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中培養出的神經元,帶領我們逆轉帕金森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Nayanan Siva 酷炫腦

來自Nautilus

以下為朗讀小姐姐全文音頻

作者 | Nayanan Siva

翻譯| 任成斐

改寫| 陳陽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 小注

朗讀 | 鴿仔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湘蓉

從理論上來說,不太可能憑空產生有功能的神經元或重建神經元迴路,但「天真」給了科學家們勇氣來挑戰現有的理論。

幾年前,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實驗室裡,一個培養皿中的細胞把眾多分子生物學家給難倒了:這原本是一些人類癌細胞,在恆溫培養箱呆了兩周後,表面卻無緣無故地長出了突起。這些細胞的負責人——薛願超,是付向東實驗室的博士後。他與同事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還請教了神經科學方向的專家。有人猜測這些細胞可能是神經元,但誰都沒法下定論。

在培養皿裡培養神經元並不稀奇,但一般神經元要從動物體內分離出來,或者由神經幹細胞分化而來。過去還沒有把癌細胞轉化為神經元細胞的報導。在實驗室條件下「製造」神經元細胞,一直是科學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希望實現的目標。一旦成功,這種技術將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療意義非凡。

而現在,這個主攻RNA結合蛋白的研究組卻無心插柳地從癌細胞中培養出了神經元。

彼時的博士後薛願超,現在已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他說:「當時我不知道細胞出了什麼問題,這困擾了我很久。」他的實驗使用某種幹擾RNA(siRNA)來消除人類癌細胞中的PTB蛋白。他培養的細胞系(cell line)原本應該會快速增殖,但是卻在實驗中意外地停止生長了,這才有了故事開頭細胞被擱置了兩周的情節。薛願超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之前實驗的失敗是因為培養皿被汙染,於是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來避免這個問題。

他們對於這個領域一知半解,也不明白他們正在與科學背道而馳。但這兩點反而成就了他們。天真讓他們一路前行。

「我們測試了所有能找到的細胞類型,然後對它們都進行了相同的操作——去除PTB蛋白,結果這些細胞都變成了神經元。」研究組長付向東說。隨後他們意識到,不管是成纖維細胞(註:一種可以合成胞外基質和膠原蛋白的細胞),癌細胞,膠質細胞還是其他的細胞,每當去除細胞的PTB蛋白,該細胞就會轉化成神經元。這個結果預示著「製造」神經元的巨大應用潛力。實驗的下一步轉向了研究小鼠模型上的帕金森病。帕金森病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一樣,治療很困難,目前也沒有治癒方法。人類的大腦通常在青春期就不再產生新的神經元了。所以,當現有的神經元受損或凋亡時,人體也就沒有新細胞來替換它們。

薛願超和同事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中腦黑質這個腦區上。中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是中腦中最大的細胞核團,其中有大量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釋放著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帕金森病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大腦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減少。如何把這些失去的神經元補回來呢?薛願超等人將目光投向了星形膠質細胞。這是一類狀似星星的細胞,在大腦中大量存在。它們不是神經元,但對神經的發育、生理機能也很重要。當神經元凋亡時,周圍的星形膠質細胞就會大量增殖。正常情況下,星形膠質細胞產生的RNA結合蛋白PTB1,抑制它們分化為神經元。基於這些特點,研究小組推測,如果在患有帕金森病的大腦中去掉星形膠質細胞的PTB1,就有可能轉化出新的神經元,進而有助於帕金森病的治療。

但是,這個想法受到了神經科學領域的質疑,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不太可能憑空產生有功能的神經元或重建神經元迴路。之前看到的這些結果都是在培養皿中進行的,這與在動物體內實驗之間還有很大的鴻溝。不僅如此,從實驗的角度來看,在活生物體內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的可能性更是渺茫。

面對這些挑戰,付向東認為,對神經科學的「天真」,反而給了他們勇氣來挑戰現有的理論。他的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攜帶siRNA的腺相關病毒,通過阻止Ptbp1基因的表達來抑制PTB蛋白的合成。他們使用帕金森病的模式小鼠,用氧化多巴胺(oxidopamine)消除了中腦的大多數多巴胺能神經元後,將它們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小鼠的中腦接受了病毒注射,而對照組小鼠的中腦則被注射了不帶病毒的siRNA。12周以後,實驗組小鼠轉化出的神經元已達30%至35%,而對照組小鼠中則沒有新的神經元產生。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他們還發現,星形膠質細胞不僅可以轉化為功能性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還能逐漸成熟並重建該區域的神經迴路,使運動功能障礙得以恢復。

神經科學理論說錯了。

研究小組意識到這種技術可以在大腦的特定區域將不同類型的細胞轉化為神經元;通過將帶有載體的病毒注射到大腦的皮質區域,皮質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轉化為皮質神經元。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年6月的《自然》雜誌上,結果表明他們已經在小鼠身上成功地逆轉帕金森病的症狀。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的研究員王新南對此評論道:「這是真正打破常規的創新。如果在人類中也有相似的神經機制,它將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全新的範式:我們只要把患者自身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就有希望產生療效。」

這類實驗並非沒有人嘗試過。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曾有瑞典的研究人員將帕金森病小鼠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誘導多巴胺能(iDA)神經元。但轉化率很低,並且iDA神經元無法形成遠距離神經元聯結,也無法完全恢復患病小鼠的運動能力。

這有可能是因為星形膠質細胞上PTB1基因的表達,抑制了它向神經元轉化的過程。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去除PTB蛋白可以使星形膠質細胞轉化功能完好的神經元。

「我的夢想是,在退休之前我們能夠進行一次臨床試驗,並且患者能從中受益。」

儘管薛願超與同事們完成了一系列設計巧妙的實驗,他們的成果發表還是遇到了一些障礙。2017年第一次投稿給一家學術期刊時,他們被拒了稿。付向東回憶道:「有三位審稿人看了文章後,私下打電話向我們表示祝賀。」他們對這項研究都評價為「振奮人心」的「重大突破」,但是出版社的編輯卻遲疑不決。再加上第四位審稿人質疑投稿者沒有正確解讀實驗結果,這篇論文最終並沒有被接收。

隨後,他們將論文提交給《自然》,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成功發表。這一次投稿後,仿佛曆史重演般,也有審稿人立即來電祝賀他們的「革命性工作」。而第四位審稿人則給他們出了難題:建議補做一系列驗證性的實驗。「他們建議了進行28項實驗,」付向東說,「但我們一個不落地做了。所以這篇文章的篇幅才這麼長。」

(Rivetti , 2017)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神經退行性疾病學系的研究員約翰·哈迪(John Hardy)認為,雖然這項研究對帕金森病治療方法的實際貢獻還不明了,但從基礎科學理論的角度看,非常振奮人心。

提到接下來的研究方向,付向東的目標是更大的動物,比如猴子,而最終目標則是人類,尤其是人類大腦的老化問題。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付向東對於其工作量和潛在問題有清楚的認識。他說:「我的夢想是,在退休之前能看到這項研究進入臨床試驗的階段,並且有患者能從中受益。」

面對同行質疑、資金不足、文章被拒,付向東和他的團隊是如何不忘初心,堅持不懈地奮鬥了十年呢?他謙遜地把這歸功於對科學的赤子之心,「作為基礎科學家,我們從沒想過自己會走上(醫學應用)這條研究道路。這也是純屬意外。」

研究者王新南對此補充道:「每個科學發現背後都充滿了『意外』。多數時候科學項目的進展並不會朝著原來的方向前進。面對這些『意外』,有時候是不是領域內的專家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者的處理方式。科學的突破,既要有辨別噪音和真正科學發現的眼光,又要有推動科學研究的能力。」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1. Durães,F., Pinto, M., & Sousa, E. Old drugs as new treatments for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Pharmaceuticals 11, 44 (2018).

2. Qian, H., et al. Reversing a modelof Parkinson’sdisease with in situ 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Nature 582, 550-556 (2020).

3. Rivetti di Val Cervo, P. Inductionof functional dopamine neurons from human astrocytes in vitro and mouseastrocytes in a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Nature 35, 444-452 (2017).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裡,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癌細胞中培養出的神經元,帶領我們逆轉帕金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Nature|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
    這些發現不僅證實了反義寡核苷酸在誘導神經元轉分化方面的有效性,還為開發帕金森病相關藥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圖4.PTB反義寡核苷酸也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症狀。綜上所述,付向東教授團隊利用腺相關病毒shRNA或反義寡核苷酸藥物降低PTB水平,成功地在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中腦,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並有效地逆轉了小鼠運動障礙的症狀。
  • 治帕金森新曙光:中美學者將腦中非神經元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
    科學家此前的研究認為,帕金森病的特徵是腦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的缺失。和其他主要神經退行性疾病類似,帕金森病目前尚無任何改善療法。其中一種潛在的方法是替換丟失的神經元來重建被破壞的神經迴路。當地時間6月2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SCD)、北京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研究團隊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或為探索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療法指出了一條新途徑。
  • 癌細胞「綁架」神經元幫自己壯大,科學家破譯癌細胞分子機制 |...
    研究表明,腫瘤裡如果含有許多神經元,病情就更嚴重。癌細胞和神經元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最新一期Nature封面文章揭開了謎底:癌細胞能夠把神經元「化敵為友」。簡單講,就是癌細胞能發射信號,促成一種腎上腺素神經元生長,這些神經元在癌組織中增殖,就等於在幫癌症壯大。
  • Nature封面 |多專家點評,重大突破,加州大學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攻克帕金森症候群
    轉分化神經元可以有效整合併重建遠程神經通路連接。  (a)螢光微粒逆向示蹤技術顯示新生神經元的遠距離連接;(b)化學遺傳技術模型進一步驗證新生神經元重建通路恢復功能(圖源自Nature )。除了利用腺相關病毒之外,作者還嘗試給帕金森病小鼠注射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發現其同樣能促進從星形膠質細胞到神經元的轉分化(圖4a),並且有效地逆轉了小鼠運動缺陷的症狀(圖4b)。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用幹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它通常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被診斷,它起源於黑質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退化。黑質是大腦的一個複雜而關鍵的區域,它受損會導致身體運動受損,身體的運動系統出現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顫抖和行走困難。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來源的多巴胺神經元移植治療帕金森
    2014年11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運動障礙,在世界各地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但目前的治療方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失去效力。在Cell Stem Cell 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從人胚胎幹細胞(hESCs)衍生的神經元移植,可使帕金森氏病模型大鼠恢復運動功能。我們的研究代表了臨床前評估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並為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治療帕金森氏病提供有用必要的證明。
  • Nature:腸道感染竟能引發帕金森病產生?
    Gruenheid相信,腸道感染與帕金森病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將促進對與這種疾病發生相關的免疫反應開展進一步研究,這將允許人們開發和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帕金森病是由大腦中一部分神經元--稱為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行性死亡引起的。這些神經元的喪失是在PD患者中觀察到的典型運動症狀(包括震顫和僵硬)的原因。導致這些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的原因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通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
    在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中,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為特殊的兩類,它們都是由於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導致。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絢爛多彩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視覺通路,而連接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元就是視神經節細胞。作為眼睛和大腦的唯一一座橋梁,視神經節細胞對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
  • 包含「分子鑷子」的全新帕金森療法正準備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新型藥物,旨在分解與帕金森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的聚集,可以有效減緩小鼠模型的疾病,研究人員現在正著眼於將這種全新技術推向人體試驗。分子鑷子是一種新型化合物,具有從解開異常蛋白質團塊的能力。
  • 帕金森有望被治癒,科學家通過神經因子保護多巴胺取得一定成果
    這些蛋白質通常存在於大腦中,並在保護和培養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包括對控制運動至關重要的多巴胺神經元)中起重要作用。 1993年,在實驗室測試中發現一種神經營養因子,稱為神經膠質細胞系神經營養因子(GDNF),可以保護多巴胺神經元。經過廣泛的實驗室研究,其中GDNF顯示出許多好處,於2000年代初期開始了臨床試驗。
  • 腸道感染會引發帕金森病嗎—新聞—科學網
    此時,SNc和紋狀體中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明顯減少。小鼠出現了抑鬱和焦慮跡象,嗅覺功能障礙,空間學習和記憶與認知能力等也出現障礙。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神經元》雜誌。 「由於這個模型是從腸道開始的,我們可以用它研究帕金森病發病的整個範圍和時間過程。」
  • 管住這個因子,神經元原位再生|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迎來「曙光」
    然而,nPTB在成熟的神經元中難以被捕捉到,因此一個有效的辦法是用siRNA技術敲降PTB,從而誘導nPTB的上升,但這一過程需要反覆執行,枯燥而低效。隨後,薛願超探索出一種「省力」的辦法:利用shRNA技術建立了一個可長期敲降PTB的穩定細胞系。
  • 腦科學日報:自主調節血糖的神經元;糞便可用於帕金森病早期診斷
    這群受微生物影響的神經元可自主調節血糖來源:小柯生命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Paul A. Mulle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微生物群調節的CART+腸神經元可自主調節血糖。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27日在線發表在《科學》上。
  • 百萬家庭在承受帕金森的痛苦,卻沒多少人知道大麻的療效|帕金森症|...
    是的,麥可·J·福克斯同樣是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主要症狀大多因為黑質緻密部的多巴胺性神經元退化,有的患者甚至喪失高達70%的神經元,當麥可·J·福克斯意識到他的小指開始抽動時,他的多巴胺神經元已經喪失了80%。病理。
  • 改善帕金森和神經元退化症
    SUNRISE-PD研究中AXO-Lenti-LD以及來自先前臨床研究中Prosavin的UPDRS OFF量表的詳細數據如下所示:Axovant公司研發執行副總裁Gavin Corcoran表示,「我們在SUNRISE-PD研究首個隊列中的重點是AXO-Lenti-PD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使用經過驗證的客觀評價工具評估療效。
  • 為脫髮、帕金森、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iPSC技術有多神奇?「星醫療」
    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還可能要面臨毛囊成活率低、毛囊資源乾涸以及移植費用高等一系列問題。就在即將崩潰之際,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出現了——人造頭皮生發。近期《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通過在體外誘導未分化人類幹細胞分化成為類皮膚樣結構,並經過4到5個月的培養後,就可以得到完整的「人造頭皮」。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如何更好地應對帕金森病?專家給出7個建議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導致帕金森病的病因? 帕金森病是由大腦中黑質區神經元(神經細胞)的漸進性障礙或惡化引起的。神經元功能正常時,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的重要化學物質,可作為化學信使在黑質(substantia nigra, SN)與基底神經節之間傳遞信息,這種信息傳遞可協調和平衡肌肉運動。缺乏多巴胺會導致神經功能異常,喪失控制身體運動的能力。 三、帕金森病可以預防嗎? 迄今為止,尚無有效預防帕金森病的方法。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資料表明隨年齡增長,正常成年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會漸進性減少。但65歲以上老年人中PD的患病率並不高,因此,年齡老化只是PD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P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
  • 國際妹 | 一支筆能測癌細胞 畫個圈還能檢測帕金森症
    該醫療系統CEO Gordon Crabtree表示,「事發之時,Alex的表現非常專業,她就是我們的英雄,我們很感激她對醫院和工作的付出。」(NPR)【鋒報】中國醫療市場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剛宣布與一家要在上海建醫院的公司籤訂協議,為其提供管理諮詢服務;梅奧醫學中心就表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加入梅奧醫療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