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轟炸美國本土這件事情上,日本人明顯比德國上心,二戰德軍由於歷史原因在《凡爾賽條約》限制下,所有軍備研製都是偷偷摸摸進行。1935年元首重建三軍時才慢慢進入正軌,但時間有限而且在閃電戰的理念下,空軍成了前線戰術支援工具,對於打造戰略空軍基本是後期用於翻盤的賭徒心態。前後也有He 177重型轟炸機,以及漢斯版B-29之稱的Me-264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等,由於戰局的關係都沒能真正入役。
Me-264超遠程戰略轟炸機,外型酷似B-29(最大外觀差別單雙垂尾)性能也一併超越、最大起飛重量56噸、最大飛行速度560公裡/小時、最大航程15000公裡。

作為德國的盟友,日本在二戰期間除了航母戰術應用相當熟練超前外,在空中戰機打造方面也很有一套。以經典的零式戰鬥機為例,一度成為盟軍避之唯恐不及的殺手鐧,而在大型轟炸機領域做事向來有預謀、有計劃的日本一樣沒有落下。戰前國際環境比德國好,較早就開始策劃研製遠程重型轟炸機,目的就一個能夠前出部署空襲美國本土。1941年起陸續研製了中島 G5N「深山」(航程4260千米)、川崎Ki-85重型遠程轟炸機(資料不詳),兩個機型最後由於各種原因都沒有正式服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瞬間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得意洋洋的日軍海軍開始霸佔太平洋。對於日本航空界一些資深專家來說,美國戰爭潛力是可以預見的特別是航空工業,為了在隨後的戰爭中能通過轟炸美國本土達到「以戰止戰」(逼美國屈服默讓日本的戰爭成果)。這其中就有了1943年4月啟動的中島G10N1「富嶽」六發重型戰略轟炸機計劃,最大起飛重量122噸、最大飛行速度78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大於15000米、最大航程載彈5噸航程19400千米。

除此之外,1943年5月,川崎公司重新開始為日本陸軍研製新款重型遠程轟炸機——四發Ki-91。該機型是日本陸軍X系列中的秘密戰機,是一款高空遠程轟炸機,初始設計用於前出部署南洋然後空襲美國本土。上面提到的海軍「富嶽」轟炸機由於採用太多高新技術,而且性能要求太高,對於日本來說成本太高。
對此,陸軍比較現實希望能得到一款成本較低的重型轟炸機,對於「富嶽」上萬公裡航程可以從本土直飛美國的要求並不強調。不要求高速只要不易被美軍攔截,能夠從所佔領的南洋前線起飛,抵達轟炸美國西海岸就可以,當然戰損率儘量低一些也可以接受。


1943年秋季開始,Ki-91研製一路較為順利,該機應用了大量「富嶽」轟炸機的技術,並參考繳獲的美制B-24轟炸機。完成圖紙之後開始製造樣機,日本開始碰到德國同樣的問題,由於戰局不利大量資源被用於其他現成可用的飛機,整個項目進展就變得比較緩慢。

不過歷史的大車輪有時不是單個變數所能改變,1945年2月,Ki-91已經完了80%的進度,在美軍常規轟炸中製造廠房被炸。Ki-91配套的大量模具、設備被一鍋端,再也無力進行大型密封機艙加工、發動機增壓器製造等。在此情況下Ki-91製造只能暫時停止,隨後在一億玉碎、本土決戰倡議下,大量熟練工人入伍重新恢復製造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經過測算,在沒有美軍空襲幹擾下最快也要1946年才能恢復損失設備,然後重啟開工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適人手。戰爭的結果已經相當明了再堅持意義不大,於是陸軍只能放棄Ki-91遠程轟炸機的製造,所有完成設備都銷毀省下的資源用於現成戰鬥機研製,比如後期櫻花自殺機等更符合口味。

川崎ki-91重型遠程轟炸機基本性能:
機組成員10人、機長33米、翼展48米、空重34噸,裝備4臺三菱 Ha-214RU 發動機(2500馬力)、最大起飛重量58噸、最大飛行速度58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10000千米。至於武器裝備包括:12門20毫米機炮(其中5套雙聯裝)、攜帶4-8噸航空炸彈。

Ki-91在尺寸以及性能上和美國B-29、B-32相類似,以B-29為例:機組成員相同、最大起飛重量61噸、最大飛行速度574千米/小時、最大航程9000千米、載彈量5-9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