的這位老先生,叫杭家紀,已經從印廠退休18年,在這18年當中,他每天都會利用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練習書法。您也許會說了,退休後練習書法比較常見啊,為什麼要用大量篇幅來專門介紹這個呢?如果是普普通通的在宣紙上練練字,寫寫書法也確實引起不了筆者的注意,可今天這位老先生卻是在火柴棍、米粒、牙籤等等十分微小的東西上面寫字,字的大小只有螞蟻搬大小。
  • 八旬老黨員筆耕不輟寫下數萬字感恩語錄
    長沙縣星沙街道杉仙嶺社區八旬老黨員萬海濤家臥室的牆上掛著一幅感恩語錄,記載了他為黨奉獻的一生,也記錄了他的紅色信仰。八旬老黨員萬海濤筆耕不輟,每天堅持讀書看報,並運用書法愛好,把對黨的千言萬語寫成語錄。 盛磊 攝書房是萬爹最喜歡待的地方,書桌上擺放著各種書籍以及黨報黨刊,活到老、學到老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