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元節:煙火集市、祭祀祖先,唱大戲目連救母,告慰陣亡軍士

2020-12-18 梨白愛歷史

今天是七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叫盂蘭盆節。因為在「七月半」這一天我們要祭祀祖先,告慰亡靈,所以關於「中元節」有著很多傳說,它又被稱為「鬼節」,既肅穆又神秘。

宋朝,中國封建時代中的高光朝代,作為承上啟下的朝代,宋朝有很多風物習俗既延續前朝往代,又適當「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雅「宋」。適逢中元節,為大家奉上「宋朝中元節圖鑑」,追憶往昔中緬懷祖先,希望大家文明祭祀

什麼是中元節?

在之前上元節的文章中就簡略介紹過中元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由「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演變而來。「七月半」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習俗早在上古時期就存在了,只不過到了東漢時期道教創立才有了「中元」一說,到了唐朝這一說法已經被明確固定下來。

放河燈

自古時起,人們便在這一天祭祀祖先、告慰亡靈、舉辦燈會、放河燈等等,而這些習俗一直演變至今。

「盂蘭盆節」是佛教對於「七月半」的叫法「盂蘭」梵語為烏藍婆拿,是「救倒懸」的意思,「盆」是器皿,連起來就是將百味五果放到盂蘭盆中,供奉眾僧,希望佛祖降恩解救終生倒懸之苦。在佛教中有《盂蘭盆經》,具體講述盂蘭盆的緣起。

大宋中元節竟然有點「熱鬧」

記載北宋末年都城汴梁風物習俗的書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因為七夕是祭祀的節日,所以大街上早早就開始賣祭祀用品,這並不稀奇。

熱鬧的街市

潘樓及城內的東西的瓦肆裡,卻是和七夕節一樣的熱鬧,到處有賣瓜果、蜜餞、種生等時令吃食、玩意兒。宋朝時印刷業已經很發達,七月半時街邊的書店裡有《尊勝目連經》出售。

勾欄瓦肆的藝人們也沒閒著,他們開始搬演《目連救母》的雜劇,離著七月十五日越近,觀看的人越多。「目連救母」是一個佛教故事,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故事講述佛陀弟子目連在佛祖的指引下,在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節,借十萬僧眾讓母親吃飽,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這個故事符合我國自古以來的「孝道」的思想,所以瓦舍裡的火爆情況可以想像。

因為《尊勝目連經》和目連的故事,人們會用竹竿砍成三段,累至三五高,最上面有編織成燈窩的形狀的物什,這就是「盂蘭盆」,然後上面掛一些衣服、冥紙之類的,最後燒掉,這是盂蘭盆節的一種祭祀儀式。

作為一個「民以食天」的國家,中元節也有時令美食,比如花油餅、等食品;同時也有沿街叫賣雞冠花的,也叫「洗手花」,都是七月半的搶手貨。所以看官們是不是覺得大宋的中元節其實有點熱鬧!

上墳掃墓、祭祀祖先,道者院告慰陣亡軍士

進了農曆七月,就是瓜果飄香的豐收時節。七月十五的前一天,大街上會有賣新鮮竹葉、麻谷窠兒的小販,家家戶戶多多少少會買一點,竹葉用來鋪祭祀的桌子,麻谷窠兒則記載祭祀桌子的腿上,這是在向祖先匯報今年的好收成十五當天也會有人挨家挨戶賣穄飯(糜子),同樣也是象徵豐收的意思。

和清明節相同的是,中元節的時候,家中有新墳的人家要出城祭拜掃墓。家中祭祖,城外掃墓這都是個人行為。

為了告慰為國徵戰捐軀的軍士們,鄭門外五裡的道者院(道教寺觀)及下屬的道觀會舉辦盛大的集會,焚燒冥紙堆成的千山,祭奠戰爭中陣亡的軍士,以及孤苦亡魂。這時,宮中也會派出專門的馬車到道者院祭拜。

有話說

七月十五中元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感念、祭祀祖先的節日,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應該文明祭祀,保護環境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東京夢華錄》

相關焦點

  • 潮汕人「中元節」的「施孤」風俗
    於是,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故中元節又名「鬼節」。潮汕人中元節這一天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佛教則以七月半為「盂蘭盆節」,「盂蘭」是梵語是「救倒懸」的意思。「盂蘭盆」是一種用竹編成可裝紙錢和五味百果的用於祭祀與施捨的盛器。
  • 中元節—緬懷祖先,感恩萬物,同體共生
    01緬懷祖先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祀節日。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懷念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是古代的「孝親節」,偏重於情感上對祖先感謝與追思。
  • 「三教合一」的中元節,是怎樣特殊的節日?
    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要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賣練葉,享祀時鋪襯卓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卓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
  • 「中元節」,祭祀不要忘了文明
    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即將來臨,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上墳掃墓,焚燒冥紙,祭祀先人的傳統習俗。中元節,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全國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通過虔誠的祭祀活動,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懷。
  • 中元節原來這麼好玩!除了祭祀還有這些購物和娛樂活動
    這部佛經講述了「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發現死去的母親在餓鬼道,餓得皮包骨頭,於是找來齋飯給母親吃,但母親拿著食物還未入口,便化成了火炭。目連非常難過,便向佛陀求助。佛陀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個人救不了她。七月十五是眾僧節下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準備百味飲食,來供養十方眾僧。於是目連按佛陀所說,終於把母親解救了。
  • 中元節只知道祭祀?舊時這其實是個娛樂性濃厚的喜慶之日
    一般人都認為中元節是一個佛教節日,其實中元節是中國特有的一個儒釋道雜糅的節令。中元節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所以佛教稱中元節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最早是在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由梁朝的開國皇帝、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創辦。盂蘭盆會因一部名為《盂蘭盆經》的佛典而來。
  • 中元節!你知道中元節的來歷、風俗與禁忌嗎?
    七月小秋,是一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用新米等祭供,請老祖宗嘗新,講究孝道的中國人按例要祭祀祖先。這天,家家戶戶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祀亡人,祭祀祖先。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 【風俗科普】七月十五「鬼節(中元節)」祭孤的由來...
    中元是祭祀地官、赦免陰間餓鬼的日子。傳說自七月初鬼門開後,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遊蕩,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年」。有諺云:「七有半,鬼亂竄。」於是,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故中元節又名「鬼節」。
  • 中元節是鬼節嗎? 中元節和鬼節的區別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還與寒食節、清明節和重陽節三節,並稱中國傳統祭祖大節,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傳統節日。那麼中元節和鬼節有什麼區別呢?中元節是鬼節嗎?
  • 中元節前夕,該當祭祀祖先,清心闢邪,早歸為宜
    今日七月十四,宜斷蟻,祭祀,嫁娶,祈福,補垣;忌動土,破土,掘井,開光,上梁。看這老皇曆說的,適宜修補修補家裡的大坑小坑,螞蟻入不了門,財路安全無虞,順帶求祖先保佑保佑。釋迦牟尼佛明天就是中元節,從佛教角度來講,這個節日原來叫做盂蘭盆節,傳說也是因為目連救母才流傳下來的。
  • 七月十五看敦煌:盂蘭盆節與「目連救母」裡的因果福報
    這個節日是漢民族祭祖古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的混合體。民眾在每年的這一天齋僧道、祭祖先、超度亡魂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佛教的盂蘭盆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和石窟內的壁畫上,至今還保留著許多與盂蘭盆節相關的信息。
  • 中元節祭祖是封建迷信嗎?我們該怎麼過中元節呢?
    正好今天是中元節,這是傳統祭祀禮俗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借著這個事兒,正好今天跟大家聊聊,到底什麼是中元節,以及在今天,咱們該怎麼看待祭祀祖先這種行為。一、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這個節到底叫什麼?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2019中元節是幾月幾日農曆幾號中元節
    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或鬼節。每年陰曆七月十五,陵園將安排各墓區代表參加盂蘭盆節,又叫中元節或鬼節。這一天傳說中是陰間的佳節,所以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界時陵園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問:2019年中元節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 同是「鬼節」,為什麼中元節不如清明節有名?
    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這裡有必要說一下目連救母的故事。
  • 七月十五中元節到了,聊聊中元節由來,並不是只有「鬼節」的含義
    中元節七月十五一般在民間被稱為「鬼節」,其實它有一個官方的名字叫做「中元節」,並且它的本意也不只是「鬼節」,它起源於古代人們的自然崇拜,古人祭祀天、地、水等自然之靈並形成了固定的儀式和日子三官大帝當然祭祀天地水等神靈的是官家,平民百姓只能祭祀祖先,所以後來民間多在三元佳節祭祀祖先。
  • 中元節由來與習俗!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又叫什麼 中元節為了紀念誰有哪些禁忌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就是我國的中元節,這個節日與其他節日相比多了一些恐怖的色彩,因為在民間人們又把中元節稱作是鬼節。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
  • 中元節核心內容乃敬祖盡孝
    因中元節為天地陰陽交替之時,古代的人們相信已故去的祖先之靈會在此時回人間看望子孫後代,故家家戶戶設齋為祖先求冥福。 《目連救母》插圖 佛教的盂蘭盆節,在中國傳播的時間略早於道教的中元節。
  • 放河燈、祭祖,看看中元節這些古老的祭祀活動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與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三大傳統祭祀節日。中元節這天有哪些祭祀活動呢?因各地各省各民族不同,祭祀活動也不同。先整理幾個比較常見的祭祀活動,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寓意和內涵。
  • 中元節:祭祖先、送小鬼這些事你家還在做嗎?
    有人說,中元節的來歷應該追溯到佛教傳入我國之初,在佛教經典著作《佛說盂蘭盆經》中講述了七月十五這一天,高僧目連解救亡母靈魂的故事,便慢慢有了在"盂蘭盆節」(佛教對「中元節」的稱呼,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祭祀祖先的儀式。實際上,小佛認為,中元節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先民們在七月進行的祭祀活動,「 古者歲四祭。