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選擇預印本嗎?
首當其衝的就是討論預印本的問題。在我的實驗室裡,我們有一項發布預印本的堅定政策,但有許多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PI)仍在為這個問題而糾結。
在大流行期間,我們都看到預印本是如何加速科學發展的。論文審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能夠這之前閱讀這些研究結果,可以縮短對新信息採取行動所需要的時間。作為一個經常閱讀論文的人,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預印本是如何改變我們的實驗進程的,有時比等待同行審議的版本要快一整年。作為科學界的一名公民,我必須盡我所能,確保我所希望的未來得以變成現實。
但是,發布預印本還有其他更直接的原因,特別是對新晉PI來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至少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這些論文可以用於申請科研經費,讓新晉PI在論文審查期間就能展示早期生產力。預印本還為接收反饋和激發合作鋪平了道路--所有這些都要快於其他情況下的進展。預印本還有利於防止竊取科研想法,使新晉PI既能夠在更有選擇性的期刊(出版時間可能相對較長)上進行嘗試,同時還能使他們的學術貢獻清晰可查。
我如何發現並決定最終的投稿期刊?
對於下一階段的決定,我有兩個指導原則。首先,我希望為我們的研究找到合適的歸宿--作為一個推論,我也相信每篇論文都有一個歸宿。第二,「上壘」對PI(尤其是初級教職人員)和受訓者來說非常重要。這兩條準則都有助於在選擇投稿期刊時奠定交流的基礎,去考慮正確的期刊而不是最華麗的期刊,並避免在接下來的投稿過程中感到心碎。
在我的實驗室裡,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對可能的期刊進行頭腦風暴。我們考慮那些我們經常閱讀的期刊,並牢記這些期刊中的論文類型和主題。既往的論文,特別是近期發表的論文,會給你一個強有力的指示,讓你知道自己的論文是否適合某本期刊。也有一些在線工具會根據預印本推薦期刊。另一個很好的資源是資深教職人員和其他同事,特別是那些對你的研究課題有足夠了解、能夠很好地評估它在所屬領域中的地位的人。
一旦我們有了一個包含五到七份期刊的名單,我們就會進一步縮小範圍。論文的目標讀者是廣泛的還是只屬於特定領域的?目標讀者是喜歡機制性研究(mechanistic study)還是描述性研究?然後我們將這些想像中的讀者群體與潛在期刊的受眾進行比較。同樣,期刊近期發表的論文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某本期刊的偏好。另一個有用的數據是閱讀一本期刊的稿約範圍,這是編輯評估投稿文章的指南。雖然對我們自己的工作總是很難做到不偏不倚,但我們在討論過程中儘量誠實地反思我們的稿件是否符合某本期刊的稿約說明。我們使用的另一個衡量標準是文章開放獲取的成本,這對於確保讀者能夠公平地獲取我們的研究而言至關重要。成本的考慮很少成為真正的障礙,但如果我們要在兩本相似的期刊之間進行選擇,確實會考慮到這些因素。
一旦我們有了包含兩到三本期刊的短名單,我們的最後一步就是制定投稿策略--目標期刊、備選期刊,有時還有備選備選期刊。我們通常從選擇性較強的期刊開始,假設這些期刊最有可能在編輯審稿環節就拒絕我們的稿件,因此能相對較快地收到反饋。有了計劃,就能更容易地處理不可避免的退稿現象。
一些實際的考量
誠然,我所描述的過程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我們是在現實世界中做科研,實際的考慮是最重要的。
例如,你可能有時間限制,如經費申請臨近最後期限或學生即將畢業。或者,在你所在的機構,職位晉升和終身教職的獲得似乎與期刊的影響力有關。與資深同事交流可以幫助你權衡不同的選擇。例如,如果時間很重要,同事們在編輯審稿和同行評審的時間線方面有什麼經驗?此外,不同的投稿策略會給未來的論文和實驗帶來怎樣的機會成本,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顯然,沒有一條真正的道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不投就一定沒機會」,這是真理;但向更有選擇性的期刊投稿本身就有更大的風險,而且可能需要更多資源。你必須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導師可以根據你的長期戰略,對你論文的前景給予誠實的反饋,但最終,這依然是你實驗室的論文和你自己的決定。
而且你已經完成了科研發現的艱苦工作,將科研成果發表出來只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