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2020-12-17 澎湃新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

《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

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

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沒有根治的方法,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多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數量也將逐漸增多。

在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中,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為特殊的兩類,它們都是由於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導致。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絢爛多彩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視覺通路,而連接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元就是視神經節細胞。

作為眼睛和大腦的唯一一座橋梁,視神經節細胞對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研究發現,很多眼疾都可以導致視神經節細胞的死亡,急性的如缺血性視網膜病,慢性的如青光眼。視神經節細胞一旦死亡就會導致永久性失明。據統計,僅青光眼致盲的人數在全球就超過一千萬人。

帕金森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它的發生是由於腦內黑質區域中一種叫做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從而導致黑質多巴胺神經元不能通過黑質-紋狀體通路將多巴胺運輸到大腦的另一個區域紋狀體。目前,全球有將近一千萬人患有此病,我國尤為嚴重,佔了大約一半的病人。

如何在成體中再生出以上兩種特異類型的神經元,一直是全世界眾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首次在成體中實現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

2020年4月8日23時,《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圖片說明:(上)CasRx通過靶向的降解Ptbp1 mRNA從而實現Ptbp1基因表達的下調。(中)視網膜下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的將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為視神經節細胞,轉分化而來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和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提高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下)在紋狀體中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的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從而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的運動症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

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在體外細胞系中篩選了高效抑制Ptbp1表達的gRNA,設計了特異性標記穆勒膠質細胞和在穆勒膠質細胞中表達CasRx的系統。所有元件以雙質粒系統的形式被包裝在AAV中並且通過視網膜下注射,特異性地在成年小鼠的穆勒膠質細胞中下調Ptbp1基因的表達。

大約一個月後,研究人員在視網膜視神經節細胞層發現了由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並且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像正常的細胞那樣對光刺激產生相應的電信號。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通過視神經和大腦中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將視覺信號傳輸到大腦。在視神經節細胞損傷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轉分化的視神經細胞可以讓永久性視力損傷的小鼠重新建立對光的敏感性。

為進一步發掘Ptbp1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的治療潛能,研究人員證明了該策略還能特異性地將紋狀體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非常高效的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並且證明了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能夠展現出和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相似的特性。在行為學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可以彌補黑質中缺失的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從而將帕金森模型小鼠的運動障礙逆轉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要將研究成果真正應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這些問題有待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尋找答案。

腦智卓越中心博士後周海波、助理研究員蘇錦霖、博士研究生胡新德、周昌陽、李賀、陳昭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楊輝研究員、博士後周海波為共同通訊作者。同時,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徐華泰研究員、張翼鳳研究員、姚海珊研究員和周嘉偉研究員對該研究給予了大力協助。該研究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基因編輯平臺、流式平臺、光學成像平臺和實驗動物平臺的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的項目資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通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
    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2020年4月9日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管住這個因子,神經元原位再生|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迎來「曙光」
    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帶領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新方法,僅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6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衰老普遍會伴隨認知功能下降和患腦部疾病(包括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細胞是否有助於大腦健康,甚至使大腦「年輕化」。本篇綜述討論了調控神經幹細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衰老的機制,重點關注了代謝、遺傳和微環境等因素。除此之外,本文還概述了目前使衰老NSCs年輕化的新興策略。
  • Nature|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
    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相關的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 ASO)也能達到類似治療效果。
  • PNAS:靶向鞘磷脂代謝如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做出的新研究,通過破壞神經元中一類脂質分子的合成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變性的症狀,最終提高了患病小鼠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 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這種特性給人類帶來了無窮困擾: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失明、癱瘓,某些退行性改變引發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技術,挖掘出了神經細胞變身「超級替補」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昨天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Nature封面 |多專家點評,重大突破,加州大學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攻克帕金森症候群
    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相關的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 ASO)也能達到類似治療效果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由穀胱甘肽(GSH)過氧化物酶4(GPX4)控制的細胞內微環境的氧化還原狀態失調引起的一種調節性細胞死亡(RCD),鐵螯合劑和親脂性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該過程。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
  • 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新聞—科學網
    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 治帕金森新曙光:中美學者將腦中非神經元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
    當地時間6月2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SCD)、北京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研究團隊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或為探索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療法指出了一條新途徑。
  • 袁鈞瑛課題組首次揭示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分子關聯
    幾十年來,無數科學家奮鬥在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第一線,想要找到背後的生物學機理,為全世界的患者帶來治療的希望。那麼多年過去了,人類在這一領域的進展依然不容樂觀。目前,針對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我們依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
  • Nat Commun:阿爾茲海默症病理蛋白與小鼠的細胞死亡有關
    這一最新發現來自RIKEN CBS的Takaomi Saido小組,他們使用了一種新穎的小鼠AD模型,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AD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毀滅性的條件表現為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也稱為Tau病理學。為了研究這些特徵之間的聯繫,研究小組確定了CAPON,一種與tau蛋白結合的蛋白質。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史丹福大學:新工程蛋白可阻止癌症生長並再生神經元
    史丹福大學:新工程蛋白可阻止癌症生長並再生神經元 2020-06-11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發明一種藥物引導幹細胞到達理想的位置,可提高其治癒能力
    這一發現發表在國家科學院會議記錄 (PNAS),可以改進現有的幹細胞療法,以治療脊髓損傷、中風、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神經疾病;並將其應用於新的疾病,如心臟病或關節炎。 當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小鼠同時接受治療性幹細胞(RED)和藥物SDV1a時,毒性細胞(綠色)就消失了。SDV1a與更長的壽命和延遲出現的症狀相對應。
  • WDR45通過調節內質網穩態和神經元死亡參與神經退行性病變
    在人類中,在自噬的多個步驟中起作用的各種基因的突變可引起廣泛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小鼠WDR45神經元特異性敲除可導致自噬和軸突變性功能障礙,運動協調性差和學習記憶障礙。因此,WDR45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自噬體的形成,其功能的喪失會導致小鼠行為異常。但WDR45的喪失如何導致BPAN中的神經變性的機制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