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空艦飛彈夢碎:1944年就拿出樣品,卻鬥不過瘋狂的櫻花彈

2020-12-20 陶慕劍地球觀察

人類最早的飛彈,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開發的,其中包括了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空艦飛彈、反坦克飛彈、地空飛彈等等,但鮮為人知的是,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在二戰中也研製過飛彈。

日本為了挽救敗局,在新式武器研製方面不遺餘力,不僅自行探討一些新技術,也積極參考和吸收納粹德國的新武器技術。包括新式高速潛艇、噴氣式飛機等,日本都得到了納粹的技術支援。

日本的「空艦飛彈夢」

飛彈,尤其是空艦飛彈,能夠極大提升日本急需的反艦能力,所以成為了日本重點研發的裝備。不過,在飛彈發展方向上,一貫不對付的日本陸海軍也發生了分歧。日本海軍將研發重點放在了防空飛彈上,而日本陸軍卻將資源投入給了空地飛彈。後世有人認為,日本陸軍參照的藍本,正是德國的「弗利茲-X」無線電滑翔制導飛彈,但這個說法很有爭議。

1942年,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就已開始了「イ號」(伊號)飛彈的開發。「イ號」飛彈的基礎研發工作,主要由位於立川的日本航空技術研究實驗室負責。完成初期技術研發後,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就將型號研發交給三菱公司和川崎公司。同時,住友通訊工業公司負責兩型飛彈的自動駕駛儀和發射/接收系統。隨後,三菱和川崎分別提出了各自的飛彈方案:「イ號」一型甲(Ki-147)和「イ號」一型乙(Ki-148)。

從性能上看,Ki-147和Ki-148並不是競爭關係,兩種飛彈在重量上分屬於大型和中型,載機也分別採用中型轟炸機和輕型轟炸機。

三菱版本的「イ號」一型甲(Ki-147)最終設計於1943年底首先完成,這個時間比後世猜測要早得多。1943年9月,德國轟炸機使用「弗利茲-X」制導炸彈炸沉了義大利「羅馬」號戰列艦,震驚了世界。一般認為,此後日本才開始制導武器的研發。但從實際進度看,日本對飛彈制導技術的著手時間一點也不晚。日本方面一直否認從德國引進了「弗裡茲-X」和Hs239制導炸彈的說法,表示日本的「イ號」飛彈是純粹的「日本技術」。

Ki-147飛彈:唯一戰果是炸毀一家溫泉旅館

三菱版本的「イ號」一型甲(Ki-147)飛彈,採用了類似飛機的氣動結構,材料由木頭和金屬製成的,動力為一臺尼桑製造「特呂一號III」型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力為240公斤,燃燒時間為75秒,可使飛彈達到550公裡/小時的最高速度。Ki-147飛彈的長度為5.8米,寬度為3.6米,發射重量為1400公斤,彈頭裝了800公斤炸藥,由撞擊引信觸發。這種空艦(空地)飛彈由運載飛機通過無線電進行指令制導。

第一枚Ki-147飛彈在1944年7月完成,很快在常陸、熱海和石井進行了非制導投射試驗。飛彈載機採用了一架經過改裝的三菱Ki-67-I「飛龍」轟炸機。1944年10月,Ki-147正式開始制導投射試驗。按照設計,飛彈將在距目標11公裡的500-1000米高度上發射。當飛彈距離目標5公裡時,高度大約在30米-150米時,載機操作人員將通過操縱杆引導飛彈修正軌跡,俯衝飛向目標。從飛行方式看,「イ號」飛彈與德國「弗裡茲-X」完全不同,後者是從4000-8000米的高空投放,前者的中低空發射方式已經很類似現代反艦飛彈。這也證實了日本飛彈源自「本土技術」的說法。

在實際試驗中,Ki-147飛彈的控制面、穩定系統還有伺服電機經常出現問題,再加上操作員視野不佳,難以識別和操縱飛行中的飛彈,使得飛彈在試驗中經常落在距離目標30米到100米的範圍上,難以得到理想的命中精度。

最終,精度不佳的Ki-147飛彈製造了一場悲劇。1945年2月在熱海進行的試驗中,一枚Ki-147飛彈失去控制,偏離航向擊中了一家名為「玉乃井」的溫泉旅館,當場炸死了一名女招待,還炸傷了多名洗澡的顧客。

儘管發生了傷亡事故,但是Ki-147的試驗仍然被認為是成功的,控制面和穩定系統進行了重新調整,但伺服系統的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不過,日本陸軍方面希望通過Ki-148「乙」型正在進行的試驗,連帶解決Ki-147「甲」型的問題。日本陸軍一共訂購了50枚Ki-147飛彈,但最終只完成了15枚實驗彈。

Ki-148飛彈:比甲型個頭小,靈活性更高

川崎版本的「イ號」一型乙(Ki-148)飛彈比Ki-147的個頭小一號,採用了較小的「特呂一號II」型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為150公斤,燃燒時間為80秒,最大速度可達680公裡/小時。Ki-148全長4.1米,寬度為2.6米,發射重量為680公斤,機翼是用純木做的,機身採用了錫制。由於Ki-148個頭較小,彈頭只安裝了300公斤炸藥,威力比Ki-147小了很多,但最大射程同樣為11公裡,投放高度也是500-1000米。

Ki-148的投射試驗首先在常陸進行,四架川崎Ki-48-II「九九輕爆」轟炸機進行了改裝,配備了與「飛龍」轟炸機相同的無線電控制系統,兩種飛彈的制導系統也基本相同。到1944年12月,川崎公司已經累計試驗發射了20枚Ki-148飛彈,比Ki-147的試驗更加充分。

1945年7月,參加最後一次試驗的九九輕爆從橫濱的日本陸航基地起飛,將琵琶湖的白石巖作為攻擊目標。在試驗中,無線電制導和飛行控制系統的重新調整被是成功的,命中率大幅提高。在對艦攻擊的場景中,日本陸航估計飛彈命中率可以達到75%,基本實現了設計目標。同年4月,川崎開始批量生產150枚Ki-148飛彈,加上試驗彈,戰爭結束前一共完成了180枚Ki-148的生產。按照計劃,如果Ki-148飛彈投入使用,川崎Ki-102「四式」戰鬥轟炸機將成為指定載機。

Ki-148的個頭雖然小,但可以安裝在更小的飛機上,所以使用更加靈活。300公斤戰鬥部的Ki-148,也足以擊毀驅逐艦以下級別的中小目標。Ki-102「四式」戰鬥轟炸機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因此有較高的攻擊能力。

相比之下,800公斤戰鬥部的Ki-147更適合攻擊航空母艦這樣的大目標。不過,搭載Ki-147的「飛龍」轟炸機目標較大,容易遭到美軍戰鬥機攔截,所以攻擊效果未必更好。

未造出來的第三種「イ號」:採用奇特的「衝擊波制導」

除了甲型和乙型外,日本陸軍「イ號」飛彈還有第三種型號,這就是東京大學航空研究所研發的「イ號」一型丙。東京大學航空研究所認為,無線電制導方式容易受到幹擾,所以另闢蹊徑採用了一種奇特的制導方式——用海軍火炮的衝擊波作為飛彈制導方式。

當艦炮的衝擊波從炮口向外傳播時,飛彈可確定方向並相應地調整飛行路徑,使其對準艦炮瞄準的目標。這種奇特製導方式的主要優點是,只要海軍艦艇在場,「イ號」一型丙飛彈就能自行跟蹤和攻擊目標,而不需要人工操縱。

這套「火炮衝擊波制導」系統於1945年開始測試,初步的測試結果顯示「前景良好」。然而,直到戰爭結束這套制導系統的硬體測試都未完成,所以飛彈實體也從未建造過。因此,「イ號」一型丙飛彈只存在於計劃中,包括尺寸、發動機、重量等性能參數都是未知。「イ號」一型丙導有時被稱為Ki-149,但沒有證據這個名稱被日本正式採用過。

日本飛彈的夢碎:鬥不過有人駕駛的「櫻花彈」

在二戰結束前,日本一共生產了近200枚「イ號」飛彈,大約有100枚以上可投入使用。但是進入1945年後,日本陸海軍實際已經打消了大量裝備反艦飛彈的可能性,研發和生產都已經不那麼積極了。

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些原始飛彈在制導和抗幹擾能力上並不強,實戰中失敗率很高。而且,搭載無線電制導飛彈的轟炸機,必須抵近美軍軍艦10公裡距離上進行制導操作。在這個範圍內,必然遭到美軍戰鬥機的攔截。而且,飛彈發射後還要長時間跟蹤操作,不能半途中斷無線電信號,這就導致飛彈載機的生存力十分低下。德國的「弗利茲-X」制導炸彈就是如此,由於盟軍加強了幹擾和攔截的應對措施,德國空投制導武器在短暫輝煌後就再也難以獲得巨大的戰果。

從這個角度看,同樣需要載機的「櫻花自殺彈」反而更有優勢。雖然搭載「櫻花彈」的日本轟炸機同樣會遭到美機攔截,但只要投下「櫻花彈」,這種「人操飛彈」就能自動飛向目標。哪怕載機已被擊落,「發射後不用管」的「櫻花彈」仍有可能擊毀美軍戰艦,這比必然失控的「イ號」飛彈更具有「實用價值」。

「人操飛彈更實用」這種瘋狂的邏輯,在其他國家都是難以接受的,但對於二戰後期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來說,卻已經變成一種現實。所以,只需開發類似動力裝置,卻不需開發制導系統的「櫻花彈」,在成本效益上戰勝了正牌飛彈,被日本軍隊更早更多地投入了實戰。(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下)
    1944年10月,橫須賀航空隊16名飛行員和30名地勤組成分遣隊,作為組建312航空隊的基幹,準備學習「仿Me-163戰機」的飛行和維護,並在厚木機場開始展開訓練。1944年11月,飛行員開始利用滑翔機、普通教練機模擬「Me-163」展開訓練。不過可以用來作戰的「秋水」一直沒有到位,1945年7月兩次試飛失敗後,312航空隊的組建工作更是成為無源之水。
  • 二戰5大冷知識:日本自殺式載人飛彈,盟軍和德國王牌飛行員差距
    【冷知識之一】1940年,法國比德國擁有更多的坦克、大炮和士兵【圖1】由法國雷諾汽車公司生產的法軍二戰主力坦克:雷諾R-35輕型坦克。但是,直到1944年春,英國的人力資源保障的重點不是陸軍,不是海軍,甚至不是皇家空軍,而是飛機生產部。在戰爭中,英國一共製造了大約132,500架飛機。而德國這一數字是120,738架。
  • 新遊《奇蹟武器計劃》上架Steam,體驗二戰尾聲德軍最後的瘋狂!
    經歷了各大平臺的冬促和年尾大作發售的洗禮,近段時間可以說是玩家們的一段真空期。不過今日,sream上架了一款比較有意思的新遊,它就是由Gameparic製作的策略遊戲《奇蹟武器計劃》。遊戲背景聚焦於二戰末期,玩家扮演德國隱藏在深山中秘密基地的負責人,研究終極毀滅武器來扭轉二戰戰局。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上)
    可以認為,二戰日本的航發水平已經相當落後。而缺乏強大的「心臟」,優秀戰鬥機不過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1944年6月,從中國起飛的美軍B-29首次對北九州的鋼鐵廠進行了遠程戰略轟炸——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砸在了日本人的頭上。
  • 帶你一次弄懂二戰歷史系列三十,二戰歷史1944年三月至四月
    接著上篇,筆者將繼續帶各位小夥伴從1918年一戰結束的歷史一直講述到1945二戰結束。在這其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籤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系列事件。讓小夥伴們可以直觀的弄懂二戰的歷史,我們的文章將以年表的方式進行展現。同時也會為大家帶來許多珍貴的歷史圖片供各位鑑賞。
  • 二戰日本有多瘋狂?15歲以上孩子都要當兵,窮到一家5口蓋一床被
    他們將作戰的對象轉向了英美等國,在閃電戰襲擊東南亞之後,日本也正式對世界宣戰。而與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同時運轉起來的,還有他們在戰時的動員的體制,那是一種動員程度比德國和蘇聯更為徹底和瘋狂的「總體戰」體制,而這種超負荷的戰時動員體制也讓日本的最終走入戰敗的深淵……那麼二戰日軍對戰時的動員是有多瘋狂呢?
  • 二戰日本的「大炮鳥」:B-29忌憚的對手,Ki-102/108重型戰鬥機
    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航空軍事力量中,最出名的應當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但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也只是在二戰早期美軍還未研究出對策方法時佔了優勢,到了二戰中後期,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在攔截B-29這種轟炸機時,零式艦戰便顯得十分吃力,此時的日軍才開始大規模應用雙引擎重型戰鬥機,而本文的主角KI-102重型戰鬥機便是其中一員。
  • 愚蠢與瘋狂,1944年澳大利亞考拉戰俘營日本戰俘越獄事件
    43年10月在紐幾內亞被澳軍俘獲的日本兵 關於二戰時期日本人的俘虜觀和俘虜政策,前文中已作過交代,在這裡只補充一點:之前我們曾說過當日本兵被俘時他作為社會人就已死亡了1944年8月考拉戰俘營的人員組成是這樣的:戰俘總數約4000人,約2000名義大利戰俘關押在A、C兩個營區;超過當時澳大利亞關押日本戰俘總數一半的「真」日本戰俘一共1104人,軍曹和士兵集中關押在B營區;軍官則和朝鮮、印尼勞工一起關押在D營區,還有少數強硬頑劣的義大利戰俘和日本軍官一起關押。
  • 看看日英在東南亞的較量,才知道二戰時的日本和英國哪個更強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和英國是二戰時期的兩大強國。作為兩大陣營的主力,兩國進行了多次交鋒。不過,由於兩國相隔很遠,所以兩國的較量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由於當時英國人正在忙於對付德國和義大利,無暇顧及日本,所以日軍在東南亞猖獗一時。不過日軍猖狂沒多久,就開始顯露疲態。日軍以緬甸和印尼為基地,不斷向印度和澳大利亞推進。1942年5月,日軍轟炸了英國在錫蘭、印度、澳大利亞等地的軍事基地,同時集結重兵向南推進。
  • 改變二戰戰局的「小玩意兒」:VT信管小傳
    相關的論文1925年左右的時候就可以被查閱到。不過,這種技術被認真地考慮用在軍事領域是要到1938到1940年間了。當時的英國軍工部門開發出了和雷達原理類似的高射炮彈引信計劃,不過這樣的炮彈引信無線電發射裝置是放在地面上,而炮彈引信只是一個無線電接收裝置。
  • 在二戰登陸艦上加裝防空飛彈,「高雄」號並不是首開紀錄
    最近對岸海軍改裝的「宙斯盾」二戰登陸艦吸引了所有軍事愛好者的眼球,關於這艘登陸艦的詳細情況,網上的消息已經非常多了。不過呢,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二戰老登陸艦上加裝防空飛彈,「高雄」號並不是首開紀錄。別的不說,就是對岸海軍自己,早在1986年,對岸海軍就在一艘二戰時期的老船塢登陸艦上加裝了「海小槲樹」防空飛彈。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中)
    不過在航發問題還沒搞定的情況下,被B-29轟炸弄得焦頭爛額的軍方已經要求立川拿出噴氣戰鬥機的方案了。要求是重量輕、生產方便、儘量節約材料、能攔截頭頂的重型轟炸機……立川下屬的兩個設計團隊在1945年夏天提交了自己的草案。
  • 日本「一億玉碎」計劃是真想拼命還是虛張聲勢?若實施如何收場?
    二戰末期,盟軍向日本本土步步緊逼。已到山窮水盡的日本軍部,提出了「一億玉碎」計劃。主要內容即全民皆兵,如果盟軍膽敢進攻日本,所有國民都會以命相搏。當時日本有7000多萬人,雖不夠一億,但這數量也夠恐怖的。美軍僅是在攻打衝繩十萬日軍時,就付出了陣亡兩萬,傷五萬多的代價。
  • 飛彈打偏有多可怕?13噸重飛彈誤擊電影院:300人當場屍骨無存
    爆發於1939年的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大屠殺,二戰末期面對日薄西山的法西斯勢力,德國心有不甘,他們動用許多科學家研製出一種強大的飛彈——"V2"飛彈。V2飛彈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的彈道飛彈,它長 13.5米,發射全重13噸,彈頭1噸,能擊中322千米外的目標。
  • 二戰後日本為何如此懼怕美國!俯首帖耳不敢反抗,日本人說出實話
    二戰後日本為何如此懼怕美國!俯首帖耳不敢反抗,日本人說出實話 二戰後日本為何如此懼怕美國!俯首帖耳不敢反抗,日本人說出實話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即被美國視為獨家戰利品。
  • 飛彈飛入電影院,300位觀眾人間蒸發,一場V2飛彈引發的災難
    現如今,飛彈技術已經成為戰爭中決定勝負的關鍵,飛彈家族也從一開始的地對地飛彈發展出了多種型號,幾乎覆蓋了現如今的所有軍種。然而,人類擁有飛彈的歷史並不長,飛彈最早出現在二戰時期的德國,雖然當時的飛彈技術十分原始,但它帶給人類的震撼,卻依舊驚人。
  • 二戰末期,日本提出「一億玉碎」到底是怎麼個碎法?
    二戰末期,隨著外部形勢的不斷惡化,日本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戰敗已成了板上釘釘的事。不過,日本國內許多狂熱份子卻提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究竟是什麼是「一億玉碎」呢?原來當時日本有一億國民,所謂「一億玉碎」就是指全民皆戰死。那麼,日本當時到底是打算怎麼個碎法呢?
  • 二戰末期,德軍用飛彈空襲英國,為何卻饒過了蘇聯大城市?
    飛臨倫敦上空的V1飛彈 在閱讀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著作時候,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戰爭末期德國人在飛彈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毫不客氣地說,直到今天,我們在飛彈和航空航天領域上依然是走在當年德國人開創的道路上。不過關於德國飛彈其實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那就是儘管德國人對倫敦、安特衛普,甚至雷馬根大橋都發射了大量的飛彈,但是他們對於恨之入骨的蘇聯大城市,例如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甚至列寧格勒都沒有使用飛彈襲擊過。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日本部署大批空地飛彈,俄提醒東海局勢危險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當地時間12月18日,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做出了第一個重大國防政策決定,日本將購買可用於打擊北韓飛彈基地的空射飛彈,並在考慮或將購買其它打擊性武器,比如可以打擊中方陸上目標的巡航飛彈,因為日本對中方在東海,包括在有爭議的「尖閣列島(中方釣魚島)」的活動越來越感到擔憂
  • 「賭徒之國」VS「咖喱之國」:二戰懟遍世界的日本為何放過了印度
    二戰最瘋狂的國家是誰?日本要是稱第二的話,恐怕沒有國家敢稱第一!彈丸小國以一己之力挑戰中國、美國、蘇聯、英國四國,但是有一個國家日本卻選擇性放棄了,這個國家究竟是誰呢?答案是印度,難道印軍的實力已經比美蘇更讓日軍忌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