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書法:退休老人苦練18年絕技,字寫在火柴棍上,要用放大鏡看

2020-12-16 涵泳深海

如今,老人們退休後的生活越來越豐富了,跳廣場舞、拉二胡、唱戲、下象棋、甩鞭子等等讓老人們退休之後不至於過於無聊還有利於老人們的身心健康,可謂是一舉多得。

今天介紹的這位老先生,叫杭家紀,已經從印廠退休18年,在這18年當中,他每天都會利用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練習書法。您也許會說了,退休後練習書法比較常見啊,為什麼要用大量篇幅來專門介紹這個呢?如果是普普通通的在宣紙上練練字,寫寫書法也確實引起不了筆者的注意,可今天這位老先生卻是在火柴棍、米粒、牙籤等等十分微小的東西上面寫字,字的大小只有螞蟻搬大小。在這麼小的東西上面寫書法,那是不是需要利用放大鏡?完全不用,老人雖已近耄耋之年,視力卻比許多年輕小夥子都要好,不過,我們一般人想要看清楚這上面的字,還真得藉助放大鏡看。

出生於上海的杭家紀,祖籍安徽,他命途多舛,年幼時因為戰爭被迫跟隨家人到處逃難,成年後,妻子也只陪他走了一半的人生之路就長辭於世,多年以來杭家紀沒有再娶妻,隻身一人拉扯孩子。儘管經歷了種種苦難,杭家紀依然以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上班之餘就練練書法,寫寫字,保持著一個文人墨客的精神面貌。退休後的他仍然堅持練習書法,此外,他想讓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了解書法,於是他還突發奇想,在米粒、牙籤等微小的東西上寫書法,然後把這些米粒、牙籤簡單包裝一下,再拿給周圍的青少年看,給他們講解書法文化。

用什麼字體寫呢?杭家紀對毛體書法情有獨鍾,他對毛體書法有著自己的理解:以剛表柔、以斜表正,圓中有方、動中有靜。字裡行間蘊藏著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恰到好處地描繪著人生的至高境界——波瀾壯闊。

如果只是單純的寫字,似乎意義不大,於是 杭家紀就繼續改變了方法,開始寫起了名人語錄。將名人語錄用書法體現在米粒、牙籤之上,螞蟻搬大小的書法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一些之前對書法了解甚少的青少年,通過杭家紀的這一舉措,對書法有了新的認識,還有一些朋友表示自己在退休之後也要練習書法。杭家紀老先生豐富了自己退休生活同時,也將自己的餘熱發揮了出來,對身邊的越來越多的鄰居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杭家紀剛開始在米粒、牙籤上寫毛筆字時,並不是很順利。比如在米粒上寫字,米粒很滑,一筆下去,米粒就會隨之滾動,剛剛寫上字的米粒不能去碰,不然字就會被碰掉。在牙籤上寫字時,許多牙籤很油很滑,不容上墨。於是杭家紀就在米粒和牙籤的選材上下足了功夫,有時為了挑選適合書寫的牙籤和米粒,杭家紀要用好幾天的時間走遍大大小小十幾個超市。找到合適的牙籤和米粒之後,還需要經過曬乾、上漆等多道工序才可以正式作為載體進行書寫。

如今,杭家紀老先生已經在米粒、牙籤上寫出了四萬多字的螞蟻般大小的書法字體,其中,大部分為唐詩宋詞和領導人的講話。在書寫、傳揚書法的同時,杭家紀還經常將自己的書新型法藝術品贈送給身邊的鄰居。有時還會特意為一些比他年紀還大的老人在牙籤上寫上祝福的話語,然後送給他們。時間久了,社區裡都知道了有這麼一位慈祥的微型書法老人在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自己的餘熱。

兩年前,杭家紀為當地的某景區書寫了兩百多字的注意事項,一共用了四十多根牙籤。杭家紀表示,由於自己的視力已大不如前,陸陸續續寫了一天才寫好這個注意事項。此外,杭家紀老先生還經常被邀請到社區、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藝術作品,交流自己對書法的認識和自己退休近二十年的的心得體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人退休之後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受到各界的關注。你身邊的老人們退休之後會做些什麼?歡迎留言討論。

謹以下圖獻給為現代藝術收藏品行業綠色健康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平臺:

相關焦點

  • 老幹部苦練18年「火書法」,用焊槍噴火寫書法「火」起來了
    有畫說|本期導讀書法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不管是在國家頂級的藝術館中還是在城市的公園中,你都能找到書法的身影:藝術館中常常有各種書法大師舉辦書法展覽,而公園中常常有退休的老人拿著大大的毛筆在地上寫寫畫畫,可以說書法不僅是高雅的藝術
  • 河南這些在廣場上寫水筆字的老人,才是藏在民間的書法高手
    中國書法文化,源遠流長,近些年,在很多廣場上出現了在地上寫水筆字的老人,這個水筆字不是我們所說的水性筆,而是自製毛筆蘸水在地上寫字。有些人說這算不上真正的書法,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在河南柘城的北湖廣場上,就有一群這樣的老藝術家。
  • 開創針管書法的兩人:一個射出標準印刷體,一個作品引領潮流
    02 邵巖的「醜書」只是一種自謙的說法,他本人到底是有著深厚底蘊的書法大家,他的射墨作品也得到了文壇認可,但那些隨意創辦「流派」的人則大多是為了博人眼球,他們的作品實在稱不上「書法」二字。不過,這針管寫字卻並非他一家獨有。在內蒙古有一位66歲的老人,在用針管射墨寫字這件事上,他已經苦練了足足25年。
  • 鞏義退休黨員堅持辦免費書法班18年,培養學生500多名
    鞏義市委調研員的崗位上退休。五步走是:第一步,要有一個正確的寫字姿勢,這是寫好字的前提。第二步要學好基本筆劃,這是寫好字的基礎。第三步要讓孩子懂得寫字的先後順序。第四步要弄懂字的結構搭配。第五步要常寫常練,熟能生巧。老鄭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記憶,每一步都編成了順口溜。例如第一步:筆桿拿直紙放正, 手指握緊腳放平。左手不停按住紙, 右臂一定要懸空。
  • 老人左右開弓 一首歌工夫寫出一副左右對稱的字
      看過金庸小說的人一定記得周伯通左手畫方右手畫圓而練成的神功,而在島城也有這樣一位65歲的老人張國航,他在寫毛筆字的時候左右手可以同步寫出左右對稱的字來,寫字同時還能哼著小曲,小曲唱完也正好寫完。  11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了金華路張國航老人的家中,老人中等個頭,精神矍鑠。
  • 日本200公斤海獅苦練「書法」 題字秀絕技(圖)
    資料圖:1月3日,日本橫濱市金澤區水族館內,一頭海獅用嘴叼著毛筆,一筆一划地寫出了「辰」字,意喻即將到來的壬辰龍年。資料圖:2011年1月3日,在日本橫濱八景島海島樂園,八歲的海獅「獅子」在馴養員的指導下書寫漢字「卯」迎接兔年的到來。新年到來之際,動物園的動物們為遊客獻上了精彩表演。
  • 巴中八旬老人酷愛書法 20多年手抄古文超千萬字
    「我的啟蒙先生名叫屈夢修,曾是清朝的一位師爺,後來在鄉裡做私塾先生,他曾經常告誡我們必須寫好毛筆字,因為『字如其人,人亦如字』。」屈建功說,他小時候因為寫毛筆字,沒少挨先生的戒尺,但他也喜歡上了寫毛筆字,上小學、中學、高中以及後來工作只要有時間他都愛抽空練字。   1994年,屈建功老人從當時的縣絲綢公司內退,退休後他選擇繼續追求年輕時的書法夢想。
  • 農民苦練書法30年,創作楷書9300字,錄入中華字體庫,網友:厲害
    20歲時,他因意外事故失去右臂,通過自身執著努力,在名師指點下,終於練成一手漂亮的左手書法。他的經歷值得學習!學習書法是很難的,需要去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人窮其一生,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是遲遲不能向前,只是介於在興趣和愛好之間,而對於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的一件事。
  • 河北一美術師苦練30年創鐵板作畫絕技
    3月16日下午,在河北石家莊「郭氏鐵板浮雕」創始人之一郭海博的工作室,他正在用鐵錘在鐵板上「作畫」。據了解,郭海博苦練30年,練就了「鐵板浮雕」絕技。鐵板浮雕是在生冷堅硬的鐵板上,經過拓印、正面鍛陰紋、打磨、火燒等十幾道工序,用榔頭、鏨子敲打出一幅幅生動逼真、質感強烈的藝術作品。
  • 河南農民喜歡書法,用煤灰寫書法,一手「毛體字」真漂亮!
    我們一起看看黃鐵圈的書法絕技吧!上圖中的老人就是黃鐵圈,我們看到黃鐵圈蹲在地上正在寫著書法,而他寫書法的方式也是非常的特別,不是用傳統的毛筆寫書法,而是通過手中握著的煤灰來寫書法,這樣的書寫方式我們根本就沒有見過,但是我們看到黃鐵圈寫出來的書法非常的漂亮,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也能通過黃鐵圈的書法字體知道這是一種「毛體字」,從字體的內容來看是《泌園春雪》,整幅作品無論是字體還是字與字之間的把握都是非常的到位,看到這樣的書法字體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佩服這位農村的書法高手呢
  • 甘肅老人在大米上刻字,一粒米刻出204個字,有望打破世界紀錄
    甘肅老人在大米上刻字,一粒米刻出204個字,有望打破世界紀錄本文章內容原創,文章中圖片來源於網絡,麻煩喜歡的朋友們給小編點個關注,給文章點個讚吧,也可以分享給自己的小夥伴看看喲。(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社會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陳金元是家住甘肅平涼的一位老人,老人雖然上了年紀,但是一直都會譜曲寫詞,最拿手的功夫實在大米上刻字,最多的時候在一粒米上面刻出了204個字,這些字十分微小,肉眼根本無法識別,必須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十分能夠令人震撼,據說有望能夠打破世界紀錄。
  • 山東農民苦練書法46年,自創用水瓶噴字,一幅書法作品賣10萬元!
    ,雖然羅明海是一位農民,但是他的書法功底那可是非常的深厚,練習書法46年並且創作出了獨特的寫字方式,那就是用水瓶噴字,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懷疑又是一位江湖大師呢? 其實這位山東農民羅明海在練習水瓶噴字前書法功底就非常的了得,我們看到他用毛筆寫書法的動作也是非常的專業,而且態度非常的認真,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精心寫出來的,沒有一個字馬虎過,正是這種認真的態度讓羅明海的書法功底大有進步
  • 豬肉哥苦練書法三年,買豬肉,順帶送張小楷,你還在說沒有時間練書法嗎?
    看完這幾幅小楷作品大家覺得怎麼樣?你肯定不相信這是出自一位苦練三年書法的快遞小哥之手寫的。2015年夏日有幸結識研習靈飛經多年的西域高人善卷居士,得其指點,於靈飛經臨寫頗有心得。小楷習作以靈飛經墨跡入手,兼學渤海、滋惠二本。取法魏晉,但又專注唐人寫經,遍臨諸帖,汲取營養,風格多變而獨鍾情靈飛經,故自取號「靈飛小弟」。
  • 獨臂農民苦練書法36年,完成9300字楷書創作,入選中華字體庫
    仕金正楷書失去右臂後的仕金正一度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作為一個獨臂的殘疾人,既無法正常耕種勞作,也沒有工廠願意接收自己,顧影自憐之下仕金正選擇用書法來排解自己的苦楚。從拿起毛筆那一刻起,仕金正至今在書法上堅持了三十六年。書法對於他來說已經從最開始的排解苦寂,變成了自己最鍾愛的藝術事業。
  • 射陽縣退休教師50年抄寫國學經典千萬字
    「我潛心鑽研蠅頭小楷,幾近著迷,每天端坐板凳上,寫字數小時,有時甚至10小時以上。」今年68歲的射陽縣退休教師王柱品說,他1988年參加全國書法大賽,獲得二等獎,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火堆撿字帖,雞毛沾水苦練書法「我從小就喜歡寫字,覺得拿毛筆寫字的人很了不起。父母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想學習全靠自己。」王柱品(筆名王祚品)介紹,他小學三年級時開始在米字格上練習毛筆字,五年級時,老師覺得他字寫得不錯,讓他出牆報,還代老師抄寫學生家庭報告書上的評語。
  • 新疆近八旬老人酷愛書法 毛筆撰寫三萬餘字裝訂成冊
    王顯新書寫「奮進」二字。 王小軍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12日電(王小軍 趙環) 新疆庫爾勒市近八旬老人王顯新酷愛書法,毛筆撰寫三萬餘字,裝訂成冊。6月12日,79歲的王顯新老人正在認真地用毛筆寫字。他用宣紙寫成的三萬餘字的冊子裡,包羅萬象,其內容有《道德經》《孝經》《千字文》和優美的唐詩宋詞等。79歲的王顯新老人用毛筆寫字。 王小軍 攝「明年我就80歲了,在我過生日時,將完成四本冊子的撰寫,每本冊子都一樣,用各類書法體撰寫,留給我的四個孩子,每人一本,這是我能留給他們的禮物。」
  • 老農苦練書法80年,從省內走向國外,當選書協主席!專家:沒入門
    老農苦練書法80年,從省內走向國外,當選書協主席!專家:還沒入門!他雖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他對練字學書法,比誰都認真。6歲時,被父親關在家裡,每天練字兩個小時。從那時候開始,他的這個習慣陪伴了他一生,每天兩個小時,練了80年,一直到86歲去世。他就是山東莒縣庫山鄉源河村農民王玉寬,字容普,號精勤室主人。他最擅長寫楷體,先學顏體以工穩厚重見長,又學柳體、歐體和趙體,汲取四家的楷體的精華,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他的楷書底蘊深厚,頗具魏碑之風,工整秀勁,嚴謹渾厚,法度森嚴,堪稱一流,深受大眾喜愛。
  • 農村小學女教師苦練粉筆字,用了1600支粉筆,寫成「印刷體」
    農村小學女教師苦練粉筆字,用了1600支粉筆,寫成「印刷體」。每個人都想能夠寫一手好字,但是練習書法的過程總是枯燥乏味的,無論是漢字還是英文,如果不能夠堅持,是很難從中體會到快樂的,所以不少人剛開始練習書法的時候興致很高,可是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 河南老人退休後重拾兒時夢想,希望辦全國書法作品展
    河南老人退休後重拾兒時夢想,希望辦全國書法作品展 2019-08-25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修表工苦練書法寫出0.8毫米字體,專家卻稱:沒有意義,不算書法
    造成這種對立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兩派觀念的不同:民間書法家的書法多是匠工,而專家的書法大都是寫江湖。▲創作者嚴水龍例如,一位修表工出身的民間書法家,他將小楷寫到了0.8毫米的程度,甚至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