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帕金森新曙光:中美學者將腦中非神經元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

2020-12-17 澎湃新聞

科學家此前的研究認為,帕金森病的特徵是腦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的缺失。和其他主要神經退行性疾病類似,帕金森病目前尚無任何改善療法。其中一種潛在的方法是替換丟失的神經元來重建被破壞的神經迴路。

當地時間6月2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SCD)、北京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研究團隊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或為探索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療法指出了一條新途徑。

該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自然》,論文通訊作者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傑出教授付向東。付向東長期研究RNA的基本生物學,以及與之結合的蛋白質,在這些領域建樹頗豐,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官方新聞稿稱,這項發現「讓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神經科學」。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消耗RNA結合蛋白PTB(也被稱為PTBP1),在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分離的大腦星形膠質細胞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可以產生一種名為PTBP1的RNA結合蛋白,這種蛋白能防止星形膠質細胞變成神經元。

他們將這種方法應用於鼠腦,證明了星形膠質細胞向新神經元的轉分化,這些神經元向內源性神經迴路刺激並重新填充。並且,來自大腦不同區域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為不同的神經元亞型。

利用化學誘導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研究團隊還展示了中腦星形膠質細胞向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轉化,它可以提供軸突重建黑質紋狀體環路。值得注意的是,紋狀體的神經重建還伴隨著多巴胺水平的恢復和運動缺陷的修復。

重要的是,研究團隊發現,通過使用反義寡核苷酸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瞬時抑制PTB,也可實現類似的疾病表型逆轉。

論文指出,這些發現確定了一個潛在的強大的和臨床可行的方法,以治療神經退行性變取代失去的神經元。但作者警告稱,在該療法實際用於人類之前,仍需開展相關研究。在進一步完善後,這種療法有望治療帕金森病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通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
    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如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的失明、癱瘓,由退行性改變引發的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等。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
  • 管住這個因子,神經元原位再生|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迎來「曙光」
    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帶領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新方法,僅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6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
  • Nature|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
    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相關的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 ASO)也能達到類似治療效果。
  • Nature封面 |多專家點評,重大突破,加州大學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攻克帕金森症候群
    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相關的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 ASO)也能達到類似治療效果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沒有根治的方法,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多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數量也將逐漸增多。
  • 癌細胞中培養出的神經元,帶領我們逆轉帕金森
    在培養皿裡培養神經元並不稀奇,但一般神經元要從動物體內分離出來,或者由神經幹細胞分化而來。過去還沒有把癌細胞轉化為神經元細胞的報導。在實驗室條件下「製造」神經元細胞,一直是科學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希望實現的目標。一旦成功,這種技術將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療意義非凡。而現在,這個主攻RNA結合蛋白的研究組卻無心插柳地從癌細胞中培養出了神經元。
  • 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新聞—科學網
  • 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這種特性給人類帶來了無窮困擾: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失明、癱瘓,某些退行性改變引發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技術,挖掘出了神經細胞變身「超級替補」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昨天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帕金森氏病可在細胞之間傳播致神經細胞死亡
    研究小組將合成的錯誤摺疊的纖維狀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帕金森氏病的致病蛋白)注入到正常的、「野生型」小鼠大腦中重演了在人類帕金森氏病患者中看到的細胞死亡級聯反應。  神經元中豐富的α-Syn團塊以及中腦多巴胺生成神經元大量喪失是帕金森氏病的特徵。然而對於α-Syn團塊和神經退行性變之間的因果關係一直以來並不清楚。
  • 專訪付向東教授:神經元再生療法誕生始末|薛願超|海拉細胞|付向東|...
    [8]這是因為如果真的通過調節一個 RNA 結合蛋白就能誘導產生新的神經元,那麼在眾多因為神經元死亡而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都有可能通過阻斷 PTB 通路誘導產生新的神經元作為治療的手段。PTB 在神經細胞命運決定中的作用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 「再生療法」 帶來了新的曙光。付向東的團隊以分子生物學手段見長,但對於神經生物學實驗的經驗並不多。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HKBU)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科學》:線粒體或能促進大腦發育期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細胞轉變
    線粒體是能為機體每個細胞提供能量非常重要的小型細胞器,尤其是對於需要能量維持正常功能的大腦,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Flanders生物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能在大腦發育期間調節關鍵的事件,即如何調節神經幹細胞轉變為神經細胞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 神經元概述
    由於這種一致性,神經科學家通常將釋放穀氨酸的細胞稱為「興奮性神經元」,將釋放GABA的細胞稱為「抑制性神經元」。一些其他類型的神經元具有一致的效果,例如,釋放乙醯膽鹼的脊髓中的「興奮性」運動神經元和釋放甘氨酸的「抑制性」脊髓神經元。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遞質之間的區別並不是絕對的。相反,它取決於突觸後神經元上存在的化學受體類別。
  • Cell Rep:幹細胞轉變為神經元的新方法
    2016年12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於很難獲得功能完整的人神經元,在實驗室研究神經紊亂面臨著巨大挑戰。而最近一項由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新技術可以在實驗室快速高效地培養出與神經紊亂相關的神經元,這或許為神經紊亂疾病的研究帶來了希望。 根據釋放的神經遞質種類,神經元可以分為激活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如分泌穀氨酸鹽的神經元是激活性神經元,分泌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元則是抑制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是癲癇等疾病的罪魁禍首,但是目前研究人員對這種神經元知之甚少。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激活態的神經幹細胞(activated NSCs, aNSCs)可以產生神經祖細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神經祖細胞主要可以分化為新的神經元,小部分分化為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SVZ和海馬神經微環境在整體細胞組成和神經發生潛力上具有相似性。
  • 為脫髮、帕金森、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iPSC技術有多神奇?「星醫療」
    一旦這種方法實現了臨床轉化,除了治療脫髮外,燒燙傷、心血管疾病、遺傳病、視網膜病變、腦神經等患者也將迎來革命性的新療法。多能誘導幹細胞為何如此神奇?又將如何治療上述疑難雜症呢?1誘導幹細胞背後的密碼想要搞清楚誘導幹細胞,我們還得先知道,什麼是幹細胞。幹細胞是人體中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一類多潛能細胞。
  • 帕金森有望被治癒,科學家通過神經因子保護多巴胺取得一定成果
    這些蛋白質通常存在於大腦中,並在保護和培養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包括對控制運動至關重要的多巴胺神經元)中起重要作用。 1993年,在實驗室測試中發現一種神經營養因子,稱為神經膠質細胞系神經營養因子(GDNF),可以保護多巴胺神經元。經過廣泛的實驗室研究,其中GDNF顯示出許多好處,於2000年代初期開始了臨床試驗。
  • 中科院神經所第21年,砥礪前行(上篇)
    通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2020年4月8日,《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楊輝研究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