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殷墟考古第一人、中國考古學泰鬥,都與河南大學有重要關係

2020-12-15 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

甲骨文是千年中華文明的鮮明標誌,也是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甲骨文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2019年11月1日,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作為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甲骨文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在殷墟的發掘和甲骨文的收集、整理與研究中,浸透著一代代河大人的心血和汗水。

河南大學的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長期是河南文明研究的重要支撐方向之一,而安陽的殷墟發掘和甲骨文研究,河南大學師生也是最早的參與者。

董作賓:我國現代甲骨學與考古學的重要奠基人

解開甲骨文秘密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就是曾任教河南大學、被稱作安陽殷墟考古第一人的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他的一大貢獻是在安陽殷墟挖下了科學考古的第一鏟。從1928年到1937年,董作賓在殷墟組織了15次考古發掘,為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朱芳圃:甲骨學殷商史大家

朱芳圃畢生以教書育人和古文學、古史研究為使命。1931年之後,朱芳圃擔任河南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受聘於河南大學之後,他先後為河大學生開設了《甲骨學》等課程,內容新穎,旁徵博引,對日後成為史學大家的石璋如、尹達等學生有重要影響。

在學術研究方面,1933年與1935年,朱芳圃先後出版了《甲骨學文字編》、《甲骨學商史編》兩部學術巨著,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他率先使用了"甲骨學"這一名稱,並被國內外學術界認可,"甲骨學"由此也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此外,朱芳圃曾與董作賓等學者一起參加過殷墟的多次考古發掘工作。

在艱難的抗戰歲月中,朱芳圃堅持研讀甲骨文字,並發表《殷墟卜嘆考》等學術著作。抗戰勝利後,他運用王國維首創的"二重證據法"研究殷商史,撰寫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再續考》等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新中國成立以後,朱芳圃繼續研究甲骨文、金文。1962年,三卷本《殷周文字釋叢》一書正式出版,該書共釋古文字181個,並被翻譯成日文出版,至今仍是甲骨文研究方面的重要參考書。

石璋如:中國考古學泰鬥

1928年,石璋如考入河南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文科文史系。1931年,河南大學選派石璋如、尹達、許敬參等學生參加了殷墟發掘,石璋如自己參加了第4-12次發掘。他與郭寶鈞共同主持了第13次發掘,著名的甲骨寶藏127坑就是這次發現的。

在最後一天收工時,石璋如在第127個洞邊,看到有一個泥塊,就用腳去踹。一腳踹出驚天發現:泥塊下一個洞,洞裡藏著17295片甲骨。這是到目前為止,一次性發掘出甲骨最多的考古活動。127坑被譽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檔案庫""殷人保存典冊的府庫",這一次發現為甲骨學研究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從此"殷墟甲骨,甲於天下。"

石璋如前後共12次參加或主持殷墟發掘,在為時10年曆經曲折磨難的15次殷墟發掘中,他是堅持時間最長、參與主持次數最多的一人。他"一生唯一念",七十餘年專心致力於考古工作,特別是甲骨學研究,被譽為中國考古學泰鬥、殷墟發掘的"活檔案"。

尹達: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考古學研究的第一人

1925年尹達入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預科,1928年升河南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本科學習,先讀哲學,後轉國學系改學文史。

對於尹達來說,特別幸運的是他生逢中國考古史上著名的安陽殷墟科學發掘工作的開展。1931年3月,尹達、石璋如、許敬三人加入安陽殷墟的發掘隊伍。通過大量的考古實踐和不斷學習,尹達逐漸成為優秀的青年考古工作者。尹達、石璋如、許敬參三人與北大參與殷墟發掘的學生,被稱為"殷墟發掘十君子"。自1931年到1937年,在歷次殷墟發掘的現場,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隨著以董作賓、朱芳圃、石璋如、尹達等河大數代學人對殷墟發掘工作的展開,以及對甲骨文的考釋、研究工作,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為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輟研究,增臻學術未有窮期

自始至終,河南大學的考古發掘和甲骨研究薪火相傳,未有窮期。

在甲骨文研究中,有位老前輩值得一提,他就是孫海波教授。他長期從事甲骨文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他編纂並修訂的《甲骨文編》至今仍是甲骨文和相關學科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

在河南大學文物館內,郭人民老師捐贈了很多在殷墟發掘時撿拾的甲骨片,這對於學校後期的甲骨文教學與科研大有裨益。此外,他還將其他甲骨片捐給了安陽文字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為後期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材料支撐。

江山代有才人出。1957年,鄭慧生考入河南大學(原開封師範學院)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執教。此後,他積極從事甲骨學和中國古代文字的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10餘部學術專著,在甲骨學商史研究方面獨樹一幟,成為國內研究甲骨學的佼佼者。

傳承創新,助力"雙一流"建設

在振興百年名校的歷史徵程中,河南大學始終將古文字學作為河南大學的特色學科來進行建設。2009年12月,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建立古漢字研究所。古漢字研究所聯合河南省老中青古文字學者,對河南的出土古文字和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並進行新一代研究人員的培養工作。

為進一步發展甲骨學,挖掘河南古文字大省資源、推動古文字研究走向深入。2016年9月19日,河南大學牽頭建設了黃河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平臺"。該平臺繼承河南大學甲骨學優良學術傳統,整合校內外人才和資源,協同國內外甲骨學學者,以全面整理研究甲骨文為使命,推進甲骨學與"黃河文明"特色學科群的建設,使這門學科一直"有人做、有傳承"。

近百年來,為深入探究甲骨這一世界性瑰寶,河南大學幾代學者前僕後繼,或艱辛挖掘,或收集著錄,或考釋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蘊藏的古代社會奧秘……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滯。藉助"雙一流"建設機遇,河南大學將進一步深化甲骨文研究和應用,更好地彰顯甲骨文的文化魅力和時代價值。

素材來源:河南大學官微

相關焦點

  • 殷墟考古與甲骨學
    我在殷墟工作多年,認識到考古與甲骨學的關係特別密切,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所以在這方面有些體會。甲骨文是一門專業的學科,它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文字學、文獻學、民俗學、音韻學、金石學很多方面。我今天講的殷墟考古與甲骨學這個問題,主要是用考古出土的遺物和遺蹟去釋讀甲骨文。
  • 中國大學考古系地圖
    殷墟婦好墓考古現場。圖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比較特別的是河南大學其所在地開封雖是當時河南省會但畢竟信息閉塞其考古教育與其臨近殷墟遺址有直接關係 北大與清華在早期考古教育上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流派>的考古教育風格 可惜好景不長,1929年清華國學院停辦李濟去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任考古組負責人開始主持殷墟遺址發掘後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 由於抗日戰爭爆發等原因民國時期大學考古教育並未普及開來並且基本都在歷史系或國學系下未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大都缺乏田野考古實踐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探討考古70年,婦好墓青玉戈等展出
    > 來源:澎湃新聞 河南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也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從甲骨文在晚清時期的發現和近代考古學、地質學及古生物學等田野工作方法的輸入都與河南相關,
  • 你或許不知道,殷墟考古撐起了夏商周這1800年歷史的「半邊天」
    尤其是甲骨文的發現,將中國信史的年代提前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其實,相對於其他先秦都城遺址,諸如夏、商、周都城的考古,殷墟的考古的完整性和出土文物的豐富性都是名列前茅的,她甚至比較晚的周朝王都遺址出土文物更加豐富。可以說是殷墟考古撐起了夏商周這1800年歷史的半邊天。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譚玉貴 王其寶/文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上承宋元明清以來的金石學,同時吸收借鑑了近代西方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中國考古學家主持進行的河南安陽小屯殷墟與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標誌,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
  • 河南大學又突破全省「首個」記錄!市民歡呼:厲害了
    據了解,這是河南省首個生物考古實驗室,對河南省生物考古的發掘、科研、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河南生物考古史上的裡程碑。甲骨文考古研究浸透著一代代河大人的心血和汗水。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因此瓦店遺址是河南境內龍山文化時期最大的環壕聚落。西北臺地上發現有東西兩組建築基址,東部為回字形夯土建築,西部則可能有三座建築。東南臺地上也發現有不少建築遺存。環境考古研究顯示,遺址在使用時期與潁河高差較小,廢棄後潁河開始下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隊公布了新砦遺址王嘴西地的發掘資料。
  • 《考古學報》2020年1-4期目錄索引
    來源:《考古學報》2020年第4期 該刊創辦於1936年,是中國學術界創辦最久、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學術期刊之一,被公認為中國考古學期刊的最高代表,在中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良好聲譽。不僅是國內外各考古機構、各大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必備典藏,也是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出版物,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刊物。《考古學報》向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兼重政治正確與學術標準。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國商代歷史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
    而文物作為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饋贈,是考古工作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環節。而在中國近現代的考古工作中,發掘規模最大,影響意義最為深遠的考古遺址莫過於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在這個過程中文物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安陽遺址的發掘起因是無意間被發現的甲骨,而之後大量青銅器等文物的出土則讓商王朝,這個距離我們三千餘年的王朝得以被世界所承認。
  • 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專題紀實
    蘆山峁與石峁:公元前第三千紀的中國北方 陝西考古研究院 孫周勇 陵墓的牆垣、門觀、道路所體現出的陵墓形制及整體的空間、布局以及向位關係,以及多層環繞中心的模式,都反映的是秦始皇對天下的理解、對宇宙模式的認識。 中國商朝的構建 南方科技大學 唐際根
  • 張海燕 | 中國醫學考古研究述要
    與傳統醫學相關的考古遺蹟和遺物大量發現, 為中國醫學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 有力推動了相關研究的進展。誠如學者所言, 「重大的考古新發現, 使古代醫學史的研究狀況為之一新。中國原始社會醫學史及夏商周醫史的研究和探索, 奠基於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之中。就是西周以後至宋元明清的醫史研究, 也因考古文物資料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1]。醫學考古的定名以及其研究範疇, 向無統一。
  • 張海燕 | 中國醫學考古研究述要
    與傳統醫學相關的考古遺蹟和遺物大量發現, 為中國醫學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 有力推動了相關研究的進展。誠如學者所言, 「重大的考古新發現, 使古代醫學史的研究狀況為之一新。中國原始社會醫學史及夏商周醫史的研究和探索, 奠基於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之中。就是西周以後至宋元明清的醫史研究, 也因考古文物資料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1]。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當然,由於受到資料的限制,1955年李濟先生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文明形態主要還是以殷商資料尤其是殷墟的考古材料為核心,不過,他認為「商朝的文明綜合了東夷、西夏和原商三種文化傳統」,他高度評價殷商文明,指出當時的安陽是一個國際性的文明中心,是青銅時代中期東方的一個極其獨特的世界性城市。他認為繼商而起的西周在文明上有巨大的貢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青年論壇紀實
    論壇由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劉建國研究員主持。共有四位學者做報告,考古所科研人員、考古系學生和部分所外同仁參加了此次論壇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劉建國研究員主持報告會  雙墩文化以其系統、豐富的陶器刻劃符號而聞名,是探索中國文字起源不可迴避的重要資料。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於符號形態及含義的探討,而忽視了符號載體——陶器,這一重要的考古背景。
  • 90後女生漫畫揭秘考古生活:考古不是挖恐龍古墓
    去年9月,她開始在微博@鄭州大學官莊考古隊上用漫畫記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以獨特的方式帶領人們走進了一個妙趣橫生的考古世界。   「考古圈一畫畫的,漫畫圈一挖墓的」—這是李子一在微博上的個人簡介,她的連載漫畫吸引了不少考古人的關注,不少學生看到漫畫後跟她聯繫,說自己也想學考古,希望聽聽她建議。中國考古網還轉載了李子一的漫畫。
  • 三百位河南大學校友汗灑寶島臺灣(圖)
    董作賓:創立甲骨斷代學  11月16日,河南大學的工作組剛從臺灣省返回,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市隆重開館。  甲骨文揭示了三千年前一個王朝的秘密,而揭開這一秘密的重要研究者就是河南大學校友、已故甲骨學大師董作賓。
  • 「瓊島鳳鳴」韓槐準:海南文化考古第一人
    不僅震動了考古學界,更是徹底拉開了海南考古70年的篇章。出身貧寒他因債務開始自己的傳奇人生距離韓槐準離開人世,已過去整整50年。這半個世紀裡,很多東西都變了。鳳鳴村通了水泥路,文昌建起了航天城。就連韓槐準生前曾經視為遺憾的海南考古,如今也能夠展示陳列海南解放70年來的考古成果。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
  • 60年才發掘不到2%,河南最「野」考古遺址!任何一個發現都可能改變...
    考古是一個科學嚴謹的研究過程,有大量的調查、發掘和整理。 今天,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事業部記者走進洛陽二里頭遺址發掘現場,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跟大家一起「雲考古」,感受感受中國最古老朝代的脈搏。走進二里頭,一起「雲考古」河南最「野」的考古遺址, 任何一個發現都可能改變歷史。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年論壇
    根據主要遺存的存、廢情況的變化,將四期晚段分為四個小階段,認為在第1階段,二里頭都城仍在正常使用;第2階段,二里頭都城原有的主體要素受到破壞而廢棄,特別是下七垣文化和嶽石文化因素進入二里頭都城核心區,打破1號基址夯土造成1號基址破壞;第3階段,新建了6號基址、10號基址、圍垣作坊區3號牆,鑄銅作坊仍然使用,仍有高規格墓葬和青銅器;第4階段,上述第3階段遺蹟全部廢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