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千年中華文明的鮮明標誌,也是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甲骨文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2019年11月1日,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作為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甲骨文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在殷墟的發掘和甲骨文的收集、整理與研究中,浸透著一代代河大人的心血和汗水。
河南大學的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長期是河南文明研究的重要支撐方向之一,而安陽的殷墟發掘和甲骨文研究,河南大學師生也是最早的參與者。
董作賓:我國現代甲骨學與考古學的重要奠基人
解開甲骨文秘密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就是曾任教河南大學、被稱作安陽殷墟考古第一人的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他的一大貢獻是在安陽殷墟挖下了科學考古的第一鏟。從1928年到1937年,董作賓在殷墟組織了15次考古發掘,為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朱芳圃:甲骨學殷商史大家
朱芳圃畢生以教書育人和古文學、古史研究為使命。1931年之後,朱芳圃擔任河南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受聘於河南大學之後,他先後為河大學生開設了《甲骨學》等課程,內容新穎,旁徵博引,對日後成為史學大家的石璋如、尹達等學生有重要影響。
在學術研究方面,1933年與1935年,朱芳圃先後出版了《甲骨學文字編》、《甲骨學商史編》兩部學術巨著,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他率先使用了"甲骨學"這一名稱,並被國內外學術界認可,"甲骨學"由此也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此外,朱芳圃曾與董作賓等學者一起參加過殷墟的多次考古發掘工作。
在艱難的抗戰歲月中,朱芳圃堅持研讀甲骨文字,並發表《殷墟卜嘆考》等學術著作。抗戰勝利後,他運用王國維首創的"二重證據法"研究殷商史,撰寫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再續考》等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新中國成立以後,朱芳圃繼續研究甲骨文、金文。1962年,三卷本《殷周文字釋叢》一書正式出版,該書共釋古文字181個,並被翻譯成日文出版,至今仍是甲骨文研究方面的重要參考書。
石璋如:中國考古學泰鬥
1928年,石璋如考入河南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文科文史系。1931年,河南大學選派石璋如、尹達、許敬參等學生參加了殷墟發掘,石璋如自己參加了第4-12次發掘。他與郭寶鈞共同主持了第13次發掘,著名的甲骨寶藏127坑就是這次發現的。
在最後一天收工時,石璋如在第127個洞邊,看到有一個泥塊,就用腳去踹。一腳踹出驚天發現:泥塊下一個洞,洞裡藏著17295片甲骨。這是到目前為止,一次性發掘出甲骨最多的考古活動。127坑被譽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檔案庫""殷人保存典冊的府庫",這一次發現為甲骨學研究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從此"殷墟甲骨,甲於天下。"
石璋如前後共12次參加或主持殷墟發掘,在為時10年曆經曲折磨難的15次殷墟發掘中,他是堅持時間最長、參與主持次數最多的一人。他"一生唯一念",七十餘年專心致力於考古工作,特別是甲骨學研究,被譽為中國考古學泰鬥、殷墟發掘的"活檔案"。
尹達: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考古學研究的第一人
1925年尹達入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預科,1928年升河南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本科學習,先讀哲學,後轉國學系改學文史。
對於尹達來說,特別幸運的是他生逢中國考古史上著名的安陽殷墟科學發掘工作的開展。1931年3月,尹達、石璋如、許敬三人加入安陽殷墟的發掘隊伍。通過大量的考古實踐和不斷學習,尹達逐漸成為優秀的青年考古工作者。尹達、石璋如、許敬參三人與北大參與殷墟發掘的學生,被稱為"殷墟發掘十君子"。自1931年到1937年,在歷次殷墟發掘的現場,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隨著以董作賓、朱芳圃、石璋如、尹達等河大數代學人對殷墟發掘工作的展開,以及對甲骨文的考釋、研究工作,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為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輟研究,增臻學術未有窮期
自始至終,河南大學的考古發掘和甲骨研究薪火相傳,未有窮期。
在甲骨文研究中,有位老前輩值得一提,他就是孫海波教授。他長期從事甲骨文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他編纂並修訂的《甲骨文編》至今仍是甲骨文和相關學科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
在河南大學文物館內,郭人民老師捐贈了很多在殷墟發掘時撿拾的甲骨片,這對於學校後期的甲骨文教學與科研大有裨益。此外,他還將其他甲骨片捐給了安陽文字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為後期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材料支撐。
江山代有才人出。1957年,鄭慧生考入河南大學(原開封師範學院)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執教。此後,他積極從事甲骨學和中國古代文字的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10餘部學術專著,在甲骨學商史研究方面獨樹一幟,成為國內研究甲骨學的佼佼者。
傳承創新,助力"雙一流"建設
在振興百年名校的歷史徵程中,河南大學始終將古文字學作為河南大學的特色學科來進行建設。2009年12月,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建立古漢字研究所。古漢字研究所聯合河南省老中青古文字學者,對河南的出土古文字和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並進行新一代研究人員的培養工作。
為進一步發展甲骨學,挖掘河南古文字大省資源、推動古文字研究走向深入。2016年9月19日,河南大學牽頭建設了黃河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平臺"。該平臺繼承河南大學甲骨學優良學術傳統,整合校內外人才和資源,協同國內外甲骨學學者,以全面整理研究甲骨文為使命,推進甲骨學與"黃河文明"特色學科群的建設,使這門學科一直"有人做、有傳承"。
近百年來,為深入探究甲骨這一世界性瑰寶,河南大學幾代學者前僕後繼,或艱辛挖掘,或收集著錄,或考釋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蘊藏的古代社會奧秘……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滯。藉助"雙一流"建設機遇,河南大學將進一步深化甲骨文研究和應用,更好地彰顯甲骨文的文化魅力和時代價值。
素材來源:河南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