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鈞瑛課題組首次揭示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分子關聯

2020-12-16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幾十年來,無數科學家奮鬥在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第一線,想要找到背後的生物學機理,為全世界的患者帶來治療的希望。那麼多年過去了,人類在這一領域的進展依然不容樂觀。目前,針對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我們依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而對於其中最為常見的阿茲海默病,我們甚至開始懷疑,幾十年來的假說是不是錯了……

在領域進展緩慢的當下,哈佛醫學院袁鈞瑛課題組在今日帶來了一項重磅研究,有望解釋為何衰老會增加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了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兩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ALS)與額顳葉失智症(FTD)。先前人們發現,在患有這兩種疾病的患者裡頭,大約有十分之一會出現相同的基因突變,影響一個叫做TBK1的蛋白質的功能。它與程序性細胞死亡和神經炎症有關,而這些都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標誌。

這個蛋白究竟是怎樣影響了疾病的發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在小鼠體內敲除TBK1基因,想要觀察其帶來的後果。但實驗結果一度難以解讀:只缺少一條TBK1基因的小鼠和普通小鼠看起來一樣正常,而缺少兩條TBK1基因的小鼠,則會在出生前死亡。看起來,這條研究方法似乎是一個死胡同。

但研究人員們沒有就此停下探索的腳步。他們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過去的研究發現,RIPK1同樣在程序性細胞死亡和神經炎症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並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這個蛋白會不會和TBK1發生關聯呢?果不其然,當RIPK1的活性得到抑制後,哪怕TBK1基因都失去了功能,這些小鼠也能存活,並健康發育。這表明TBK1的功能與RIPK1息息相關,而後續的研究也證實,TBK1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會抑制RIPK1的活性。

本研究的圖示(圖片來源:《細胞》)

這一下子讓研究人員們想到了另一個能抑制RIPK1的蛋白——TAK1。有趣的是,隨著衰老,TAK1的表達量會不斷下降。在ALS患者中,這一下降趨勢更為明顯。研究表明,一旦TBK1與TAK1的活性同時下降,小鼠就會表現出ALS與FTD的典型症狀,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也會明顯減少。而當RIPK1的活性被抑制後,這些症狀能得到逆轉。

基於這些發現,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模型。他們指出,TBK1與TAK1就好像是RIPK1的雙重剎車,抑制這個蛋白的功能。如果一個剎車壞了(比如TBK1發生突變),另一個剎車(TAK1)還能繼續起作用。然而,隨著年齡增大,TAK1的表達量也會下降。這就好像另一個剎車也發生了鬆動,最終導致RIPK1活性的失控,帶來細胞死亡和神經炎症。這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TBK1發生突變的患者直到老年才會發病。

「我們的研究描述了首個將衰老與神經退行聯繫起來的分子事件。這些洞見非常重要,能幫助我們了解為何衰老個體容易患上神經退行性疾病。」本研究的通訊作者袁鈞瑛教授說道。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袁鈞瑛教授(圖片來源:袁鈞瑛教授實驗室官方網站)

袁教授同時指出,這一發現對於目前的基礎科研來說,也有實際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們的許多疾病模型都沒有考慮衰老的影響。今日發表的這篇論文,將讓我們從全局思考疾病,帶來更好的臨床試驗,增加我們找到潛在療法的機率。

我們再次祝賀袁教授的團隊能在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做出重要突破,也期待這一發現能順利轉化,為患者早日帶來創新療法。

參考資料:

[1] D Xu et al., (2018) TBK1 Suppresses RIPK1-Driven Apoptosis and Inflamm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and in Aging, Cell,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07.041

[2] Aging Connection - Study identifies molecular link between 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 Retrieved August 23, 2018, from https://hms.harvard.edu/news/aging-connection

相關焦點

  • 張杰教授課題組發文揭示胰島素抵抗導致神經元衰老的機制
    10月22日,廈門大學醫學院張杰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IF=19.912)上合作發表題為「Age-related hyperinsulinemia lead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neurons and cell-cycle-induced senescence」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神經系統的胰島素抵抗會通過誘導細胞周期重啟導致神經元衰老的現象和機制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與此同時,大量積累的證據表明,相分離的異常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早期誘發事件之一。作者們從包括從單個蛋白的相分離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複雜、多組分凝聚物的動態行為等多個層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介紹。
  •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激活自噬恢復細胞內穩態並清… 2020-09-2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甜菜根肽或可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候選藥物
    甜菜根肽或可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候選藥物 2020-11-02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鐵死亡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而Nrf2及其靶基因(Ho-1,Nqo-1和Trx)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篇綜述簡要概述了鐵死亡的調節機制,尤其是Nrf2在鐵死亡過程中的調節作用。
  • PNAS:靶向鞘磷脂代謝如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做出的新研究,通過破壞神經元中一類脂質分子的合成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變性的症狀,最終提高了患病小鼠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研究:補充線粒體素NADH或可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40年,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NDD)將會取代癌症,成為人類第二大致死疾病。然而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有效治療NDD。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壽命的延長應以延緩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為前提。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來源:BioArt近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與清華大學李豔梅課題組合作,發現在帕金森病患者富集的α-syn 39位Tyr磷酸化修飾 (pY39) 對於α-syn的液-固相轉化以及致病澱粉樣聚集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並進一步闡釋pY39磷酸化介導α-syn形成病理性聚集體的分子機制和結構基礎。
  • Neuron|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退行性病變(Neurodegeneration)不僅會在成年人中出現,在一些病例中,神經元的退變也可以出現在嬰幼兒期甚至是胚胎期。腦橋小腦發育不全(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PCH) 就是這樣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1】。
  • 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創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神經病學研究所與國際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辦的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雜誌日前正式創刊,全球發行。
  • 管住這個因子,神經元原位再生|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迎來「曙光」
    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40餘年,付向東從未像現在這樣興奮。他從一個完全基於興趣的科學問題出發,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一科學突破,不僅使他踏入了全新的「神經科學」領域,同時也為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 袁鈞瑛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袁鈞瑛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揭開細胞死亡的秘密  清華新聞網4月9日電 4月2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26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舉行。袁鈞瑛教授做學術報告。  袁教授首先介紹了necropotosis(程序性壞死)這一細胞死亡模式的發現和其主要特徵,她指出,necropotosis對於炎症性病變、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多種疾病和腫瘤耐藥性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necropotosis是指由死亡受體配體啟動、通過死亡受體介導的,在凋亡通路受到抑制的情況下發生的一類細胞壞死。
  • 昆明動物所揭示DNA去甲基化與阿爾茨海默病病變之間的關聯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種與衰老密切相關而複雜的多因素疾病,其發病機理較複雜。AD主要的神經病理特徵為β-澱粉樣蛋白沉積形成斑塊和微管蛋白tau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纖維纏結。
  • 楊競課題組: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2)楊競研究員與美國哈佛醫學院Zhigang He和杜克大學Fan Wang合作,在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著作章節「Chapter 10: Axon Maintenance and Degeneration」,綜述近年來在發育或疾病條件下神經軸突退行性病變相關分子機制的重要進展
  • ...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DCC/Netrin/Draxin複合體對神經元軸突...
    神經網絡的形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在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之間需要建立連接,它們延伸軸突以相互接觸。這些神經元在大腦和目標組織之間形成迴路,化學和電信號就通過這樣的迴路傳遞。這個過程主要依賴於位於神經元軸突頂端的生長錐。這些生長錐能夠感知環境,確定目標的位置並向其生長,使軸突一步步被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並最終達到靶細胞。
  • 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揭示細胞非自主性的線粒體應激新機制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Neuropeptide signals cell non-autonomous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研究成果,並於2016年11月8日以封面文章見刊
  • RNA剪接或許成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潛在分子靶標
    眾所周知,RNA剪接失調與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有關,例如脊髓性肌萎縮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而阿爾茲海默症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這一領域仍未得到詳細的研究。於是,在2013年,美國Emory大學的Seyfried教授課題組在這一領域開啟了最前沿的研究。
  • 這家初創穫7300萬美元融資促進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開發
    本次融資將推進兩款針對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型靶向治療藥物的開發。圖 | Escape Bio 研發管線(來源:公司官網)Escape Bio 目前有 2 款主要候選藥物:第一款藥物 ESB1609 是一種新型的口服腦滲透性和選擇性鞘氨醇 - 1 - 磷酸 5(S1P5)受體激動劑,旨在用於治療溶酶體貯積病和帕金森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