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叫盂蘭盆節。因為在「七月半」這一天我們要祭祀祖先,告慰亡靈,所以關於「中元節」有著很多傳說,它又被稱為「鬼節」,既肅穆又神秘。
宋朝,中國封建時代中的高光朝代,作為承上啟下的朝代,宋朝有很多風物習俗既延續前朝往代,又適當「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雅「宋」。適逢中元節,為大家奉上「宋朝中元節圖鑑」,追憶往昔中緬懷祖先,希望大家文明祭祀!
什麼是中元節?
在之前上元節的文章中就簡略介紹過中元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由「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演變而來。「七月半」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習俗早在上古時期就存在了,只不過到了東漢時期道教創立才有了「中元」一說,到了唐朝這一說法已經被明確固定下來。
自古時起,人們便在這一天祭祀祖先、告慰亡靈、舉辦燈會、放河燈等等,而這些習俗一直演變至今。
「盂蘭盆節」是佛教對於「七月半」的叫法,「盂蘭」梵語為烏藍婆拿,是「救倒懸」的意思,「盆」是器皿,連起來就是將百味五果放到盂蘭盆中,供奉眾僧,希望佛祖降恩解救終生倒懸之苦。在佛教中有《盂蘭盆經》,具體講述盂蘭盆的緣起。
大宋中元節竟然有點「熱鬧」
記載北宋末年都城汴梁風物習俗的書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因為七夕是祭祀的節日,所以大街上早早就開始賣祭祀用品,這並不稀奇。
熱鬧的街市
潘樓及城內的東西的瓦肆裡,卻是和七夕節一樣的熱鬧,到處有賣瓜果、蜜餞、種生等時令吃食、玩意兒。宋朝時印刷業已經很發達,七月半時街邊的書店裡有《尊勝目連經》出售。
勾欄瓦肆的藝人們也沒閒著,他們開始搬演《目連救母》的雜劇,離著七月十五日越近,觀看的人越多。「目連救母」是一個佛教故事,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故事講述佛陀弟子目連在佛祖的指引下,在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節,借十萬僧眾讓母親吃飽,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這個故事符合我國自古以來的「孝道」的思想,所以瓦舍裡的火爆情況可以想像。
因為《尊勝目連經》和目連的故事,人們會用竹竿砍成三段,累至三五高,最上面有編織成燈窩的形狀的物什,這就是「盂蘭盆」,然後上面掛一些衣服、冥紙之類的,最後燒掉,這是盂蘭盆節的一種祭祀儀式。
作為一個「民以食天」的國家,中元節也有時令美食,比如花油餅、等食品;同時也有沿街叫賣雞冠花的,也叫「洗手花」,都是七月半的搶手貨。所以看官們是不是覺得大宋的中元節其實有點熱鬧!
上墳掃墓、祭祀祖先,道者院告慰陣亡軍士
進了農曆七月,就是瓜果飄香的豐收時節。七月十五的前一天,大街上會有賣新鮮竹葉、麻谷窠兒的小販,家家戶戶多多少少會買一點,竹葉用來鋪祭祀的桌子,麻谷窠兒則記載祭祀桌子的腿上,這是在向祖先匯報今年的好收成。十五當天也會有人挨家挨戶賣穄飯(糜子),同樣也是象徵豐收的意思。
和清明節相同的是,中元節的時候,家中有新墳的人家要出城祭拜掃墓。家中祭祖,城外掃墓這都是個人行為。
為了告慰為國徵戰捐軀的軍士們,鄭門外五裡的道者院(道教寺觀)及下屬的道觀會舉辦盛大的集會,焚燒冥紙堆成的千山,祭奠戰爭中陣亡的軍士,以及孤苦亡魂。這時,宮中也會派出專門的馬車到道者院祭拜。
有話說
七月十五中元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感念、祭祀祖先的節日,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應該文明祭祀,保護環境!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東京夢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