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古文字與...

2020-12-15 河南大學新聞網

2020年10月15日下午,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古文字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座談會在明倫校區新行政樓308會議室舉行。

河南大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孫君健,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展龍、副院長孔令剛,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苗長虹,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蘊智等領導老師出席儀式。來自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和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40餘名師生與會。儀式由展龍主持。

孔令剛宣讀「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文件。

在熱烈的掌聲中,孫君健向王蘊智頒發「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牌匾。

王蘊智在發言中表示,甲骨學是河南大學的優勢學科,有著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優良傳統,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要進一步發揚河南大學前輩們的優良學風,將漢字學和甲骨文資源方面與許慎文化、許慎精神聯繫在一起,把河南省的甲骨文、古文字和漢字學做好、做大、做強。

苗長虹表示,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河南大學在人文學科領域的重大舉措,一方面延續了河南大學在古文字方面的傳承;另一方面在古文字領域將繼續發揮擔當作用,體現責任意識;第三方面要依託研究中心整合河南大學的學術資源,形成合力。他同時希望學校能夠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門藝從河南大學甲骨文等古文字學專業的輝煌歷史、持續發展、專業特色、學科展望等四個方面作了題為《千秋甲骨河山重,百年河大薪火傳》的總結匯報;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重生在匯報中回顧了河南大學古文字與計算機專業合作的歷史,並介紹了「綴多多」等一些具有轟動性的研究成果,他和團隊設計了新穎的甲骨綴合算法,以期利用人工智慧徹底解決甲骨綴合問題。

隨後與會人員紛紛發表意見和建議,就相關問題展開了充分探討與交流。塗白奎教授指出要進一步加強人員和資源的整合,同時希望學校在學術發展和制度層面給予支持和幫助;張生漢教授表示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定位準確,優勢突出,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但同時要在課程設置、體制機制、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適度改革;辛永芬教授表示願與中心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合作。

展龍表示: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要不斷引進人才、聘請專家、形成團隊;培養博士和碩士,形成良好的培養方案;作為一個團隊支持河南大學文科實驗室的建設;成立展覽館;爭取國家經費資源,形成校內外協同攻關團隊,在共同努力下,把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建設成為河南大學的一個亮點。

孫君健代表學校對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並闡述了該中心成立的重大意義。他強調,河南大學有資格、有能力、有榜樣、有基礎,必須在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領域進行主動擔當,把中心建設成為一個培養人才、匯集人才的包容平臺,同時匯集其他學科和專業的力量,提高造學功能和影響力。他表示將堅決支持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的建設發展,相信在各位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一定會取得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

儀式結束後,與會嘉賓在明倫校區行政樓前合影留念。

相關焦點

  •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學術年會(2020)在我校開幕-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甲骨學與漢字文明傳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蘊智教授主持開幕式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共同推動甲骨文等古文字冷門「絕學」學科的發展進步,2020年10月31日,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學術年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開封市開元名都會議中心舉行
  • 古文字學進入全面發展時期
    古文字是漢字發展的早期形態,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然而,這門事關文化傳承的「絕學」,曾經長期面臨研究力量不足、後備人才匱乏的困境。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古文字學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古文字學學科發展呈現新亮色。
  • 中國人民大學率先舉辦強基計劃(古文字學方向)學科建設暨學術基地...
    作為一所紮根中國大地創辦的大學,人民大學文學院與中國文字博物館等七家機構籤訂了文學院和古文字學強基計劃教學實習基地,推動學生在古文字學研究的生動實踐中紮實展開學習和科研,推進中華傳統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高度重視古文字學強基計劃的建設與發展,今天在全國率先舉行古文字學強基計劃學科建設暨學術基地建設研討會,這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於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加強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戰略需要。
  • 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漢字發源地構築漢字文明高地
    苦心孤詣鑄重鎮,文明高地起中原  「研究文字應該重視原始材料,從源頭看文字的起源和發展。河南是漢字故鄉,具有豐富的古文字資源。」耳順之年,他攜畢生所學來到河南。  來到鄭大後,在學校支持下,李運富首先創建「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又以此為基礎,於2019年成立教育部、國家語委科研平臺「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該中心堅持大語言文字工作布局,敏銳捕捉語言生活中的文字現象,服務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需求。
  • 殷墟考古第一人、中國考古學泰鬥,都與河南大學有重要關係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在殷墟的發掘和甲骨文的收集、整理與研究中,浸透著一代代河大人的心血和汗水。河南大學的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長期是河南文明研究的重要支撐方向之一,而安陽的殷墟發掘和甲骨文研究,河南大學師生也是最早的參與者。
  • 河南大學又突破全省「首個」記錄!市民歡呼:厲害了
    成立河南省首個「生物考古實驗室」!1月6日,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生物考古實驗室」揭牌暨成立儀式在河南大學金明校區中州頤和酒店第一會議室隆重舉行。解開甲骨文秘密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就是曾任教河南大學、被稱作安陽殷墟考古第一人的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他的一大貢獻是在安陽殷墟挖下了科學考古的第一鏟。從1928年到1937年,董作賓在殷墟組織了15次考古發掘,為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 八部門啟動「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
    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展出的卜甲 資料圖為了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近日,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八部門聯合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該工程將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力爭經過5到10年努力,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平臺。「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
  • 河南省黃河生態文明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黃河生態文明...
    傳承黃河文明,講好黃河故事。9月11日下午,河南省黃河生態文明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黃河生態文明研討會在我校龍子湖校區綜合樓第三會議室舉行。以頂層設計精準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聯合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水利委員會、省水利廳等9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整合資源成立水資源學院。
  •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啟動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
  •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近日啟動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
  • 漢字研究70年:從傳統學術到現代學科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記錄和傳承了悠久而博大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偉大貢獻。早在先秦時代,前人就開始了對漢字的研究。兩漢時期,研究漢字已發展成為專門的學問,東漢許慎撰著的《說文解字》,就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漢字研究成果和發展水平。
  • 12、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
  • 八部門聯合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
    2019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致賀信。為深入貫徹落實賀信精神,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成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成立 2020-12-21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古文字學的繁榮發展 從「絕學」到「顯學」
    馬王堆漢墓帛書(資料圖片)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誌。對於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說,古文字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歷史上,釋讀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漢代,宋代以後已經成為一種學問,但一直被視作從屬於經學的「小學」。到了近代,古文字學逐漸獨立,但仍只有少數學者從事研究,因而有「絕學」之稱。只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這一學科才得到空前發展,研究隊伍逐步擴大,成為介於考古學、歷史學和語言文字學之間的一個學術領域。目前,古文字學已有四個學科分支,即甲骨學、青銅器(金文)研究、戰國文字研究及簡帛學。
  • 加快古文字學學科建設
    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賀信精神、培養古文字學高層次後備人才的重要舉措。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強基計劃(古文字學方向)學科建設暨學術基地建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文字博物館等高校及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強基計劃(古文字學方向)學科及學術基地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在接受記者採訪(9月6日攝)。新華社發(郝源 攝)「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沒有死,一直綿延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通行的漢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漢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對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鑑意義。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城市生態發展」項目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德...
    6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城市生態發展」項目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德城市生態發展合作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該項目中心將落戶楊浦區,是繼上海交大與弗勞恩霍夫智能製造項目中心成立之後,弗勞恩霍夫與交大共建的另一個重要研究平臺。
  • 加快建立古文字學資源資料庫
    近日,記者採訪了華南師範大學出土文獻語言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金,請他詳細介紹了當前古文字學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在中國學術史上,漢代就已經有學者開始進行古文字釋讀工作。宋代之後,古文字釋讀成為一門學問,但一直屬於經學中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