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山水的崇拜,在我國遠古時代就己經存在,在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為對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大小山川,產生了感激與敬畏的本能崇拜,並開始了較為原始的祭祀。漢代的山水崇拜加入了人格化的要素,已經不止是對自然物本身的敬畏,更多的是對其所依附的山水神的祭祀,此時的山水神附有更多和人相似的特徵。
對於山水的祭祀最早的記載是傳說中的舜,《尚書·舜典》載:「肆類於上帝,櫻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殷人認為山水可以控制雨水影響年成的好壞,因此對山水的祭祀非常重視,甲骨卡辭中有很多相關佔卡信息。早期人們對山的崇拜主要是對山本身的崇拜,而春秋戰國時期山神出現並逐漸具有人的喜怒哀樂。漢代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山神具有了主掌生老病死的功能,人們主要是對山神的人格化的祭祀與崇拜,祈求的對象往往與生活相關聯,側重社會性。
祖先崇拜是祭祀祖先亡靈以祈求庇護的行為,由圖騰崇拜、生殖崇拜、靈魂崇拜複合而成的原始信仰,是遠古時代統協原始先民全體意志,有效地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繁衍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祖先神是漢代比較重要的神靈,也是漢代信仰的重要內容。漢代祖先神信仰流行,反映到祠廟建立上:一是黃帝祠廟數量很多:二是墓祠興盛。漢代受到神仙信仰和黃老學說的的影響,祖先神出現了人神化的傾向。第一,黃帝從自然人逐漸過渡到人神。黃帝在戰國時期,是美德、賢能的象徵,到漢代出現了很多仙話:封禪成仙、乘龍登仙等。
老子也被「抬高」到人神的地位,隨著道教的出現,更是被後人放到神的位置。雖尤從一個部落首領的身份逐漸成為「兵主」或「戰神」受到祭祀。第四,孔子因為漢武帝「罷黝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有很高的地位,加上董仲舒「天人三策」使儒學帶有了神學的色彩,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為統治者重視,並逐漸神聖化。
巫現是人與鬼神交流的媒介。據《漢書·晃錯傳》載:「位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隨,墳墓相從,種樹畜長,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說明在漢代鄉村中,民間祭祀、婚姻、喪葬、析福等都需要巫參與,說明巫在民間的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巫術最盛行的時期,巫現遍布朝野,在漢代政治、社會生活中產生了重大影響。漢文帝劉恆在朝廷大臣平定了諸呂之亂後入都繼承大統是以佔卡決策的,漢文帝終其一生都對佔卡及其鬼神巫術深信不疑。漢武帝「迷於鬼神尤信越巫」,巫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布溝通人神的作用,政治地位較高。漢武帝以後,國家儘管仍舊建立了一套巫官系統,但隨著君權神授理論的不斷成熟,封建帝王集人、神於一身,巫艦不再能夠替帝溝通人神,地位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