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童話《海的女兒》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比較悲情的故事,某位博主曾就《海的女兒》發表看法引起熱議,一度被刷上熱搜。
「別學小美人魚,她們魚類智商不高,你是人類女孩,你有腦子,沒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
「就為了一個只看過一眼的男人,需要用姐妹的資源、自我的閹割和終身痛苦,換一個所謂的愛情?」
「happy ending的王子公主式童話也不適合講給女孩聽。她們不是只能年輕美麗柔善可欺,也不是只能有嫁給王子這一種結局。」
贊同方的網友們認為:「孩子三觀尚未形成,幫助他們做選擇是家長需要做的一件事。」
而反對方的網友則表示:「孩子的世界觀是單純的,父母不應該把成人的視角強加給孩子。」
其實,關於童話故事的爭論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很多家長甚至會擔心童話的夢幻純真會讓孩子迷失生活的方向,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童話在孩子的心底播種了愛和美好
卡爾·威特曾說:「從家裡攆走聖誕老人和仙女,就如同攆走伴侶和拋棄玩具一樣,對孩子來說是殘酷無情的。」
童話是一顆棒棒糖,甜蜜又充滿嚮往,能讓孩子在天馬行空的年紀肆意想像,經歷其中的喜怒哀樂,在心底播種下愛和美好的種子。
就像六七歲的年紀,掉了第一顆牙齒害怕得想哭。聽到媽媽說:「把牙齒放到枕頭底下,『牙仙子』會用硬幣來換。」孩子立馬就學會了勇敢,歡快地把牙齒放到了枕頭底下,期待著「牙仙子」的到來。
我們為什麼要剝奪孩子的這種權利,而不在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告訴他,天是藍的,樹是綠的,人是要靠努力的呢?
童話讓孩子相信善良和美好,讓童年充滿了愛和希望,一個有童話的童年才是幸福的童年,才是值得回憶的童年。
童話會醒,但美好的記憶和品質不會消失
聖-埃克蘇佩裡說,《小王子》是獻給長成了大人的從前的那個孩子。
為什麼不是獻給不諳世事的孩子呢?
因為孩子未曾經歷苦難和傷痛,他們也不懂得生活的殘酷,他們的世界純白而美好,所以甜蜜於他們也就沒有什麼意義。
就像小時候看《千與千尋》,滿心滿眼都只有千尋。
長大後再次重溫,卻瞧見了鍋爐爺爺忙碌的光景,幹活吃飯都是七手八腳,像極了社畜;看到了孤獨的無臉男時而暴食時而遷怒,內心一百個感同身受……
童話家們總是擅長用故事來圓滿現實,可不少童話最終又會以夢醒或遺忘來結局,如夢遊仙境的愛麗絲從夢中醒來未完成的情節被姐妹承接在夢中繼續接力;如千尋的父母穿過隧道看著落滿灰塵的汽車發愣。
但就如《奇葩說》辯手傅首爾說的:
小時候和媽媽住米倉,裡面有很多的老鼠,她特別害怕。
可是媽媽告訴她說,老鼠是給乖乖睡覺的小朋友送禮物的,她就會安心地睡著。
每次醒來都會在枕邊發現一顆糖果,她就不再懼怕。
她說:「我現在一看到米老鼠,就會想到我在米倉認識的老鼠,我相信很多小孩都收到過它們的禮物。」
童話總會夢醒,但它卻會給人留下有緣終將再會的希冀,給心裡有很多苦的人留下一絲甜。
寫在最後:
童話是一體兩面的鏡子,童年,童話是孩子的勇氣,成年,童話是我們的寄託。
《100個代代相傳的經典童話故事集》,從中國傳統故事到西方經典童話,專業主播朗讀。
價值58元課程券,超值券後價僅8元!
點擊下方卡片,進入經典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