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名片
黎傳緒 1952年12月出生,南昌市人。江西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首席專家、江西省教育廳語言文字工作小組專家、國家培訓計劃「小學語文教育」首席專家、江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導,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師、江西省省情教育專家、江西省高等院校(本科)精品課程《古代漢語》領銜;江西省政協特聘書法家、江西省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特約主持人名片
彭春蘭 1948年生於吉林延吉,祖籍江西安福。江西日報社原總編輯、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為江西省記協副主席、江西省散文學會會長。出版散文集《走過千年》、《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等專著。
漢字類比賽緣何大熱?
鍵盤時代讓漢字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書寫漢字激起眾人共鳴,各種漢字類比賽成為全民盛宴。
彭春蘭:由央視打造的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正在熱播,由南昌二中學生組成的江西代表隊發揮出色,9月21日將亮相半決賽。此前,由江南都市報主辦或承辦、您作為裁判長或評委的南昌首屆漢字聽寫大賽、江西首屆成語聽寫大賽,也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可謂掀起了一股漢語言旋風。能否談談,在鍵盤打字普及的當下,漢字類比賽為什麼還能如此大熱?
黎傳緒:近來,全國上下已經掀起了一股強烈的民族傳統文化之風。各地紛紛舉辦「漢字聽寫大賽」、「成語聽寫大賽」、「漢字英雄」等活動,甚至還有「詩詞背誦大賽」、「傳統文化名人挑戰賽」等等,頗受歡迎,反映出廣大民眾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回歸和復興的強烈期盼。
漢字類比賽大熱的社會背景,正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的具體表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我們努力建設文化強國。弘揚我們燦爛的文化,傳承我們優秀的母語,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解放思想、學習外國經驗的同時,不可否認我們曾妄自菲薄,甚至是自慚形穢,比如說對外語過度的熱捧和重視。中考要考外語、高考要考外語,各學科相比外語的比重最高;考碩要考外語、考博要考外語,不論專業外語分數全國一條線。根據我們的了解,在校本科學生為了考碩,要用大半的時間和精力對付外語,因此,他們英語可能通過考碩,但是他們的專業水平卻很難提高。文科類的碩士之中,有大部分人本科學的是外語專業,其專業水平就更難說了。著名畫家陳丹青博導說過:如果要考外語,我自己連碩士也考不上。現在,畫得好的學生,考不過外語;考得過外語的學生,畫得不好。於是,陳丹青憤而辭去博導,在國內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另外,各行各業所有的職稱評定,不論專業都必須通過外語考試。我們曾經作過調查,參加工作之後還需要經常運用外語的人員,不會超過百分之五。事實上,即便是一些外語曾經考過專業8級的人,多年之後也會因為工作關係而將其放棄。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
對外語的過度重視,也使得母語教育顯得比較尷尬,幾千年傳下來的國學、書法課紛紛不見了。如今,隨著電腦的廣泛普及,智慧型手機的興起,一方面漢字輸入的簡捷、快速、準確,使其成為大家離不開的工具;另一方面,鍵盤時代也讓漢字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許多人能打字不能寫字,能打字不會認字。於是,重新書寫漢字激起了眾人的共鳴,各種漢字類比賽成為新時期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全民盛宴。
漢字的生命力與魅力
多個時代,一度提出過運用漢語拼音、徹底廢除漢字,但實踐檢驗發現,漢語拼音不可能替代漢字。漢字不僅是人們的語言交際工具,還可以是最玄妙的書法藝術。
彭春蘭:漢字類比賽,能夠在電腦時代、智慧型手機時代吸引眾多人的關注,應該說主要還是由於漢字自身的魅力使然。中華漢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結晶。黎教授能否談談漢字有著怎樣的生命力?在當今社會,其魅力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黎傳緒:對漢字的認識,百餘年來有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正因為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經歷,漢字的生命力與魅力在今天才更深刻地重新顯現出來。
甲午戰爭之後,中華民族才開始覺醒。一些志士仁人在探究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源,最後得出結論: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低下。究其原因,在於漢字。因為西方發達國家都是拼音文字、日本也是假名(即注音符號),唯獨我們是象形文字。於是乎,陳獨秀說得輕飄:「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魯迅講得決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瞿秋白罵得狠:「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為了廢除漢字,當時語言學界的大師們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出一套注音字母。這套注音字母本質和拼音字母相同,至今仍然在臺灣地區運用。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度確立了「漢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必須簡化漢字」的方針。1952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重點研究漢字簡化問題,1956年公布《簡化漢字表》,1958年實施《漢語拼音方案》。曾有過計劃,上世紀60年代初就可以全面運用漢語拼音、徹底廢除漢字,但實踐檢驗發現,漢語拼音不可能替代漢字。現在,大陸使用簡化字,我國臺灣和海外華人使用繁體字,原本統一的漢字被分割成兩個系統。作為語言文字工作者,我很期待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二次「書同文」。
現在,世界上很多語言文字學家都在重新審視漢字,都得出共同的結論:漢字(象形文字)絕對優於拼音文字,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更科學。
第一、以形表義,易於理解、記憶。拼音文字以字母組合而成,能夠表音,但是不能表義。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畫成其物」,能夠「視而可識、察而見義」,說白了就是一幅圖畫。舉數例證明:
其實,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字都走過「象形」之路,只是它們後來都因為陷於絕境而改走「拼音」之路,唯有漢字修得正果。
第二、以其形象,促進大腦發育,開發早期智力。科研成果顯示,認識漢字能夠促進少年兒童的大腦發育。研究證明:拼音文字是由大腦左半球來處理的,所以拼音文字叫「單腦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其中大部分的形聲字的聲符又具有注音作用,所以既可以由形知音,由左腦來處理,又可以由形知義,由右腦來處理。例如「注」字,形符「三點水」表示字義和「水」有關,聲符「主」表示讀音。因此,漢字是「復腦文字」。
第三、漢字書寫能夠成為藝術。由於漢字是象形文字、是一幅幅的圖畫,有上中下、左中右、半包圍、全包圍的各種結構,有幾百個偏旁部首,有近百個筆畫,因此形體變化無窮,古人有云「一字一法」,還有線條筆畫可以無限變化。因此,漢字不僅是人們的語言交際工具,還可以是最玄妙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你看英文法文俄文德文等等拼音文字,鮮少看到書法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