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R45通過調節內質網穩態和神經元死亡參與神經退行性病變

2020-12-11 蛋白質組學技術交流

題目:WDR45 contributes to neurodegeneration through regulation of ER homeostasis and neuronal death

期刊:Autophagy

影響因子:11.05

主要技術: CRISPAR-Cas9、WB、IHC、TMT蛋白組學 、PRM蛋白靶向驗證

研究背景

宏自噬是降解受損細胞器和蛋白質聚集體的主要細胞分解代謝過程。在人類中,在自噬的多個步驟中起作用的各種基因的突變可引起廣泛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小鼠WDR45神經元特異性敲除可導致自噬和軸突變性功能障礙,運動協調性差和學習記憶障礙。因此,WDR45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自噬體的形成,其功能的喪失會導致小鼠行為異常。但WDR45的喪失如何導致BPAN中的神經變性的機制仍不清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作者構建了WDR45敲除小鼠來模擬BPAN病變的複雜過程,並且利用TMT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和一系列細胞水平的驗證實驗來闡明BPAN樣病理變化的分子機制。

技術路線

實驗結果

1.WDR45基因敲除小鼠顯示認知障礙

首先作者利用CRISPAR-Cas9技術成功構建了WDR45基因敲除小鼠。

圖1-1 成功構建WDR45基因敲除小鼠

接下來作者利用6月齡野生型小鼠和WDR45基因敲除小鼠進行了一系列的行為學實驗,包括morris水迷宮實驗、8臂迷宮試驗、條件性恐懼實驗、旋轉實驗、三箱社交實驗、Pilocarpine誘發癲癇實驗等。結果表明實驗月齡的WDR45 敲除小鼠在運動協調方面沒有明顯損害的跡象,但是在空間學習和條件記憶方面存在認知障礙。另外,與野生型小鼠相比,KO小鼠表現出明顯地更短的潛伏期和更嚴重的癲癇發作。

圖1-2 行為學實驗,顯示WDR45基因敲除小鼠具有認知障礙

2.WDR45基因敲除小鼠腦內出現神經元丟失

由於BPAN患者成年後表現為神經變性病和帕金森病,因此作者利用免疫組化(IHC)和TUNEL染色等方法檢查了老年小鼠是否有神經變性的跡象。結果表明:WDR45敲除小鼠在老年時在前額葉皮質和黑質中表現出神經元丟失。

圖2 WDR45敲除小鼠在老年時在前額葉皮質和黑質中表現出神經元丟失

3.腦組織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內質網(ER)蛋白在基因敲除小鼠腦中的積累

作者設計了3個10標TMT定量蛋白組學實驗,分別研究了5對野生型(WT)小鼠和敲除(KO)小鼠的大腦前額葉皮層(PFC)、海馬(HIP)和中腦(MIB)組織的差異定量蛋白組學。共定量到近4000個蛋白,以FC>1.5,P<0.05的標準,在PFC、HIP和HIP組織中分別篩選到67、12、185個顯著差異蛋白,其中PFC和MIB共有30個顯著差異蛋白,HIP和MIB共有4個顯著差異蛋白。定量結果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兩種基因型在不同腦區的蛋白質表達譜是完全分離的。這些結果說明利用質譜定量的方法能夠通過WDR45的缺失來區分小鼠腦組織蛋白質組。

圖3 WT和KO小鼠腦組織蛋白質組定量分析

另外,生信分析結果表明,內質網(ER)蛋白在基因敲除小鼠腦中積累最為顯著,其次是脂質代謝過程和內膜系統組織。

圖4 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內質網(ER)蛋白在WDR45 KO小鼠體內積累

4.WDR45通過蛋白酶體和溶酶體途徑調節靶ER蛋白

接下來,作者研究WDR45如何調節內質網蛋白的水平。首先,Western blot 實驗結果證實WDR45 KO小鼠中腦內源性SEC22B顯著上調,與質譜定量結果趨勢一致。然後,作者在存在或缺乏BAFA1(一種阻止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自噬抑制劑)或MG132(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的情況下共表達WDR45和4個內質網蛋白,結果表明,BAFA1可有效地阻斷WDR45介導的SEC22B降解,而BAFA1和 MG132均可阻斷WDR45介導的BCAP31降解。而對照組,只有MG132對GFP的穩定性有輕微影響。這些不同的作用結果表明,位於內質網不同部位的蛋白質被不同的機制降解。此外,在細胞中通過shRNA敲低WDR45,與敲低Scrbl 相比,所有四種ER蛋白質在sh-WDR45的細胞都有積累,與KO小鼠腦中觀察到的效果類似。這些結果表明WDR45對內質網蛋白亞群的穩定性有負面影響。

圖5 WDR45介導靶標內質網(ER)蛋白的降解

5.WDR45缺失細胞可導致ER擴增,增加ER應激

隨後,作者研究了ER蛋白的積累是否與ER面積的擴大相關。通過標記內源性ER蛋白CALR(calreticulin),shRNA敲低WDR45與與敲低sh-SCRBL的細胞相比,顯示出明顯的內質網擴張。此外,使用衣黴素誘導內質網應激可導致外源WDR45被聚集到WT的ER中,而在WDR45缺失細胞沒有這種現象。免疫螢光分析結果表明,在內質網應激後,在WT皮質神經元的溶酶體(紅色)中積累了CALR蛋白(綠色),表明內質網蛋白的溶酶體降解需要WDR45。為了驗證內質網自噬的這種作用是否是細胞器特異性,作者用羰基氰化物間氯苯腙(CCCP)處理細胞來破壞線粒體膜電位。對照組細胞經CCCP處理24小時後,PRKN染色明顯減少,線粒體明顯萎縮,提示PRKN介導了細胞的有絲分裂。然而,在敲低表達sh-WDR45的細胞中,線粒體明顯增大。最後,對小鼠黑質的透射電鏡分析顯示KO小鼠內質網小管增大。因此,作者證明了宏自噬的缺陷導致了內質網和線粒體這兩個獨立細胞器的自噬缺陷。

此外,作者發現,誘導內質網應激可進一步促進ER伴侶蛋白HSPA5的表達。在KO小鼠的原代神經元中,作者還發現HSPA5表達增加,ERN1/IRE1激活,XBP1選擇性剪接增加。

圖6 WDR 45缺失細胞表現為ER應激增加,ER面積增加

6.WDR 45缺失導致ER應激後細胞死亡增加

接下來的實驗結果表明,在WDR45缺失的原代神經元中,ER標記的Calr水平升高,自噬受體SQSTM1積累,LC3-II:LC3-I比率降低。作者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組化的方法對小鼠腦中以SQSTM1積累為特徵的自噬缺陷和LC3-II:LC3-I水平降低,以HSPA5,DDIT3 / CHOP為特徵的ER應激增加以及ERN1 / IRE1途徑的激活,以及最終增加的細胞凋亡進行了重新描述。內質網應激誘導的細胞凋亡以CASP12的斷裂為特徵,在16個月齡時,作者還發現WDR45 KO小鼠PFC區CASP12的斷裂增加。但在腦組織中UPR通路的激活存在差異。KO小鼠EIF2A磷酸化增加,提示EIF2AK3活化,ERN1/IRE1磷酸化和ATF6(N末端)水平變化不顯著。在1月齡的KO小鼠中沒有觀察到內質網應激、未摺疊蛋白反應和凋亡的缺陷,這與衰老是神經退行性變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的觀點一致。

圖7 WDR 45缺失導致ER應激後細胞死亡增加

7.激活自噬或抑制內質網應激挽救細胞凋亡

作者進一步猜想是否可以通過調節自噬和內質網應激水平來實現對細胞凋亡的藥理挽救。作者使用雷帕黴素(mtor信號抑制劑)實驗發現,雷帕黴素誘導自噬可能有助於預防或減輕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性蛋白聚集。此外,作者還使用了牛磺去氧膽酸(一種內質網應激抑制劑)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雷帕黴素或牛磺去氧膽酸可減少WDR45缺失細胞中外源表達的ER蛋白SEC22B和SEC61B的積累。加重內質網雷帕黴素或牛磺去氧膽酸可減輕WDR45缺陷細胞的應激。同時雷帕黴素或牛磺去氧膽酸也降低了WDR45缺失細胞CASP3斷裂的增加。流式細胞術標記細胞表面標誌物ANXA5/ANNEXIN V和7-ADD的結果表明,雷帕黴素和牛磺去氧膽酸均可減輕tm誘導的細胞凋亡。最令人興奮的是,在培養的原代神經元中,tm誘導的自噬活性在KO神經元中有缺陷。雷帕黴素和牛磺去氧膽酸可顯著降低KO神經元CASP3的裂解。總之,這些數據提供了WDR45缺失導致自噬缺陷與內質網質量控制之間的完整聯繫;並提示β-螺旋槳蛋白相關神經變性病的潛在機制。

圖8 激活自噬或抑制UPR可挽救異常蛋白質加工並增加WDR45缺失細胞的細胞死亡

小結

該研究利用CRISPAR-Cas9構建了WDR45 基因敲除小鼠,然後利用RT-PCR、PRM分別從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驗證WDR45的敲除效果。一系列動物行為學實驗,包括morris水迷宮實驗、8臂迷宮試驗、條件性恐懼實驗、旋轉實驗等結果顯示WDR45基因敲除小鼠具有認知障礙。然後作者利用3 x 10標TMT實驗從分子層面研究了小鼠大腦組織的定量蛋白質組學,發現在基因敲除小鼠中的積累了大量的內質網(ER)蛋白。而後作者從細胞水平上驗證發現WDR45缺乏可引起內質網蛋白積累,從而導致內質網應激增加和內質網質量控制受損。未摺疊蛋白反應通過ERN1/IRE1或EIF2AK3/PERK途徑升高,最終導致神經元凋亡。通過MTOR抑制內質網應激或激活自噬可減少細胞死亡。因此,WDR45的缺失會削弱神經元的宏自噬機制,並導致細胞器自噬的損傷,提供了對BPAN病因的機制性理解和治療這種遺傳性疾病的潛在治療策略。

相關焦點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由穀胱甘肽(GSH)過氧化物酶4(GPX4)控制的細胞內微環境的氧化還原狀態失調引起的一種調節性細胞死亡(RCD),鐵螯合劑和親脂性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該過程。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
  • 阿爾茨海默症中鈣信號轉導與神經細胞死亡
    通過與蛋白質結合,鈣離子調節能量產生、神經元死亡等生理過程,並在學習和記憶中發揮重要作用。線粒體是細胞內重要的細胞器,以ATP的形式為細胞提供大部分能量。神經元的糖酵解能力有限,依賴於軟骨前體ATP的產生來維持離子梯度,並產生軸突和突觸的膜電位。線粒體除了提供能量外,還參與細胞內鈣離子信號的時空調節。線粒體鈣離子處理異常已在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觀察到,包括AD、帕金森病和亨廷頓病。
  •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AD中鈣信號轉導與神經細胞死亡
    1、線粒體鈣離子穩態與神經退行性變鈣離子是一種受嚴格調控的第二信使,對神經元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通過與蛋白質結合,鈣離子調節能量產生、神經元死亡等生理過程,並在學習和記憶中發揮重要作用。線粒體是細胞內重要的細胞器,以ATP的形式為細胞提供大部分能量。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 管住這個因子,神經元原位再生|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迎來「曙光」
    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帶領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新方法,僅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6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來源:腦友記BrainUp細胞屍體去除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實時成像。當神經元死亡時,細胞垃圾收集者就會利用精心設計的程序來處理細胞屍體並清除碎片。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
  • 楊競課題組: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楊競研究員在近期出版的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和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分別撰寫著作章節,論述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 PNAS:靶向鞘磷脂代謝如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做出的新研究,通過破壞神經元中一類脂質分子的合成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變性的症狀,最終提高了患病小鼠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研究:補充線粒體素NADH或可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
    NDD是一類發生在神經系統中,造成神經元及其附屬樹突、軸突和突觸,以及遍布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發生損傷或者功能失常的疾病,其中典型的疾病包括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等。
  •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腫瘤|腫瘤微環境|內質網|-健康界
    前言內質網(ER)是分泌和跨膜蛋白合成、摺疊和修飾的中心細胞器。ER中的蛋白質處理、修飾和摺疊是決定細胞功能、命運和生存的嚴格調控過程。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作用,產生不利的微環境,破壞腫瘤細胞和間質細胞的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淋巴細胞。
  • 死亡——細胞命運之終點
    《科學通報》發表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山研究員為通信作者的「細胞命運之終點——細胞死亡」一文,系統闡述了細胞死亡及其死亡的形式,以及這些死亡形式對癌症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意義,並進一步指出我們應該正確利用細胞死亡形式開啟生命與精準醫學新篇章。
  • 頂刊腦訊第47周 - 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Logothetis研究團隊在獼猴中使用跨結構電生理記錄的方法,證實了腦幹通過稱為橋腦枕波(PGO)的階段性腦波瞬時調節海馬神經網絡的活動。作者發現了兩種具有不同生理學特徵的PGO波是順序發生的,分別有選擇性影響高頻尖波和低頻theta波。兩種PGO波與相反的海馬spike區域的耦合有關,在出現尖波和theta波時促進不同神經網絡之間的高度同步。而且PGO波和尖波之間的耦合與不同的睡眠階段相關聯。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體內標記和顯微鏡檢查顯示,衰老過程中SVZ和海馬神經微環境的神經發生減少。這種減弱可能涉及多個細胞過程,如休眠的NSC增加、NSC自我更新減弱、神經元命運決定的衰退以及NSC死亡。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發生的減弱會伴隨著學習和記憶能力下降以及嗅覺辨別減弱,這表明與年齡有關的NSC缺陷可能會造成廣泛的功能衰退。老年人的神經發生下降與認知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
  • 第七章 神經組織--一、神經元
    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亦稱神經元。神經元數量龐大,整個神經系統約有1011個,它們具有接受刺激、傳導衝動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神經元的突起以特化的連接結構――突觸彼此連接,形成複雜的神經通路和網絡,將化學信號或電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給另一個神經元,或傳給其組織的細胞,使神經系統產生感覺和調節其他系統的活動,以適應內、外環境的瞬息變化。有些神經元還有內分泌功能。
  • Tanycytes能夠調節脂質穩態
    Tanycytes能夠調節脂質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4:12:16 瑞士洛桑大學Luc Pellerin 和Sarah Geller課題組合作發現Tanycytes(下丘腦室管膜 - 膠質細胞
  • 袁鈞瑛課題組首次揭示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分子關聯
    幾十年來,無數科學家奮鬥在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第一線,想要找到背後的生物學機理,為全世界的患者帶來治療的希望。那麼多年過去了,人類在這一領域的進展依然不容樂觀。目前,針對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我們依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
  • Neuron|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退行性病變(Neurodegeneration)不僅會在成年人中出現,在一些病例中,神經元的退變也可以出現在嬰幼兒期甚至是胚胎期。腦橋小腦發育不全(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PCH) 就是這樣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1】。
  • 中國科學家通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
    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沒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脅。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多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數量也將逐漸增多。
  • 研究發現關鍵內質網伴侶蛋白協同自噬途徑負反饋調節細胞應激反應...
    這一調控機制的發現為分子伴侶蛋白維持細胞內穩態的作用和機制提供了新認識。  內質網作為蛋白質加工的重要場所,其穩態對於維持蛋白質代謝平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內質網內未摺疊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的過度滯留會引起內質網應激。持續高水平的內質網應激與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如肥胖、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脂質代謝異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