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結局了。當落魄獄中的許幻山紅著眼眶看著顧佳說出:「我們離婚吧」時,所有人似乎都鬆了一口氣。
曾經,他們也是恩愛的。小編記得,許幻山有脂肪肝,顧佳為了他的健康,還讓他「斷食」晚餐。
斷食一詞這幾年真的很火,幾乎成了時尚圈瘦身減重的利器。斷食真的有效嗎?健康嗎?
斷食,更長壽?
英國紀錄片《進食、斷食、長壽》揭露,斷食對健康的最大益處不在於減肥,而在於抗衰老!
30年代,康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家的一項食物與動物研究得出:嚴格控制食量,動物會活得更久。此後,不斷有相關研究證據證明這一結論。
其奧秘可能在於一種激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
IGF-1是由肝臟在生長素(growthhormone)作用下分泌的蛋白質,其生理作用是 「不受抑制的胰島樣活力」(non-suppressible insulin-like activity,NSILA)。
全球最傑出的研究衰老問題的專家瓦爾特隆戈教授致力於研究控制衰老的複雜機制,通過小鼠研究,探究飲食和與壽命間隱秘的聯繫。
這些基因改造後的小鼠,體內的某種激素含量極低,即『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同時,這些小鼠個子小,還比普通小鼠壽命長40%。
而斷食,可以降低IGF-1。此時細胞進入完全不同模式,血糖降低,血膽固醇下降,有益膽固醇增加,身體損傷得到修復。
馬克·馬特森是研究大腦衰老領域的專家,他的研究表明,斷食或許能延遲疾病的到來,包括阿爾茲海默症、痴呆和記憶衰退。
間接性能量控制的小鼠保持良好狀態(能保持良好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的時間要比飽食小鼠的時間要長的多。在檢查斷食小鼠的大腦後,研究人員發現陣發性飢餓感能刺激新神經元生長。斷食使動物更敏銳。
馬克的研究結論表示:隔天斷食法,對大腦有更明顯的效果。
人類呢?
研究者給自己斷食三天四夜,一陣陣的飢餓感襲來,體內葡萄糖耗盡,轉而消耗脂肪來供給養分。
在結束了短期斷食後,體檢結果顯示,IGF-1幾乎降低了一半。
華盛頓大學的路易吉·豐塔納教授在研究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嚴格控制卡路裡。
「他們像另一個物種,他們更長壽!」教授驚嘆道。
逆轉糖尿病
斷食的益處還包括治療糖尿病。
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少吃,就可以逆轉糖尿病。
他們自製了一種檢測方法叫做PINTA(從三個降糖的主要原因著手:糖質新生、糖原轉化、肝臟對胰島素反饋)來檢測肝臟代謝的過程,分析對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
他們一年的研究報告中顯示,少吃主食後,60%的糖尿病都逆轉了,心臟病的風險也大幅度下降,肝功能也改善。
原理很簡單:糖尿病的真正原因是胰島素抵抗,而斷食會清除體內糖分,降胰島素。堅持輕斷食加少量碳水,很可能逆轉糖尿病。
Counterbalance研究中6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0.5~23年)停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後,接受8周的極低熱量飲食(624 kcal/d),隨後恢復等熱量飲食(根據靜息能量消耗確定),研究共觀察6個月。
研究發現:短期極低熱量飲食後恢復正常飲食,體重下降並維持穩定、肝臟和胰腺脂肪含量降低、一相胰島素分泌改善(看上方圖表)。斷食或者說輕斷食這一飲食方式似乎是存在一定科學依據的。
當然,美國糖尿病學會也指出,現在斷食的益處還有待長期研究驗證,並著重強調它的安全性問題值得警惕。
試試輕斷食
完全斷食硬生生挨餓或不可取,目前風靡全球的是輕斷食法。
5+2斷食法
一周內斷食兩天,而非完全斷食,即每周正常吃5天,然後選擇兩天吃少量食物,大概每天只吃500-600卡路裡或是純粹禁食(兩碗飯)。
隔日斷食法
吃一天隔一天斷食,大部分的禁食有益的研究都是用這種方法。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輕斷食!
現有的輕斷食實驗大多是在健康成年人群進行的,並沒有觀察到很明顯的副作用,但輕斷食對於這些群體卻不一定適用,例如:
孕婦、哺乳期的婦女、糖尿病患者或其他需要密切監測血糖水平的人不適合進行輕斷食;體重過輕、年齡太大或太小(<18歲)的人進行輕斷食也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對於健身愛好者,在空腹狀態下進行運動,不僅難以達到最佳的鍛鍊效果,還可能導致肌肉流失(針對有氧運動),且增加受傷的風險等;此外,像有進食障礙、胃腸道疾病的人,最好也不要輕易嘗試輕斷食。食慾是人類心中的一匹餓狼。
是隨心所欲直到燈油燃盡,
還是小心節制長命百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參考資料:
1.https://www.sohu.com/a/320141425_650981
2.BBC記錄片《進食、斷食與長壽》
3.http://www.chinalowcarb.com/yale-fung/
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68472/answer/10954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