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促使其投降,還是另有目的?

2021-01-10 呆瓜逗談

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裡,進行了一次可怕的大爆炸,隨著震耳欲聾的巨響聲,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徐徐升上天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核武時代」。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舉行重要會議,商討如何挫敗日本的問題。此時,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消息傳來,令杜魯門總統欣喜若狂,他馬上同邱吉爾商量是否對日本使用這一新武器,最後他們決定先給日本一個莊嚴的警告,在《波茨坦公告》後再動手。

7月27日到8月1日,盟軍飛機在日本各個城市上空散發了150多萬張傳單和300萬份《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但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

1945年8月5日,天氣預報表明,天氣良好,適宜起飛,一輛名叫「依諾拉·蓋伊」的B-29轟炸機,裝載著一枚擁有「可愛名字-小男孩」的原子彈駛向廣島。8月6日上午8時15分「小男孩」向廣島奔去,在離地面650米的高空爆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蘑菇雲,從此,廣島所有的時鐘,都停在了1945年8月6日8時15分這個時點上。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原子彈對城市的轟炸,廣島幾乎被夷為平地,大約有20萬人死於人類製造的終極武器。8月8日,蘇聯對日本關東軍發動全線進攻。8月9日,另一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彈轟向長崎。兩枚終極武器的爆炸,撕碎了日本法西斯邪惡的「美夢」。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載有原子彈的B-2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多年了,但杜魯門總統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決定,迄今依然是世界軍事史上作出最有爭議的決定。

傳統觀點認為: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目的,是為了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避免美軍傷亡100萬人,同時也對蘇聯等社會主義政權炫耀原子彈的威力。

日本認為美國是阻止其實現在亞洲的「神授」命運的唯一障礙,於是偷襲了「珍珠港」。當美軍的逼迫日軍不斷收縮時,日軍全力以赴去儘可能多的殺死美軍士兵。 美軍開進得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瘋狂。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其中在最後幾小時就死了1500人。硫黃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衝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估計,要徵服日本,佔領日本國土,美軍至少要喪失100萬人,英國要喪失50萬人。

日本《文藝春秋》1986年3月特別號上,發表了《美國選擇廣島投擲原子彈的原因》一文,對傳統看法提出了質疑。據當時美軍的絕密文件《日本登陸作戰綱要》記載,美軍擬在日本的九州和關東平原進行兩場登陸作戰。他們估算美軍的傷亡數字,加上傷員,失蹤者,總數約為20萬人。無論從哪個文件都找不到傷亡100萬的推算,因此,日本方面認為,這是一種誇張,目的只是為了使投擲原子彈的行為合理和合法。

關於對蘇聯顯示威力一說,也不準確。二戰時的美國雖對蘇聯懷有戒心,但深受二戰傷害的聯盟還很牢靠,並且在任何文件中都沒有見到那種對蘇聯的戰略。甚至在原子彈研究過程中,美國首腦人物會討論一種可能性,即向蘇聯提供原子彈情報,建立國際管理體制。馬歇爾甚至主張邀請蘇聯科學家參觀原子彈實驗,但是因為有人擔心「史達林把機密洩露給日本」而擱淺。這說明,美國投資原子彈時候沒有考慮對蘇聯未來的戰略布局。

美國使用原子彈最大的可能是什麼呢?根據資料顯示,在原子彈研究初期,美國就已經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他們把這當作一個「巨大的實驗」。他們選擇人口集中,沒有遭受重大轟炸的城市,好檢測其威力。

其次,美國研究原子彈花費2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用於生產彈藥的全部費用。而原子彈的研究又是絕對保密的,全國只有四位領導人參預,美國議會和政府對於巨大軍費的去向問題一直存在疑問。如果巨大花費研究處的原子彈,效力不夠,議會甚至國民的反應可想而知。因此來自議會的壓力,也是杜魯門政府使用原子彈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當時已出於二戰後期,對於二戰的勝利已經可以預見,美國使用原子彈也有彰顯國力的意思,好為接下來二戰結束的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的戰爭收益,以及勝利後的戰爭布局。

最後,要消滅那些被軍國主義豢養出來的瘋狂野獸,雖然有困難,但無數的歷史史實證明:邪惡終究戰勝不了正義。要避免更多的「神風敢死隊」帶來的無畏的傷亡,甚至是讓日本吞下發動戰爭的惡果。使用原子彈,也打破了日本邪惡的幻想,第二顆原子彈的爆炸,也戳破了日本法西斯政府對日民眾「隕石說」的欺騙。粉碎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邪惡的原子彈爆炸了,但是炸出了二戰的加速勝利,坍塌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邪惡夢想,為和平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他的爆炸帶來了全人類的畏懼心理。有人問杜魯門總統是否還有其它選擇,他響亮地說:沒有。接著他提醒提問者:「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也沒有其它選擇!」我們中國大地上那些慘遭屠戮的族人也沒有選擇。

杜魯門總統

正如羅伯特·李將軍所說:「戰爭如此殘酷是件好事,否則就會有人喜歡它。」感謝上帝使我們擁有原子武器,而不是日本和德國。科學有其自身的邏輯,遲早會有人設計出原子彈。科學不能被否定。關於製造原子彈是否明智的問題,終將被原子彈已被製造出來這一事實所壓倒。

相關焦點

  • 投下兩顆原子彈後,如果日本仍不投降,美國會繼續扔原子彈嗎?
    其實當時美國的原子彈產量並沒有這麼恐怖,日本宣布投降之後,美國得意洋洋地告訴日本:「其實原子彈當時只有5枚,一枚用於實驗,一枚投在廣島,一枚投在長崎,還有一枚在運輸過程中被擊沉,沉入了海底,最後一枚原本是計劃在8月15日投在東京的。」其實這是美國擔心日本投降之事有反覆,故意欺騙日方的。
  • 原子彈核爆廣島長崎:日本認為這是無辜的屠殺,美國為什麼認為這是...
    當然,廣島核爆一直被詬病不已,就比如日本的很多歷史學家們都認為,當時日本已經到了投降的邊緣,不 使用原子彈,日本也將會投降,美軍這麼做,實際上就是在製造屠殺。
  • 美國投放原子彈有隱情?因一個翻譯錯誤,致使日本吃了兩顆原子彈
    美國當年在二戰中是後期才參與了戰爭,而在和日本的火拼下,為了早日結束世界第二次大戰,直接對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從而使得戰爭加速結束,而對此很多人都認為沒有原子彈,這場戰爭或許還要持續更長的時間,原子彈是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真正原因,不過根據相關分析指出,美國在當年投放原子彈的行為另有隱情?
  • 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動用原子彈 | 鳳凰副刊
    彼時戰禍未起,歐洲還是「太平盛世」,故該成果才能為世所知。最受震動的是美國。當時美國有很多受納粹迫害從德國逃亡而至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首先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希特勒很可能已經開始著手原子彈的研發。於是,愛因斯坦給羅斯福總統寫了一封信,說如果德國先行造出核彈的話,勢必會稱霸世界,因此務須先發制人,「這種炸彈如果用船運,假如在港灣爆炸的話,一發就足以讓港灣和周邊的部分設施毀滅」。
  • 美國投放原子彈有隱情?因一個翻譯錯誤,致使日本吃了兩顆原子彈!
    美國當年在二戰中是後期才參與了戰爭,而在和日本的火拼下,為了早日結束世界第二次大戰,直接對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從而使得戰爭加速結束,而對此很多人都認為沒有原子彈,這場戰爭或許還要持續更長的時間,原子彈是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真正原因,不過根據相關分析指出,美國在當年投放原子彈的行為另有隱情?
  • 廣島長崎被毀後,如果日本繼續頑抗美國是否會繼續使用原子彈?
    8月9日,這樣的悲劇在日本城市長崎重演,另一枚叫做「胖子」的原子彈將長崎摧毀。六天後,即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向同盟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美國人為何要用原子彈結束戰爭?「沒落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逐漸攻入日本本土。
  • 日本沒有拒不投降?一個詞翻譯錯了!致使日本挨了2顆原子彈
    二戰期間的日本非常瘋狂,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的美國使用了最狠的招數,直接向其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這導致的後果是日本大量人員傷亡,各國第1次直觀的認識到核武器的可怕,日本更是因此選擇投降。除了在這個過程中有太多的人去世之外,這件事情的結果可以說是皆大歡喜。畢竟當年的日軍是出了名的頑固,如果不給他們一個大的教訓,擊垮他們的心理,日本很難選擇投降。事實上,這也是當時眾多國家的想法。
  • 長崎原子彈五個微妙歷史細節:日本二次遭核爆,杜魯門竟感到吃驚
    第一,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杜魯門竟然感到意外和震驚外界可能意想不到,作為美國軍事最高負責人——總統杜魯門,在聽到日本遭到第二次原子彈轟炸時,竟然是吃驚的!事實上,對廣島和長崎使用原子彈,都經過了杜魯門親自授權。
  • 美國當年核爆日本,其實還有一目的,原因鮮為人知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兩次核爆造成數以萬計平民傷亡。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旋即結束。
  • 二戰時日本東京是不是有什麼令美國忌憚,因此才不敢投原子彈?
    為了儘快結束戰爭,美國當局使用了兩顆原子彈,轟炸了長崎、廣島兩座日本城市,這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被核彈打擊。 原來美國在原子彈研製成功後,要不要使用,在哪裡使用,他們高層是有專門召開過會議討論過的,其中原因聽筆者慢慢道來。 一,造出原子彈後用不用?
  • 70多年前超八成美國人贊成在日本投原子彈,現今仍有六成支持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作出的這一決定,改變了世界歷史。一個星期後,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結束。
  • 日本曾錯用一詞,卻引來2顆原子彈!
    歷史有三種不同的任務,我們可以稱為科學的、想像的或推測的和文學的。——喬治·屈維廉 《波茨坦公告》是在法西斯德國已經投降,日軍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屢遭失敗、行將徹底崩潰的背景下產生的。
  • 當年,各媒體報導廣島遭原子彈轟炸的內容,總統先生的聲明最有力
    美國報紙對這項新發明感到自豪,英國認為這是對勝利的巨大貢獻。大多數報紙都引用了杜魯門總統的聲明,杜魯門總統稱核能是「太陽奪取力量的力量」。「 此外,文章包含一個負責核攻擊的日本領導人,「總統注意到,在波茨坦,7月26日三巨頭髮出最後通牒的目的是,從徹底毀滅中拯救了日本,但日本領導人拒絕了。原子彈現在就是這種拒絕的回答。
  • 日本投降後 杜魯門說了一句話 蔣介石也說了一句話 有何不同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約》,無條件投降。這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全面勝利、軸心國的徹底失敗而結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野蠻侵略了中國、美國及東南亞國家,給這些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美國和中國作何回應?
  • 美國投放原子彈到長崎廣島後,外國人傷亡情況如何?
    我們追尋到1945年,美軍領導的盟軍開始對日本進行反攻,但是日本軍政府還是不打算投降,越到日本本土,越打的兇,據說美國要是有一個士兵要踏上日本本土,日本政府就要做好殺害俘虜的準備,這是在做垂死掙扎,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動了原子彈的想法,也是因為攻擊的傷亡太大了,
  • 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何會被杜魯門總統公開解職?
    因為,他不僅與美國政府唱反調,甚至還遭到了杜魯門總統的解職,成為其生涯中最大的「恥辱」。接下來,我們就一同走近麥克阿瑟,了解這位爭議和戰功齊飛的五星上將。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年——1964年),歷任美國西點軍校校長、遠東軍司令、駐日盟軍司令和「聯合國軍」司令等職。
  • 翻譯上的錯誤讓日本吃了美國兩顆原子彈?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籤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且給予日本投降和結束戰爭的某些承諾。7月27日,日本內閣舉行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內閣有主戰和主降兩派,會議沒有結論。由於蘇聯沒有籤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蘇聯斡旋,想與盟軍進行和談。之後,日方便等待蘇聯的答覆和盟國正式的最後通牒。
  • 日本帝國覆滅記——美軍投原子彈前警告多次,但是日本人不以為意
    鈴木試圖表明他對《波茨坦公告》"無可奉告"但是對他來說,不幸的是大部分美國人卻都認為他的聲明是對盟軍條件的公然拒絕。為了制服不願意投降的日本,杜魯門和他的高級將領們面臨三種選擇:第一,繼續襲擊日本,並迫使其最終投降;第二,發動大規模的地面戰爭;第三個方案則是杜魯門已經決心實施的計劃,那就是使用原子彈。
  • 聽說日本連挨兩顆原子彈的原因:是翻譯語氣上的誤解導致的
    對這些罪行累累的始作俑者選擇原諒,但是同樣是二戰的戰爭罪人,二戰後的日本和德國卻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標杆。尤其是日本,最近一向以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自詡的日本右翼勢力大有抬頭之勢,對周邊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不斷進行各種小動作,妄圖顛覆歷史。難道日本真的以為二戰之中打敗自己的是美國的原子彈?
  • 美國研發第一顆原子彈時,連副總統都被瞞著,高層僅2個人知曉
    只要在一個地方爆炸,那麼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就會遭到破壞,這要比人為砍伐樹木破壞力度大很多,因為這一地區的所有生命體全部會消失,之後的很多年當中也不會有任何生命跡象。因此,世界各國都很忌憚這種武器,就算研製成功也不會輕易將其用在戰場上。不過在二戰期間,原子彈就被美國當作武器來對抗日本,也憑藉這樣的轟炸計劃,讓日本徹底放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