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裡,進行了一次可怕的大爆炸,隨著震耳欲聾的巨響聲,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徐徐升上天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核武時代」。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舉行重要會議,商討如何挫敗日本的問題。此時,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消息傳來,令杜魯門總統欣喜若狂,他馬上同邱吉爾商量是否對日本使用這一新武器,最後他們決定先給日本一個莊嚴的警告,在《波茨坦公告》後再動手。
7月27日到8月1日,盟軍飛機在日本各個城市上空散發了150多萬張傳單和300萬份《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但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
1945年8月5日,天氣預報表明,天氣良好,適宜起飛,一輛名叫「依諾拉·蓋伊」的B-29轟炸機,裝載著一枚擁有「可愛名字-小男孩」的原子彈駛向廣島。8月6日上午8時15分「小男孩」向廣島奔去,在離地面650米的高空爆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蘑菇雲,從此,廣島所有的時鐘,都停在了1945年8月6日8時15分這個時點上。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原子彈對城市的轟炸,廣島幾乎被夷為平地,大約有20萬人死於人類製造的終極武器。8月8日,蘇聯對日本關東軍發動全線進攻。8月9日,另一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彈轟向長崎。兩枚終極武器的爆炸,撕碎了日本法西斯邪惡的「美夢」。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多年了,但杜魯門總統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決定,迄今依然是世界軍事史上作出最有爭議的決定。
傳統觀點認為: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目的,是為了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避免美軍傷亡100萬人,同時也對蘇聯等社會主義政權炫耀原子彈的威力。
日本認為美國是阻止其實現在亞洲的「神授」命運的唯一障礙,於是偷襲了「珍珠港」。當美軍的逼迫日軍不斷收縮時,日軍全力以赴去儘可能多的殺死美軍士兵。 美軍開進得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瘋狂。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其中在最後幾小時就死了1500人。硫黃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衝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估計,要徵服日本,佔領日本國土,美軍至少要喪失100萬人,英國要喪失50萬人。
日本《文藝春秋》1986年3月特別號上,發表了《美國選擇廣島投擲原子彈的原因》一文,對傳統看法提出了質疑。據當時美軍的絕密文件《日本登陸作戰綱要》記載,美軍擬在日本的九州和關東平原進行兩場登陸作戰。他們估算美軍的傷亡數字,加上傷員,失蹤者,總數約為20萬人。無論從哪個文件都找不到傷亡100萬的推算,因此,日本方面認為,這是一種誇張,目的只是為了使投擲原子彈的行為合理和合法。
關於對蘇聯顯示威力一說,也不準確。二戰時的美國雖對蘇聯懷有戒心,但深受二戰傷害的聯盟還很牢靠,並且在任何文件中都沒有見到那種對蘇聯的戰略。甚至在原子彈研究過程中,美國首腦人物會討論一種可能性,即向蘇聯提供原子彈情報,建立國際管理體制。馬歇爾甚至主張邀請蘇聯科學家參觀原子彈實驗,但是因為有人擔心「史達林把機密洩露給日本」而擱淺。這說明,美國投資原子彈時候沒有考慮對蘇聯未來的戰略布局。
美國使用原子彈最大的可能是什麼呢?根據資料顯示,在原子彈研究初期,美國就已經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他們把這當作一個「巨大的實驗」。他們選擇人口集中,沒有遭受重大轟炸的城市,好檢測其威力。
其次,美國研究原子彈花費2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用於生產彈藥的全部費用。而原子彈的研究又是絕對保密的,全國只有四位領導人參預,美國議會和政府對於巨大軍費的去向問題一直存在疑問。如果巨大花費研究處的原子彈,效力不夠,議會甚至國民的反應可想而知。因此來自議會的壓力,也是杜魯門政府使用原子彈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當時已出於二戰後期,對於二戰的勝利已經可以預見,美國使用原子彈也有彰顯國力的意思,好為接下來二戰結束的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的戰爭收益,以及勝利後的戰爭布局。
最後,要消滅那些被軍國主義豢養出來的瘋狂野獸,雖然有困難,但無數的歷史史實證明:邪惡終究戰勝不了正義。要避免更多的「神風敢死隊」帶來的無畏的傷亡,甚至是讓日本吞下發動戰爭的惡果。使用原子彈,也打破了日本邪惡的幻想,第二顆原子彈的爆炸,也戳破了日本法西斯政府對日民眾「隕石說」的欺騙。粉碎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邪惡的原子彈爆炸了,但是炸出了二戰的加速勝利,坍塌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邪惡夢想,為和平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他的爆炸帶來了全人類的畏懼心理。有人問杜魯門總統是否還有其它選擇,他響亮地說:沒有。接著他提醒提問者:「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也沒有其它選擇!」我們中國大地上那些慘遭屠戮的族人也沒有選擇。
正如羅伯特·李將軍所說:「戰爭如此殘酷是件好事,否則就會有人喜歡它。」感謝上帝使我們擁有原子武器,而不是日本和德國。科學有其自身的邏輯,遲早會有人設計出原子彈。科學不能被否定。關於製造原子彈是否明智的問題,終將被原子彈已被製造出來這一事實所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