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祖先祭祀祖先亡靈的目的是什麼嗎?

2020-12-20 周暉話旅遊

人們對山水的崇拜,在我國遠古時代就己經存在,在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為對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大小山川,產生了感激與敬畏的本能崇拜,並開始了較為原始的祭祀。漢代的山水崇拜加入了人格化的要素,已經不止是對自然物本身的敬畏,更多的是對其所依附的山水神的祭祀,此時的山水神附有更多和人相似的特徵。

對於山水的祭祀最早的記載是傳說中的舜,《尚書·舜典》載:「肆類於上帝,櫻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殷人認為山水可以控制雨水影響年成的好壞,因此對山水的祭祀非常重視,甲骨卡辭中有很多相關佔卡信息。早期人們對山的崇拜主要是對山本身的崇拜,而春秋戰國時期山神出現並逐漸具有人的喜怒哀樂。漢代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山神具有了主掌生老病死的功能,人們主要是對山神的人格化的祭祀與崇拜,祈求的對象往往與生活相關聯,側重社會性。

祖先崇拜是祭祀祖先亡靈以祈求庇護的行為,由圖騰崇拜、生殖崇拜、靈魂崇拜複合而成的原始信仰,是遠古時代統協原始先民全體意志,有效地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繁衍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祖先神是漢代比較重要的神靈,也是漢代信仰的重要內容。漢代祖先神信仰流行,反映到祠廟建立上:一是黃帝祠廟數量很多:二是墓祠興盛。漢代受到神仙信仰和黃老學說的的影響,祖先神出現了人神化的傾向。第一,黃帝從自然人逐漸過渡到人神。黃帝在戰國時期,是美德、賢能的象徵,到漢代出現了很多仙話:封禪成仙、乘龍登仙等。

老子也被「抬高」到人神的地位,隨著道教的出現,更是被後人放到神的位置。雖尤從一個部落首領的身份逐漸成為「兵主」或「戰神」受到祭祀。第四,孔子因為漢武帝「罷黝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有很高的地位,加上董仲舒「天人三策」使儒學帶有了神學的色彩,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為統治者重視,並逐漸神聖化。

巫現是人與鬼神交流的媒介。據《漢書·晃錯傳》載:「位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隨,墳墓相從,種樹畜長,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說明在漢代鄉村中,民間祭祀、婚姻、喪葬、析福等都需要巫參與,說明巫在民間的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巫術最盛行的時期,巫現遍布朝野,在漢代政治、社會生活中產生了重大影響。漢文帝劉恆在朝廷大臣平定了諸呂之亂後入都繼承大統是以佔卡決策的,漢文帝終其一生都對佔卡及其鬼神巫術深信不疑。漢武帝「迷於鬼神尤信越巫」,巫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布溝通人神的作用,政治地位較高。漢武帝以後,國家儘管仍舊建立了一套巫官系統,但隨著君權神授理論的不斷成熟,封建帝王集人、神於一身,巫艦不再能夠替帝溝通人神,地位有所下降。

相關焦點

  • 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靈時,切切記住這三個字!
    中國人尊崇傳統,敬仰祖宗的文化由來已久,一年裡就有三個跟祭奠故人亡靈有關的節日:春天有清明節,秋天有中元節臨近寒冬有十月一的寒衣節。這三個節,被稱之為中國人的「祭祖三大傳統節日」。清明的祭祖是「春祭」,中元節的祭祖是「秋祭」。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在收穫的時候,更加加思念逝去的親人,中元節的秋祭,就是與先人一同分享收穫的日子。
  • 為什麼要祭祀祖先?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不要再迷信了!
    每逢清明節,冬至,春節,我們都會祭祀祖先、追憶先人,為什麼我們會把祭祀祖先這樁事看得很隆重?因為敬祖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的好:「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為什麼要祭祀祖先?意義何在?在《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孝順、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是知恩報恩。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
  • 清明節祭祀祖先有規矩,這些祭掃的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當然,清明節祭祀祖先有規矩,這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關於祭祀祖先的時間1、上山祭掃的日期,可以是清明節當天,也可以在清明節的前三天或後三天,這樣時間跨度可以給後人充足的選擇。2、祭掃一般要安排在上午進行,最好不要在下午三點之後上山,因為此時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
  • 我們祭祀祖先是迷信嗎
    中華民族祭祀祖先,是「追養繼孝,民德厚望」,絕非迷信。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在《說文》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鬼,人所歸為鬼。」。我們中國人都認為,人死後歸天,又回歸天地的懷抱了。
  •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 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國有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三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幾個節日都和祭祀先人有關,所以備受大家重視,更有很多習俗文化流傳了在了節日中。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日子。
  • [直播貴陽]中元節 你會選擇什麼方式祭祀祖先
    [直播貴陽]中元節 你會選擇什麼方式祭祀祖先 中元節,你會選擇什麼方式祭祀祖先。
  • 「老宋講故事」祭祀祖先陰差陽錯,有意無意皆是天意!
    那可能就是社會上某些事件,已經亂了人們的心神,以為某種行為是萬能,超越了你能接受的底線。比如說,有一天孩子發燒了,你聽人家說燒元寶可以好,燒元寶後果然好了。然後,你就形成了一種迷信,以為什麼病燒元寶都會好。你是不是迷信?是。萬能嗎?那怎麼可能啊?比如,我們覺得某件衣服死難看,但人家就覺得它「太漂亮了」。為啥呀?所需不同,審美不同。燒元寶這件事情,能解決所有問題嗎?不能。
  • 過年了,你們老家還祭祀祖先嗎?
    過年祭祀,在菏澤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過年緬懷先輩,也是對祖先的尊敬,所以每年的臘月二十九的晚上,或者大年初一的早上都會上墳祭拜,一大家子帶上貢品和鞭炮去祭拜。我記得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去祭祀,以前都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天不亮就出發,現在都是提前一天,臘月二十九的下午去。
  • 宋朝中元節:煙火集市、祭祀祖先,唱大戲目連救母,告慰陣亡軍士
    因為在「七月半」這一天我們要祭祀祖先,告慰亡靈,所以關於「中元節」有著很多傳說,它又被稱為「鬼節」,既肅穆又神秘。宋朝,中國封建時代中的高光朝代,作為承上啟下的朝代,宋朝有很多風物習俗既延續前朝往代,又適當「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雅「宋」。
  • 清明節不拜祖先≠不要祖先了!
    後來得知,原來是在「祭拜祖先」。於是,美國人率直的問臺灣人:「你的祖先真的會起來吃嗎?」臺灣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你的祖先若會起來聞你的鮮花,我的祖先就會起來吃這些食物。」這看起來像是一則笑話,卻也真有其事,不僅看出中西方在祭祖與信仰的價值觀上非常不同,值得更深省思祭祀、拜拜背後的動機,究竟為了甚麼?
  •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淺談
    在我們中國人心裡,要對自己的長輩要能夠孝敬尊重,在過年以及清明的時候,都會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因為在我們的眼裡,早已經把祖先看成是種族延續的根本。在中國還是處於遠古時代的時候,人們就非常尊敬自己的祖先了,後來,在周到的時候,推崇宗法制,這時候祖先崇拜成為一種官方的制度,老百姓開始普遍尊崇祖先,無論是上到尊貴的皇帝、貴族,還是下至普通的百姓,都會祭祖。因為地域寬廣,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習慣風俗的多民族國家,雖然這56個不同的民族在語言、文字、風俗等上面存在差異,但是都會以各自獨有的方式來祭祀自己的先祖。
  • 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文:王蘑菇小的時候,你有沒有過在月黑風高的夜晚,被長輩拉著去給逝去的親人燒紙的經歷?筆者小時就有這樣的經歷,而且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感到神秘而恐懼。十一月,我們經歷了兩個「鬼節」,一個是西方的萬聖節,一個是我國的寒衣節。
  • 漢人祭祀是拜祖先,清皇帝不拜祖先,是拜一根杆子
    我們漢人祭祀,會祭拜祖先。但清朝皇帝不拜祖先,而是拜一根杆子,稱為「索倫杆」。這根杆子有什麼好拜的?經過閻崇年先生考察,這跟滿族人的「森林文化」有關。等等,滿族人不是遊牧民族嗎?他們在馬上打的天下呀,怎麼改森林文化了?
  • 祭神明、祭祖先、祭孤魂野鬼:人類如何在七月十五狂歡?
    民眾根據自己的傳統過節,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一次與亡靈世界的接觸。在這些儀式中,表達著生者對祖先亡靈的追念與敬畏,對孤魂野鬼的安撫與包容。然而在民間社會進行的亡靈祭祀儀式中(包括家戶內的祭祖儀式和普度孤魂野鬼的儀式兩種),祭祀活動的對象主要是自家祖先和無主孤魂,參與者為普通民眾。這種亡靈祭祀儀式,表現了民眾的兩大亡靈信仰,即祖先敬畏和對孤魂野鬼的恐懼。這是民眾在與佛、道二教思想碰撞過程中,尋求自我精神世界寄託和實踐的結果。
  • 應該知道的清明節祭祀禁忌,不要惹你的祖先不高興
    馬上就到清明節了,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清明是掃墓祭祀祖先的日子。在林正英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與鬼神「交流」存在很多規矩,破壞了這些規矩可能就會惹逝去的人不高興,那麼清明節祭祀的過程中有通常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呢?
  • 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
    在《周禮》的五禮「吉、兇、軍、賓、嘉」中,為首的「吉禮」指的便是對先祖和各種神祇的祭祀;《周禮》中的「左祖右社」,表明了周人對宗廟、祖先的重視。「敬天祭祖」是《周禮》的核心信仰,也是漢民族祭祀文化的高度概括。關中的春節祭祖充滿著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含有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祈求祖先保佑和光宗耀祖等多重含義,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 中國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在清明節祭祀祖先?
    為什麼中國人要選擇二十四節氣的清明這天,進行莊重的祭祀祖先儀式?讓我們一起分析。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一、霜露之思,農耕文明。清明節正值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我們身上承載著祖先對生活樸素美好的希望:期盼今年風調雨順好收成,家人和睦幸福安康。
  • 你知道老虎的祖先嗎?你知道鬣狗的祖先嗎?獅子的祖先才是最厲害的!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從最原始的樣子進化過來的,任何動物都有自己的祖先,就比如鬣狗的祖先是巨鬣狗,老虎的祖先是劍齒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麼獅子的祖先是什麼呢?好像沒怎麼聽人說過。劍齒虎作為老虎的祖先,人們對它的了解還是比較多的,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的他們,上犬齒最長可達120毫米,縱然將嘴合起來,犬齒也清晰可見。全身上下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對獠牙,但它的滅絕也和獠牙有很大關係。
  • 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酈食其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糧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
  • 家鄉清明節祭祀祖先不僅要插柳,還要吃蛋饃和棗饃,你知道寓意嗎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炎黃子孫不僅要祭祀祖先,還藉機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清明節祭祀各地都有獨有的習俗延續,今天螞蟻就說下家鄉的習俗。祭祀完,用柳枝編個草帽戴在頭上,用柳樹皮做個哨子,吹起來別提多帶勁了。小時候就知道吃和玩,長大後,才知道這些延續下來的習俗都有自己特有的寓意。蒸饃獨食子清明節取代的是寒食節,寒食節的起源跟介子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