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2020-12-11 封面新聞

譚玉貴 王其寶/文

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上承宋元明清以來的金石學,同時吸收借鑑了近代西方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中國考古學家主持進行的河南安陽小屯殷墟與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標誌,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

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將考古發掘與文獻研究相結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田野考古等方面成果頗豐,比如對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小屯殷墟、秦始皇陵與秦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曾侯乙墓,以及長安、臨淄等古都城址進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產生了一系列轟動中外的重要考古新發現。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考古學重回正軌,重啟與西方考古學的交流對話,考古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學科建設日臻完善,許多學術研究獲得突破。目前,我國考古學學科門類日臻完備,從航空遙感考古,到水下考古,從疾病考古學到公共考古學,都有相應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有些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齊魯書社新近出版的《中國考古大發現》(增訂本)所涉及主體內容屬于田野考古學範疇。「田野考古學」概念由西方考古學者於20世紀初正式提出。但當時的田野考古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蹟和遺物,依靠地圖進行調查,有時也根據調查結果測繪地圖。以後,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入以發掘為中心,並擴大了調查對象和範圍,各種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繼被用於考古調查,許多機械設備被用作發掘工具。考古調查發掘的對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擴大到道路、橋梁、窯群、溝渠、農田、都市、港口等大遺址,以及礦場、江河湖海水下遺存等複雜地質水文條件下考古調查和發掘。為此,考古工作者必須得到其他有關學科的專業人員的協助,才能完成一些情況複雜的綜合性的考古研究任務。

在考古調查基礎上進行的田野發掘,一般分為搶救性發掘和主動性發掘。搶救性發掘一般是因為非法盜掘或各種建設施工行為,意外發現古代地下遺蹟或遺物而被迫進行的,經常表現為事先無計劃性;主動性考古發掘,則主要是為解決考古學的某個或某類課題而進行的,通常事先已經制定了實施計劃和發掘方案。本書所列的搶救性發掘佔全部發掘項目的一半以上,例如1965年湖北漳河水利工程文物考古工作隊發掘的江陵楚墓,1974年7月秦俑考古隊發掘秦始皇兵馬俑等等。

《中國考古大發現》也列舉了不少為解決某課題而主動進行的考古發掘,比如1900年3月由羅布泊人艾爾德克意外發現,由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組織發掘的樓蘭古城遺址;1926年由歐洲人安特生、師丹斯基調查發現,經中外考古人員聯合發掘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當然,本書也選入了一些兼具主動性和搶救性因素而有之的考古發掘項目,1928年10月首次被發現後經由中國考古工作者持續70多年調查發掘的殷墟遺址,1934年春首次由專業考古人員正式發掘的三星堆遺址等。

史前考古遺址發掘和研究為我們認識和架構史前史發揮了重要作用。1928年城子崖遺址的考古發掘,首次使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首次繪製了考古地層圖,首次出版了田野考古專刊《城子崖》;這些「首次」為中國考古學特別是史前考古學的發展鋪墊了重要基石。石峁遺址為龍山文化晚期和夏代早期史前文化遺址,它以宏大的規模、複雜的布局結構、數量龐大的玉器及其城址地位的重要性,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在北方文化圈居於核心地位」的「超大型的中心聚落」,因此被考古專家譽為「中華第一城」,其發掘發現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和「21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歷史考古學的研究範圍是有了文字記載以後的人類歷史,其主要研究對象是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歷史考古學必須與歷史學配合,同時還要依靠古文字學、銘刻學、古錢幣學、古建築學等學科分支。歷史考古學領域,也就是中國古代社會(商朝到明朝末期),《中國考古大發現》選入了在田野考古領域比較具有代表性,同時在社會公眾中影響較大的遺址類、墓葬類文章25篇。

總之,本書所陳述的考古發掘和發現,是對中國考古發掘與發現的重要成果的一次比較集中的通俗化表達,雖然它沒有按照考古史或者考古發掘發現的先後排序,但充分考慮了有關發掘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而且以點成線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產生發展的歷程,其目的就是讓讀者由此了解中國考古學發生發展的歷史。

公共考古學又稱公眾考古學,是考古學領域一個較新的學科,最早興起於20世紀60、70年代的歐美國家。早期的公共考古學主要局限於公眾考古教育,旨在解決公眾考古教育與文化遺產保護等文化資源的管理問題。

近些年,隨著西方公共考古學傳入中國,公共考古學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重視。開展公共考古研究以及推廣工作,旨在使長期被少數考古專業人員壟斷的考古學走出學術的「象牙塔」,並由研究人類的「過去」轉向將「過去」與「現代」的無縫連接,讓考古學能夠為現代社會和公眾利益提供知識和文化服務。

作為一部共公共考古學的大眾普及讀物,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考古大發現》出版上市後,先後再版2次,連續加印8次,累計發售30000餘冊,被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重點推介一次,被中國臺灣《歷史》雜誌專文推介一次,被不法書商盜版侵權一次。

時隔20年,齊魯書社又與有關作者聯袂打造推出了該書最新增訂版,收入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以來全國各地重要考古發現32處、文章32篇,按照考古發現對象所處的歷史時代的先後順序展開,最大限度地覆蓋中國全境和考古發掘的各個門類。該書主編為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尊志教授,分篇文章撰稿者近20人。

《中國考古大發現》雖然出版定位為高品位的考古學普及讀物,但在出版以後反響頗高,面世不久即發售1000餘冊,進入網商歷史類新書排名前300,其開卷數據的銷量也在持續攀升,還有英文版和印地語版輸出加拿大和印度。

公共考古學不僅是考古學的進步與發展,也可帶動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其他有關傳統學科學術研究的進步甚至革命。《中國考古大發現》作為大眾普及讀物,可謂中國考古學走出學術"象牙塔"的一次成功嘗試。

相關焦點

  • 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9日,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在我市召開,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市長王誠出席會議並致歡迎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兵主持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李伯謙出席會議。
  • 考古人許宏 | 二十年·四部曲:解讀早期中國
    ,發現了一處中國早期都邑遺址——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 3800-3500 年,從此拉開了二里頭考古的序幕。今年也是考古人許宏作為二里頭第三任考古隊長的第 20 年,這 20 年間,二里頭發現了更多的「中國之最」,二里頭文化從考古圈內走向圈外,為更多的普通大眾所知。
  • 《考古拾趣》裡,那些有趣的考古與「有心人」
    《考古拾趣》對中國藝術史特別是中國書法史研究稍有了解的讀者,便會知道賴非先生向以在北朝摩崖刻經等領域的奠基性貢獻。他於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就讀期間接受了全面而系統的考古學訓練,此後又有著數十年考古發掘、田野調查的經歷,這在從事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學者群體中,其實是不多見的。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喬梁(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作為市級專業考古機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起步無疑要遲於洛陽、荊州等地,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並產生了一系列對全國考古行業具有啟示或影響的制度和經驗。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打造世界一流考古學科體系
    作為科技考古的重要手段,古DNA研究面臨著樣本時間跨度大,古DNA保存困難、易汙染,測序複雜等問題,不斷提升古DNA研究技術水平,運用科學技術提供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對中華文明探源有重要意義。
  • 青塘遺址入選中國考古新發現
    ▲瑪雅文明科潘遺址8N-11號貴族居址遺址全景(上為北)▲西側北部建築龍頭神鳥的頭部本報訊(記者 王巖)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1-10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今天上午公布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廣東考古界又迎來一大喜訊。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回望新中國70年考古歷程
    韓章雲 攝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記者 韓章雲)8月28日,以「新中國考古70年」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會鄭州開幕,這場匯集400餘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七十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新中國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_時政要聞...
    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
  • 考古2019︱隋唐考古:從長安到邊陲,從考古走入隋唐歷史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拉斯海馬的陶瓷遺存與中國考古
    如今,環印度洋的各個考古遺址中都不乏中國陶瓷的身影。其作用在海外國際考古中愈見重要。中國古代陶瓷的產地廣泛,時代、地域特色鮮明,出土量大,與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陶瓷製品相比質量上乘,經濟與文化價值更高。這些特點使得中國陶瓷在海外成為遺蹟斷代的時代標準之一。但是外國考古工作者往往缺乏對中國陶瓷的認識和研究,許多歷史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探討考古70年,婦好墓青玉戈等展出
    1921年,經當時的北洋政府批准,考古學家對三門峽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批以彩陶為主要特徵的古代遺物,這創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研究的先河,同時也標誌著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誕生。1928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考古學者董作賓,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是安陽殷墟發掘之始,也是中國學術機關獨立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的開端。
  • 阿拉善盟召開「考古工作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廣電局局長孫建軍在致辭中指出,這次學術會議是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中召開的,阿拉善真正意義上的文物考古始於1927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成員貝格曼在額濟納河流域烽燧遺址調查時發現1萬餘枚漢簡,成就了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四川男孩選擇北大考古系:發現未知的快樂 是比佔有物質更加深沉的快樂
    他用了一句很詩意的話解讀:讀書讀到新奇的話,像泥沙裡挖到寶一樣;發現未知的快樂,是一種比佔有物質更加深沉的快樂。愛上中國文化的他,喜歡齊白石,喜歡碑帖;喜歡上敦煌壁畫的盛大氣象;喜歡在宋人書畫中尋找市民生活的煙火氣,在宋徽宗的瘦金體中體味一代帝王的瀟灑與豪邁……「無論是城市還是人,我都喜歡解讀他們背後的精氣神。」
  • 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專題紀實
    2019年12月15日下午,會議進入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專場,與會學者從史前人類文化、大遺址研究、都城考古新發現等方面出發,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接下來,他從甲骨文、人殉與人祭、戰爭與兵器等角度來解讀殷墟。 陝西周原遺址近年考古發現 北京大學 曹大志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出土的瓦當和簡牘蘊含巨大學術價值   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入選。這是城壩遺址被授予2016-2017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後獲得的又一重磅獎項。
  • 考古2019︱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層見疊出,探起源精彩不斷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俄羅斯葉尼塞河流域考古"系列學術講座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行
    本次講座由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考古系主任曼德雷卡•派威爾•美拉第威爾維奇教授主講,西伯利亞聯邦大學權乾坤博士現場翻譯。本次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堅教授主持,王曉琨副教授策劃組織。考古文博系的韓建業教授、劉未副教授、張林虎老師等人大師生積極參加了此次為期三天的講座。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歷史及考古調查、發掘收穫,對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述評,重申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三結合的大遺址工作模式,以期反思不足,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