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航空軍事力量中,最出名的應當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但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也只是在二戰早期美軍還未研究出對策方法時佔了優勢,到了二戰中後期,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在攔截B-29這種轟炸機時,零式艦戰便顯得十分吃力,此時的日軍才開始大規模應用雙引擎重型戰鬥機,而本文的主角KI-102重型戰鬥機便是其中一員。它為了有效攔截B-29這種重型轟炸機,甚至安裝了57毫米機炮。
Ki-102與Ki-45屠龍
由於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相互爭鬥的緣故,在戰鬥機的開發上也是各自獨立。在1930年代,世界各國空軍的戰鬥機設計思路都以雙引擎通用戰鬥機為主,例如美國為此設計了P-38閃電戰鬥機,德國設計了梅塞施密特Bf.110戰鬥機等。為了不落後於世界潮流,1937年日本陸軍要求川崎飛機製造廠開發一款雙引擎戰鬥機Ki-38,同年12月,又要求川崎公司在Ki-38的基礎上開發Ki-45,並且終止了Ki-38項目的開發。
1941年,Ki-45的原型機通過基本測試,1942年正式被日本陸軍航空隊所採購,被命名為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KI-45最初的任務是為了給轟炸我國的轟炸機編隊進行護航,但在1942年6月的兩次任務中,由於雙引擎戰鬥機在機動性上較差,不適合與單引擎戰鬥機作戰,因此均敗給了飛虎隊的P-40B/C戰鬥機。Ki-45真正發揮作用則是到了1944年攔截B-29轟炸機編隊時,Ki-45的優秀表現以至於在Ki-45的飛行員中誕生了不少王牌飛行員。在戰後,部署在我國東北地區的Ki-45還被東北民主聯軍繳獲,成為了東北老航校的教練機。
回到正題,上段對Ki-45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日本陸軍航空隊的第一款大規模配發的雙引擎戰鬥機,而本文的主角Ki-102,則是在1943年4月,陸軍認為Ki-45以及其改良版Ki-96依舊不能滿足機動性和高空作戰的需要,要求川崎公司開發的。到了6月,陸軍又要求在新開發的Ki-102上,衍生出對地攻擊機版本Ki-102乙(戰鬥機則為Ki-102甲)。隨後到了1944年11月,最初要求的KI-102甲和Ki-102乙已經悉數服役,但是由於美軍將轟炸時間多定在了夜間,陸軍又要求開發配備了雷達系統和斜樂曲武器系統的Ki-102夜間戰鬥機(Ki-102丙),但是由於戰爭後期空襲越來越頻繁以及物資短缺等問題,最終Ki-102丙只建造完成了2架原型機。
Ki-102雖然沒有正式的命名,因此也被叫做四式襲擊機或者五式復座戰鬥機,但是在查找官方的開發文書後顯示的簡稱"五式雙"來看,很可能會被以年號命名為五式復座戰鬥機。
飛行山炮"Ho-401"
在Ki-102的三種型號中,產量最大也最有作戰性能的是Ki-102乙型,而在該型號上,搭載日本航空史上口徑最大的Ho-401機炮,該機炮發射57毫米炮彈,無論是對坦克這種地面目標,還是對B-29這種空中目標,都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雖然Ho-401口徑巨大,且殺傷力強,但日本在二戰時期槍炮工業底子薄弱是不爭的事實,而Ho-401實際上也只是Ho-203 37毫米航空機炮的放大版,甚至連內部結構都沒有經過改變。而Ho-203實際上是在步兵炮的基礎上安裝自動裝彈機且優化了重量的產物,因此Ho-401儘管能夠給敵機造成巨大的殺傷,但是也僅僅是因為口徑放大的緣故。
在測試中,Ho-401炮彈初速達到了500米每秒,在對模擬機體的靶標的攻擊中,一發能夠造成1-2米直徑大小的損壞點。但是也由於Ho-401火炮的口徑過大,也導致其後坐力巨大,在飛行測試中發現在飛機低速飛行時開火容易導致飛機下墜,被試飛員評價為"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武器"。同時,因為是步兵炮的放大版,所以在開火時炮彈下墜明顯,對飛行員的瞄準技術要求較高。在夜間測試時,可能因為沒有消焰器,在飛行員開火後居然被炮口火光閃瞎了約10秒鐘。
小炮鳥——Ki-102甲
如上文所述,雖然最先被批准建造的是高空作戰的戰鬥機版本Ki-102甲,但是產量最大的卻是對地攻擊用的乙型。不過話說回來,Ki-102甲和Ki-102乙在機體性能和構造上基本沒有區別,但是甲型為了高空作戰,增加了渦輪增壓器,以及將連射性能較差的Ho-401 57毫米機炮換成了Ho-204 37毫米機炮。
Ki-102甲的首架原型機於1944年6月完成,但這架原型機並沒有安裝渦輪增壓器,為了補足渦輪增壓器的測試,其後又製造了安裝有渦輪增壓器的2號原型機。11月,由於美軍空襲越來越頻繁,陸軍對川崎工廠發出了緊急增產的指令,但到終戰也僅僅交付了25架,其中15架被陸軍航空隊正式採用,剩餘的10架由於渦輪增壓器的功能較差而拒收。
其中在等待陸軍航空檢查部的驗收期間,由於情況緊急,幾架Ki-102甲在並未獲得驗收結果的情況下緊急升空迎戰來襲的B-29轟炸機,並且在攔截作戰中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由於川崎工廠製造渦輪增壓器的技術不過關,導致他們的成績並不是特別優秀。
大炮鳥與觀賞品——Ki-102乙
Ki-102乙的原型機於1944年3月完工,7月便通過了技術審查得以正式服役。由於是專注於對地攻擊的版本,因此在機頭位置採用了一門57毫米Ho-401機炮,除此之外,還裝備了2門20毫米Ho-5機炮和1門12.7毫米Ho-103機槍,在進行對地轟炸時,還會攜帶2枚250千克航空炸彈,如果是遠距離作戰的話,會將2枚航空炸彈的掛點換成2個200L油箱。在戰爭末期,為了所謂的"本土決戰",日本陸軍航空隊還將其改裝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飛彈攻擊機,掛載一發Ki-148無線電制導飛彈。
雖然在Ki-102乙型武裝到了牙齒,但是在前線部隊實際配發後,卻發現其在起飛時方向穩定性不佳,但是由於戰爭緣故,問題被反應後並沒有得到上面的回應,原本應該將整個機體延長,但最終只是將尾輪支柱延長了10釐米以作應急處理。
Ki-102乙的火力強大,但是日本人又像對待大和型戰列艦那樣讓Ki-102乙當成了觀賞品。Ki-102乙在二戰中一共製造了215架,其中絕大多數都被配發到了前線部隊,但是這些部隊在接收Ki-102乙的同時也被命令將這些機體保持到最終的"本土決戰"時期。因此只有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才會讓Ki-102乙參加作戰行動。到了1945年6月,由於空戰戰機損失嚴重,Ki-102乙在設計上和甲型差別不大,因此也讓其進行了空中攔截作戰。除此之外,部分K-102乙還換上了黑色的塗裝作戰夜間戰鬥機使用,但由於資料的缺失,戰果不明。
夜間戰鬥機Ki-102丙
Ki-102丙型相比於前面的甲型和乙型,對機體進行了大幅修改,以獲得更好的飛行性能。而且在成員位置上也和前兩種不同:Ki-102丙的機體只有一個座艙,外形看起來更像是一架單座重型戰鬥機,首先是因為夜間攔截作戰並不需要尾炮手,因此去除了尾炮手的艙位;其次是因為夜間作戰需要通訊系統支持,因此將尾炮手換成了通訊員;為了給通訊員提供更好的保護,通訊員的位置則是在機體內部,僅通過主翼後緣的機體處存在一個很小的窗口來獲得視野。
戰後美軍繳獲,且換成了美軍塗裝的Ki-102丙
Ki-102丙一共完成了2架原型機,但是在1945年6月的空襲中受損,此後川崎工廠便一直在對其進行維修,以迎來終戰。戰後美軍將其繳獲,修復完畢後換上了美軍戰機塗裝以進行測試,測試完成後被銷毀。關於前文敘述的斜樂曲武器系統,實際上就是傾斜式機炮,這種機炮在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戰鬥機大量使用,目的是為了在盟軍轟炸機自衛火力最弱的機腹發起攻擊。
戰後安裝了斜樂曲武器系統的美國空軍F-80戰鬥機
真正的空戰大炮鳥——Ki-108
1943年4月,在川崎工廠在接手Ki-102計劃的同時,也在基於Ki-102的機體開發下一代雙引擎重型戰鬥機Ki-108。在開發中,川崎認為使用加壓機艙會讓飛行員發揮更好的作戰表現,甚至可以讓飛行員在10000米的高空不使用氧氣面罩;但是接踵而至的問題是,由於氣密技術不足,Ki-108的氣密艙進出口設計和戰後美國的X-1試驗機一樣,是由地勤人員在地面用螺栓鎖死窗口,飛行員在遇到緊急狀態下如何逃生便成了問題。而這些想法最終在KI-102的兩架原型機上實現,但在開發過程中卻遇到了不少的麻煩。
在加壓座艙測試時,居然有燃油蒸汽洩漏到座艙內部,導致測試員呼吸困難。在電氣設備上,也遇到了開發問題。而且由於是基於Ki-102改造的,無法再對氣動外形進行改修,且發動機依舊是KI-102的金星發動機,且渦輪增壓器也問題不斷。
1944年9月,川崎公司重新製造了一架Ki-108原型機,被命名為Ki-108改。在設計時直接安裝了調試完畢的渦輪增壓器,且加大了主翼的面積。1945年3月,Ki-108改在川崎的岐阜工廠完成試飛,但依舊沒有達到高空性能指標。6月,兩架Ki-108改都在美軍的空襲中損失。而最初基於Ki-102製造的2架Ki-108,其中的2號機在空襲中被燒毀,剩下的1號機以不能飛行的狀態倖存到戰後,隨即被美軍接管並且測試,最終被拆解。
在火力上,KI-108和KI-108改都搭載了2門20毫米Ho-5機炮和1門37毫米Ho-204機炮,火力足以給B-29造成嚴重威脅;在航空性能上Ki-108大幅改善了Ki-102存在的機動性不足等問題,可以從任意方向上截擊B-29轟炸機,但是由於其誕生時間過晚,且由於美軍空襲給研發機構造成的損壞,最終未能給美軍的B-29轟炸機群造成什麼實質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