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戰末期,日本研發出了人操飛彈」——櫻花式有人駕駛火箭飛機,該飛行炸彈由母機攜帶升空後,在距離海上目標數十千米處投下,然後靠火箭發動機作短暫推進,在進行一定的機動飛行後,俯衝滑翔到目標上空,最後以直接撞擊的方式與目標同歸於盡。
1945 年美軍在衝繩讀谷機場發現的櫻花11 型,隸屬 721 航空隊。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太平洋戰爭,不僅給周邊國家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災難,也給本國人民帶來了難以抹去的創傷。到戰爭末期,為了挽回敗局,日本最高軍事當局曾誘騙和逼迫飛行員坐上所謂的特攻機、即「人操飛彈」——櫻花式有人駕駛火箭飛機,帶著炸藥,頻頻撞向盟國的艦船,欲與之同歸於盡。
筆者日前接觸到一些有關當年日本飛機工業的原始資料與書刊,經整理後,想和大家一起深入剖析一下這種極為特殊的飛行武器。
櫻花飛機的另一標準型號是 MXY7。也許盟軍見它恨之入骨,所以很快給了它一個「八格」(BAKA)的綽號,它似乎來自日文中的「蠢貨」一詞。
1944 年 8 月,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已是四面楚歌。為重振所謂「大和之魂」,日海軍 405 航空隊一個叫太田光男的少尉機務兵在受到德國 V-1 有翼飛彈的啟發後,突發奇想地提出了一條餿主意:希望能發明一種帶動力的滑翔炸彈。由於當時世界上的誘導裝置精度太差,所以採用人來操作它飛行。按太田的設想,該飛行炸彈由母機攜帶升空後,在距離海上目標數十千米處投下,然後靠火箭發動機作短暫推進,在進行一定的機動飛行後,俯衝滑翔到目標上空,最後以直接撞擊的方式與目標同歸於盡。飛行員一經起飛,就必須為天皇「玉碎」,別無選擇。因此說,自殺進攻的作戰方式不僅是非人道的,也是極其野蠻的。
櫻花結構圖。
太田的提案被當局視為至寶。作為頭等任務,試製工作在「空技廠」(海軍航空技術工廠)內全面鋪開。山名正夫技術中佐任主任設計師,協同者有三木忠直和服部六郎等多人。對於這種只使用一次的特種飛行器,按照海軍的要求,必須達到以下戰術技術指標:
① 有效載重中的 80% 必須是炸藥戰鬥部;
② 機頭為穿甲彈頭,引信的可靠性為 100%。
③ 為避開敵機攔截,飛行速度要儘量提高;
④ 為便於瞄準,飛機的穩操性能要好;
⑤ 飛機尺寸要小,且便於裝拆,並應適合在狹隘的地下防空壕中大量存儲備用;
⑥ 材料選用易取的木材和鋼材,加工要方便,製造工時不得高於常規戰鬥機的 10%;
⑦ 飛行儀表要儘量精簡。
空技廠在飛行機部長佐波次郎少將的指揮下,首先設計木質的機翼部分,期間,得到了茅崎工廠石橋實工程師的幫助。……由於工程進展神速,一個月以後(1944 年 9 月),原型機組裝竣工,暫名「空技廠一號機」,它成為後來各改型的原準機。不久,才又以東洋國的國花將其定名為「櫻花」,足見軍方對它的期望值有多高。
櫻花有一個直徑不變的圓筒雪茄形鋁合金結構的機身,這顯然大大簡化了工藝,它的表面採用承力蒙皮。一對展弦比極小的木製機翼安裝在機身下部,並採用與「彗星」攻擊機相同的高速翼型,翼上只有橫向操縱用的副翼,而沒有襟翼(僅教練機例外)。鋁合金制的H形尾翼擁有雙垂尾,這樣可以避開機身後流的幹擾。作為戰鬥部的前機身內充填了 1,200 千克炸藥,裝有多枚引信,確保以任何角度命中目標時都能引爆。機身的最前端是半卵形機鼻罩。因為座艙很靠後,所以它高高凸起在機身上。櫻花出於它特殊的用途,沒有配備任何武器和起落架(僅教練型有一個機腹滑撬)。作為批產型號的 11 型,在機尾品字形安裝有三臺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單枚推力 800 千克,由飛行員通過電氣控制逐個單獨工作,用於有限的機動飛行。
櫻花K-1 型。
1944 年 10 月,這架原型機在相模灣上空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投擲滑翔試驗。11 月,在鹿島海灘上作了首次(無人駕駛)撞擊地面靶標的實驗。1945 年元月,空技廠在相同空域以遙控方式對櫻花進行了飛行性能的測試。測得在 3,500 米高度的最大滑翔速度為 463 千米/小時,如果打開發動機助推,則可達 648 千米/小時。(接近大多數戰鬥機)
櫻花的生產同樣迫不及待,除空技廠以外,還委託日本飛機廠、富士飛機廠以及茅崎工廠同時開工。只有木質機翼,是由東北及北方地區的民間企業負責製造的。其間,還試製過鋼質機翼,但未獲推廣。上述單位先後製造出 155 架(份)的組裝另部件。
後來,經過轉產動員,霞浦第一航空廠也生產出 600 架(份)的組裝件。
然而,真正參加過實戰的只有和原型機基本同型的櫻花11 型,其他 8 種改型,要麼用於教練,要麼未實際投產。這些改型的簡況如下:
櫻花11 型(MXY7) 原型機及批產型,母機是「一式陸攻」轟炸機。構造特點祥情見前面所述,參數見本文附表。
櫻花K-1 型 單座無動力教練機,由母機空投。除了拆去發動機和戰鬥部,並在座艙前後各設一個配重水箱以外,同 11 型。由空技廠生產,1944 年 10 月它試飛於百裡原基地。
櫻花21 型 除將戰鬥部減重至 600 千克、母機改為「銀河」式轟炸機以外,基本同 11 型。
櫻花22 型 為解決續航距離過短的問題,在 21 型的基礎上換裝了一臺推力僅為 200 千克的「ツ-11」(讀作「茲-11」)型噴氣發動機。其實,它只不過是一種相當原始的噴氣發動機,即用一臺 105 馬力的「初風」 倒立四缸空冷活塞式發動機去驅動一臺空氣壓縮機而已。(這不禁使我們聯想到 1940 年問世的那架義大利卡普羅尼公司的「坎皮尼」號噴氣式飛機,它的動力裝置也採用了與此類似的原始噴氣推進構型。)由於空中無法點火啟動,所以「ツ-11」必須在母機起飛之前就開車,至投擲之前,所用燃油均由母機提供。於是,續航距離擴展到櫻花11 型的 3.51 倍。與此同時,其機尾保留了一臺 11 型上原有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以供應急時加速使用。為了與 「銀河」匹配,翼展縮短到母機主起落架橫距以內。1945 年 8 月 12 日,櫻花22 型作了處女航,但火箭發動機不慎提前點火,使尾翼撞到母機「銀河」的腹部,造成機毀人亡的悲劇。原擬交由愛知飛機廠生產 50 架,後因終戰而作罷。
櫻花33 型 22 型的放大型,改用較先進的「ネ-20」( 讀作「奈-20」)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原用於「橘花」式噴氣式戰鬥機,擁有 8 級軸流式壓氣機,其技術源於德國的 Me 262)。戰鬥部重 800-900 千克,續航距離延長到 278 千米,擬用「連山」式四發大型轟炸機為母機,但均為紙上談兵。
櫻花43 甲型 用 33 型改裝的專從潛水艇上彈射起飛的改型,因此機翼可以摺疊。為提高翼載,其鋁製翼稍飛行中可以拋棄,但沒有來得及研製,戰爭已經結束。
櫻花43 乙型 43 型的岸基改型,從山頭上的發射架上起飛,專事打擊近海水面艦隻。採用可摺疊全鋁合金機翼、可拋棄式起飛滑撬和「ネ-20」型噴氣發動機。計劃要求在 1945 年 9 月達到實用階段。為此,建設省曾跑遍各觀光點,將那裡的纜道索車通通拆下備用。足見當時日本鬼子對物資的貧乏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櫻花43 教練型 自K-1 改裝而來的雙座教練機,用於岸基彈射訓練。前後座艙分得很開,機尾僅裝一臺 68 千克推力的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1945 年初夏在神奈川縣的武山海軍陸戰隊機場試飛成功,僅此一架。
櫻花53 型 專靠母機牽引起飛的改型,從 33 型圖紙改來,但未及試製。
經過統計,空技廠共生產櫻花11 型約 155 架;22 型至少 1 架;K-1 型 45 架。而一空廠共生產 11 型約 600 架,總計 800 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