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佤語意為「水邊的寨子」,這座具有400年歷史的佤族山寨坐落在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依著翁丁山,傍著勐卡河,居住著105戶佤族人家,是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傳統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村寨。翁丁至今依然沿襲著父系氏族社會的頭人制度,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佤族素來有「無門不成寨」的傳統,翁丁的寨門高達5、6米,呈典型的杈杈房結構,寨門上綴滿了牛頭骨,只有一個膚色頗深的村民在木訥地收著門票。從寨門進入寨子的彈石路上蔭翳蔽日,走在上面頓時涼爽了許多。彈石路兩旁隔三差五豎著很多木樁,每個木樁上都掛著牛頭,數不清的牛頭樁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翁丁的神秘氣氛。
穿過二寨門時正值午後時分,如洗的碧空之下是曬得發亮的寨中小路,強烈的反射光填平了路上的窪坑,但走起路來還需要不時看著腳下。路邊屋前的石頭和柵欄旁坐著三兩個佤族老阿婆,似乎聽不懂漢話,用掛在臉上的沉默表情回應著我們的問候。細細打量這些老人,黝黑的臉上堆滿了皺紋,暗色的裙子總是配著十分鮮豔的上衣,碩大的包頭圍巾裝飾著流蘇,和胸前佩戴的銀飾花盤中的花穗搭配得煞是養眼!更惹眼的則是手腕上寬大古樸的銀鐲子,飽經風霜的手上還不忘端著一根長長的菸袋杆。走過這麼多民族村寨,佤族服飾絕對時尚大氣上檔次,因為後面遇到的老阿婆更加有型,驚得我以為在拍時尚大片!
圍著寨樁大家盡情跳著集體舞,我隨著大家跳了幾圈之後,跑到最裡圈肆意拍著跳舞的人群,被歡快氣氛感染的人們也踴躍在鏡頭前展現出快樂的本真。唯有一位端莊的佤族少女稍顯安靜,黑色套頭衫外罩直筒淺灰色針織連衣裙,頭戴草帽,特別搶眼的是斜跨的大紅背帶,還有那標緻的面龐流露著嫻靜的笑意,令人印象深刻。
隨後信步前往寨子的制高點。觀景臺在翁丁寨子邊緣的一戶人家院子裡,是單獨搭建的露天二層小平臺。這裡緊靠著山坡,地勢開闊,視野良好。女主人看見我們上來,指了指院中豎立的二層瞭望臺,說了句「三元」,說實話這家女主人的普通話含混不清,聽了二遍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收費3元,趕緊給了她6元。兒子沒有上去的意思,女主人見狀趕忙退3元給我,我示意不用退了,拉著兒子爬上了觀景臺。看著兒子有些不解,我悄聲對他說:「讓人家多賺3塊錢不好嗎?你上來還能給我拍照片呢。」
此時已是午後三點多,北回歸線熾熱的陽光似乎依然不知疲倦地照耀著阿佤山,整個翁丁上寨毫無遮攔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茂盛的大樹和成簇的竹林自然形成寨圍,護衛著寨子,其間是層層疊疊的茅草房。遠山不遠,唯有藍天為伴。風中飄來歡快的鼓點,頓時讓翁丁寂靜的山野悅動起來。據說佤寨周邊的樹是不能砍伐的,阿佤人相信樹木是護佑村寨的神靈。
從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來看,佤族村寨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建築典範。
傳統佤族民居有兩種,一種是二層幹欄式竹木樓房,兩側屋頂呈牛角形叉,這種形制源於剽牛,故也叫杈杈房,是供父母大家庭居住的;另一種是四壁落地的雞籠小房,供獨居的人或者小字輩暫住。翁丁原始部落的民居分布在山間,這些鱗次櫛比的杈杈房經過常年雨淋日曬後,顯得很古樸,保持著佤族最傳統、最完整的原始風貌。
第二個觀景臺是在一戶人家的二樓,這裡可就熱鬧多了。井字形火塘位於二層的正中位置,三條腿的鐵架上坐著黢黑的燒水壺,上方懸掛著三層木框竹芭,分別散放著臘肉和茶葉,我似乎終於明白了煙燻臘肉的出處,普洱土茶的煙燻味道也有了答案。阿佤人崇拜火,每家必有火塘,取自新年的火長燃不熄,直到來年新年之前才把燃燒了一整年的火滅掉然後重新取新火。火塘的大小預示著主人家人丁興旺與否,因此哪怕就是一介老者獨守家中,也要把火塘做得大大的,有事無事都要燃一塘旺火,積滿煙垢的銅壺吊在房梁垂下來的鉤子上,茶罐裡似乎永遠散發的普洱茶香。一個遊客老哥和屋主人坐在火塘旁,一塊兒抱著碗口粗的竹筒抽著水煙。在雲南這種水煙比旱菸鬥更加常見,只是礙於不太衛生我沒敢貿然一試。見我上前拍照,天南海北的老哥倆兒樂不可支,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出門在外旅行,快樂來得就是如此簡單而又隨意,怪不得那麼多人都樂此不疲行在路上。
轉身來到觀景臺的另一側,窗臺上擺放著兩個歪歪扭扭的大南瓜,透過竹林間隙向寨子外面張望,周邊田疇環繞,梯田上泛著條條的嫩綠,還有叫不出名字的白色花田招惹著眼球;遠處的山坡上散落著大片的古茶樹。據吸水煙的屋主人講,那些茶樹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沒人打理、修剪和培育,純屬野生放養,最大的一棵茶樹王估計樹齡已過千年,著實有些驚到了我。
順著小路穿過水塘,向著寨子的另一側走去,在路上意外看到了剛開始搭建的樹上守地房,佤族也稱樹屋,竹筒為地竹片當牆,絕對原始另類,曾在戶外探險的節目中見識過,沒想到在翁丁看到了現實版的樹屋。
往前走意外遇見了剛才跳集體舞的那位佤族姑娘依巴,正和兩個後生在說笑。我見狀走過去和她們打招呼,漂亮的姑娘面對我這個陌生人笑得依然是那麼燦爛。尤其是她那端莊的臉上綻放的笑容流露著沒有任何掩飾的淳真,發自心底的微笑瞬間感染了我們,從此便牢牢地記住了她,有著一口雪白的牙齒、健康美麗的阿佤姑娘!
驚喜接二連三,往前走沒多遠,在一個岔路口又碰到一個穿著紅色佤族服裝的小姑娘,邊寫作業邊照看著茶葉攤兒。所謂的茶葉攤兒也就是背簍放在小路的拐角,上面鋪著藍色蛇皮袋,工工整整地擺著幾包密封袋包裝的普洱茶。留著劉海兒的小姑娘明眸善睞,言語輕柔,主動介紹說茶是自家產的,10元一包,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讓我很是吃驚!我問她叫什麼名字,她的回答讓我更加驚訝,居然叫朱茵,和主演香港版《射鵰英雄傳》和《蕭十一郎》的香港美女朱茵是同名。我以為聽錯了,和她開玩笑:「你要能寫出你的名字給我看,我就買你的茶。」小姑娘隨即找出紙一筆一划寫給我看,既乖巧又認真,可愛極了!爽快地買了茶,小姑娘很高興,羞澀地小聲和我說再見!回到北京我特意把朱茵家的普洱茶裝在了一個漂亮的茶葉罐中,還特意貼上了朱茵的標籤。這不僅僅是帶著煙燻味的普洱土茶,它還存儲了一個難忘的旅行記憶,因為太過美好,每當回憶起來竟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呢!
我們一直走到寨邊才掉頭抄近路往回走,路過一戶人家,竹竿上晾曬著一長溜兒紅線和藍線,在以灰黑色為主色調的寨子裡頗為顯眼,院裡還擺放著一架老式織布機。在崇尚男耕女織的阿佤山寨,至今女人們依然用最古老的方式織出佤族最傳統的圖案來裝點她們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仿佛一根根彩色的線串聯起了佤族女人的一生,傳承著千百年來阿佤人的古老傳統。
站在院中晾曬彩色背帶的佤族大姐笑著和我們打著招呼,在她指點下,我們從眾多彩線下鑽過來,跨過一堵矮牆便上到了另外一戶人家的杈杈房旁邊,拐了個彎兒終於找到了回山寨廣場的捷徑。
這戶人家在不寬的路邊也擺了個攤兒,一個上了年紀的佤族大姐攬著一個4、5歲的小女娃兒,面帶微笑打量著我們,似乎猜測著我們為何從她家房子旁邊竄出來。女娃兒睜著圓圓大大的眼睛,嘴巴上髒兮兮的,一隻手拿著蛋糕,向我張開另一隻手,吱吱呀呀說著什麼。我問佤族大姐孩子說什麼呢?她咯咯笑著告訴我說:「她說5元一袋。」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女娃兒竟也在推銷著她家的茶葉,問明白之後瞬間萌翻了我們爺倆兒。我蹲下身攥著女娃兒的手說;「寶貝,笑一個,5元嘍!」女娃兒鑽回大姐的懷裡,大家忍不住都笑了起來。於是我又收了一袋普洱土茶,份量雖少了一點,價錢卻便宜了一半,超值了!回京後我分別品過這兩份茶葉,口感基本一樣,只是新茶青澀感稍重,需要放上幾年,口感才會更好一些。
翁丁的廣場還是蠻大的,一棵高山榕的兩側坐落著二座寬大宏偉的佤族建築,左側是寨子裡最高的建築——佤王府,住著廣受尊敬的世襲佤王寨主楊巖那。精神矍鑠的楊老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瘦削的臉龐泛著精氣神。老寨主一邊用棍子撥弄著火塘,一邊和我們聊著家族往事。自打進門我就覺得佤王夫人肖依不勒有些眼熟,經兒子提醒我這才想起她原來就是我們初進寨門遇見的兩個老阿婆之一。只見大紅的上衣胸前佩戴著花型銀項圈,嫩粉色的頭帕換在其它地方也只有小姑娘才敢裹在頭上,此時穿戴在和藹的老夫人身上,時尚感爆棚。她不會說漢話,面帶微笑一言不語,手端著菸袋杆靜靜地陪坐在老佤王身邊,傾聽著我們之間的言語往來,嫻靜如斯!
告別了佤王老寨主夫婦倆,我們走出佤王府,此時太陽已經有些西斜。
廣場邊有兩個老太太抽著菸袋閒聊打發著午後時光,我們路過不經意回頭一瞧,又讓我驚豔不已。其中一個老太太裹著粉色花格頭巾,上衣是湖藍暗格底鑲著密密麻麻的小紅點,手腕上帶著一隻花卉紋飾的金鐲子,還帶著一隻超寬鏨刻著抽象符號的銀手環,深古銅色的臉上堆滿了開心的笑容,眉心下方長著一顆吉祥痣,笑開花的嘴中露出了僅有的兩顆牙,左手拿著銀菸袋杆,右手搭在額前,瘦削的身體居然拐了五個彎,太摩登了!真不敢相信在如此偏遠的邊疆,竟然有這等毫無矯揉造作的審美和大膽而美麗的穿著!即使火遍朋友圈的八旬老頑童王德順也會對這位佤族高齡超模刮目相看,我相信!
即將離開翁丁之時,回望高大的寨門心裡想:令人印象深刻的翁丁其實就是五個女人的故事。草帽美眉、小朱茵、五元女娃、佤王夫人和高齡超模個個都栩栩如生,我會永遠記著你們,肆意而美麗的阿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