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一直就是以一個賭徒形象展示給世人,在二戰之前他們相繼在甲午、日俄和一戰中以小博大,取得勝利。但是到了二戰之後他們的好運卻也到頭了,在二戰開始之後胃口膨脹的日本並不滿足於朝鮮、東北和關內等東亞地區的版圖。他們將作戰的對象轉向了英美等國,在閃電戰襲擊東南亞之後,日本也正式對世界宣戰。
而與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同時運轉起來的,還有他們在戰時的動員的體制,那是一種動員程度比德國和蘇聯更為徹底和瘋狂的「總體戰」體制,而這種超負荷的戰時動員體制也讓日本的最終走入戰敗的深淵……
那麼二戰日軍對戰時的動員是有多瘋狂呢?
軍隊動員
早在1918年一戰結束之後,日本就開始了醞釀著二戰,他們引進了德國的「總體戰」體制——未來戰爭將是長期的國家總體戰,必須全力動員國家的資源潛力、科學技術和工業能力進行戰爭。這就相當於「瘋狂版的論詩久戰」。
在這個體制下最先被動員的是軍隊。
二戰中日軍也是在不斷瘋狂的暴兵狀態,從1937年淞滬會戰時候在華的14個師團,到武漢會戰後增加到38個師團,在華總兵力達到100萬人,整個日本海陸軍(空軍沒有獨立成軍中)暴兵到150萬人。到了僅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的兵力動員情況是:1941年241萬人,1943年381萬人,1945年膨脹至715萬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兵員動員上達到了最大強度,動員總兵力近1000萬人,佔總人口12%。
日本大規模暴兵的結果是,兵員素質越來越差.
而且徵召的年齡也往低年齡段走,服兵役的年齡從平均的18歲至25歲,擴大到17歲至45歲。在戰爭末期,為了準備在「本土決戰」,還動員了不脫產的「國民義勇兵」2800萬人,到了45年一億玉碎口號喊出來以後,日本政府再次制定新的兵役法,規定凡15—60歲的男子及l7—40歲的女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這樣就意味著,15歲以上孩子,無論男女都要上戰場,這種瘋狂的程度甚至已經超過了國軍,而且日本軍部還對這些人灌輸了「一億玉碎的」瘋狂理念,可想而知,要不是有兩顆核彈,盟軍在本土和日軍決戰,日本的人口可能會銳減到什麼程度。
全社會動員
日本的社會動員首當其衝是在軍工上。
軍隊的作戰需要軍需物資的資源,日本在動員令發動之後,他們的軍工機器也逐漸開啟,日本不斷擴大軍需生產,而進入軍工動員之後,日本的產業結構也開始轉向了軍工產業,其比重甚至達到了80%以上。
而且隨著軍工產業的激增,除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之外,殘忍的日本軍部還在剝削工人的時間。隨著戰爭規模擴大,為了確保能為前方安市供應物資和生產軍需,日本政府要求機械、船舶、車輛、金屬品及金屬精煉等工廠,工人每天都要進行兩班倒(工作12小時以上),而且休息時間也從每個月八天縮減到兩天,而到了戰爭後期男丁們都從流水線上被抽調到戰場上時,女性工人也要的被強徵到工廠裡面去。金屬工業女性勞工比例增加到戰前的245%,女性勞工的人數突破60萬人。到了1944年,日本整個國家的動員的勞工人數突破了4500人,已經超過日本人口的半數以上,也就是說整個日本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在為戰爭服務。
其他各行各業的動員。
在人才上,日本對於的學校學生的使用也進行了規劃和動員,比如工礦專業及專門學校的畢業生,直接由國家進行調配工作(用在戰爭部門),除了學生,日本也展開了國民登記制。國民要對自己的職業進行申報,比如你是船工,就要進規定的造船廠工作,一些醫生、獸醫也被強制徵召到了軍隊裡面。
動員的結果
當然日本這樣強制和瘋狂的動員,在支撐起前線作戰的同時,也反飭了當時本就脆弱的日本經濟和社會。
高額的軍費支出讓日本的經濟嚴重畸形,到了1944年軍費支出佔了財政預算的85%以上,嚴重的財政赤字讓當時的日本,通貨膨脹,物價騰貴,經濟被拖跨,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僅為戰前的30%,甚至有的日本人生活還不如關內佔領區的百姓,這也不怪戰爭末期從日本國內到山東的少年兵都要去地主家裡當長工(畢竟國內吃不飽)。很多日本的農村因為的勞動力都去當兵和進工廠,再加上大量的田地被徵收用以修建軍事設施,耕地減少,馬匹等也被的軍隊徵收導致日本糧食產量直線下跌,到了1945年日本的糧食產量僅為10年前58%。
經濟的畸形也影響到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好多老人和未成年的學生要承擔大量的徭役,使 El本全國變成一座軍事苦役營地,日本人均稅賦到了戰爭末期的時候已經增加到了戰前的12倍,老百姓生存季度艱難,女學生一律只能穿木屐,不得穿皮鞋,更不能燙髮。
在1939年的日本山形縣的漫畫中,甚至是一家五口人要合蓋一床棉被,二戰前尚且如此,二戰後日本的農村更是一幅荒敗和末日的景象。
雨田君說
雨田君說,日本的「總體戰」理念和軍部將當時本就匱乏的資源,被壓著的更為徹底,戰士動員體制讓日本在抗戰和太平洋戰爭初期,短暫獲得了優勢,但隨著戰爭的深入,日本的資源少、人口不足的弊病就展現了出來,強制動員帶來的惡果也逐漸顯露。歇斯底裡,一昧的靠著「昭和精神」的日本民眾吃到到了戰爭的苦果。
超出國力的動員,實際上也是日本軍部那些的野心勃勃的高層們膨脹野心的產物,但不正義的戰爭即使是再怎麼動員,仍然也會跌入失敗的深淵中。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